開齋節
開齋節
伊斯蘭三大宗教節日之一。伊斯蘭教有其本身歷法,以月球環繞地球的運行來計算,亦即是陰歷。與中國農歷不同,它沒有用閏年來調整與陽歷的同步關系。伊斯蘭歷第九個月稱為“萊麥丹”,就是教徒守齋的月份,每三年向前提早一個月,因此有時在冬天出現,有時在夏天,今年由陽歷六月二十七日晚開始。按照目前的日出日落時間,教徒需由早上約四時二十分起守齋,至傍晚約七時十分才可吃簡單清淡的晚餐。2014年開齋節是7月29日(星期二)。
簡介
回歷九月一日至十月一日為齋月,十月一日為開齋節,在新疆地區稱為“肉孜節”。開齋節也叫爾德節。“爾德”是阿拉伯語“爾德· 菲圖爾”的音譯,也是回族隆重的節日。回族有的稱其為“大爾德”,也有稱其為“小爾德”。 流行于在全國十個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中,但這十個民族在過節時又有許多本民族的特點和習俗。
爾德節是“萊麥丹月”的最后一天。由于希吉來歷是純陰歷,所以爾德節出現在每年的不同時期。
伊斯蘭教規定,每年教歷9月定為齋月。“萊麥丹月”為什么要封齋呢?穆罕默德40歲那年(希吉來歷九月),真主把《古蘭經》的內容傳授給了他。因此,視萊麥丹月為最尊貴、最吉慶、最快樂的月份。為了表示紀念,就在九月封齋一個月。起止日期主要看新月出現的日期而定。在齋月里要封齋,要求每個穆斯林在黎明前至落日后的時間里, 戒飲、戒食、戒房事……其目的是讓人們在齋月里認真地反省自己的罪過,使經濟條件充裕的富人,親自體驗一下饑餓的痛苦心態。
初一的傍晚,太陽落山后,各地的回族有的到清真寺的宣禮塔上,有的到墻頭上或房屋頂上,有的站到眼界開闊的地埂和渠壩上,盯著西方的天空,細心尋找月牙兒,見月牙兒就入齋。如果大多數人都沒有看見,有兩個以上的人確實看見了,大家也都公認“見新月了”,可以入齋了。如遇到霧氣茫茫、黑云翻滾、黃沙彌天等特殊的氣候條件,不能目睹新月,可推遲到初二、初三的晚上。現在,絕大多數回族都是按照這個習慣辦的。
這一月,回族的生活安排得比往常要好。
參加封齋的人,在東方發白前,要吃飽喝足。如果有的人起得晚了,來不及吃,那就不吃不喝,清封一天。東方發曉后,至太陽落山前,要禁止行房事,斷絕一切飲食,無論是在炎熱的暑夏,還是在嚴寒的冬季,不管是口干舌燥,還是饑腸轆轆,在任何艱難困苦的條件下,都不準吃一點東西,也不許喝一口水。平時抽煙的人在齋月里也要戒掉,做飯的人或搞飲食業買賣的人,可以品嘗,但不能咽到肚子里。
這樣封齋的目的,就是讓人們體驗饑餓和干渴的痛苦,讓有錢的人真心救濟窮人。通過封齋,回族逐步養成堅忍、剛強、廉潔的美德。
齋戒期滿,就是一年一度最隆重的節日之一——開齋節。到教歷10月1日即齋戒期滿, 舉行慶祝齋功完成的盛會,這一天就是。開齋節這天,人們早早起床、沐浴、燃香,衣冠整齊地到清真寺作禮拜,聆聽教長講經布道。然后去墓地 “走墳”,緬懷“亡人”,以示不忘祖先。節日當天,人們在居住區域內,挨門串戶地互致節日問候(俗稱“ 拜節”),家家戶戶炸制“油香”和“馓子”食品,宰殺牛羊用來招待賓客親朋,互相饋贈。
開齋時,若是夏天,有條件的先吃水果,沒有條件的喝一碗清水或蓋碗茶,而后再吃飯。這主要是齋戒的回民在夏天首先感到的是干渴,而不是饑餓。若在冬天,有的人講究吃幾個棗子后再吃飯。相傳穆罕默德開齋時愛吃紅棗,所以現在也有這種習慣。
以上這些,只是狹義的齋戒。廣義的齋戒是,不僅不吃不喝,更重要的是要做到清心寡欲,表里一致,對耳、目、身、心都要有所節制。要做到耳不聽邪,目不視邪,口不道邪,腦不思邪,身不妄邪。如果只禁飲食,挨饑餓,而兩面三刀,惡語中傷,橫行霸道,胡作非為,是不符合齋戒真諦的,也是不全面、不完美的。
至齋月二十七,是“蓋德爾夜”,也有的叫“坐夜”。
“蓋德爾”是阿拉伯語,即“前定”和“高貴”之意。回族群眾認為,在這一夜,安拉把全部《古蘭經》通過哲卜利勒天使下降給穆罕默德。在這一夜做一件好事,勝過平時一個月所做的事。因此,在這一夜,一般都要做些可口的開齋飯,特意送到清真寺里讓大伙兒吃,有的還請一些人到家里吃開齋飯,經濟條件較好的還設宴待客。吃完飯,可以到清真寺贊圣、誦經,也可以在家砸一些核桃,炒一些瓜子和花生,或煮一些羊骨頭,邊吃邊聊天。整夜不眠,通宵達旦。有些地區在這一夜還張燈結彩,互贈禮品,慶賀“蓋德爾夜”。
齋月結束,還未舉行節日會禮前,回要按照家庭人口多少計算,舍散“費土爾”錢。
封了一個月齋,不交“費士爾”錢,便失去了齋戒的完美性。
隨著社會的發展,回族的開齋節也增添了不少新的內容。全國回族聚居的一些地方,除節日參加聚禮等活動外,還組織各種文娛活動。如遼寧鞍山市的回族青年,在節日里耍獅子舞,踩高蹺;河北滄州地區的回族在節日里表演武術;保定一帶的表演摔跤或舉行比賽;西北一些青年在節日里摔跤、扳手腕、擰指頭;城市里一些回族喜歡游公園等等。
起源
伊斯蘭教經典記載,先知穆罕默德在傳教前,每逢萊麥丹月都去麥加近鄰的希拉山澗沉思默禱。公元610年萊麥丹月,先知在沉思默禱時突然接到安拉的啟示,命他以“使者"的身份傳遞真主的教誨。后來,先知穆罕默德將這個月定為齋戒月,以示紀念。與此同時,教法學家解釋,“齋戒是為了讓有錢人品嘗饑渴滋味,以使他們不要窮奢極欲、揮霍無度;要節衣縮食,省出錢來周濟窮人”。
歷經1400余年演變,開齋節已成為信仰伊斯蘭教各民族的傳統文化節日。這一天,穆斯林除沐浴凈身,到清真寺參加節日宗教聚禮活動外,還要穿上節日盛裝,走親訪友,互道“塞倆目”(祝你平安之意),祈求來年幸福。
文獻記載,爾德(Eid)這個阿拉伯詞語由“阿達”(Aada)這個詞演變而來,原意是“返回”,演變為“聚會”,所以,穆斯林將開齋節的禮拜稱為“會禮”。
“會禮”是先知穆罕默德生前確定的宗教節日禮儀。根據《圣訓》阿納薩的傳述,先知穆罕默德遷徙到麥地那后,發現那里的人繼承蒙昧時代習慣,有兩個崇拜偶像的民間節會,其場面十分壯觀。穆罕默德說:“我來這里時,真主啟示我,要我告訴你們,這兩個慶祝節會將用新的更好的日子代替:一個是奉獻犧牲的日子(宰牲節),一個是結束齋戒的日子(開齋節)。”
伊斯蘭學者謝赫·艾哈邁德·巴納解釋說:“這兩個日子之所以更好,是因為宰牲節和開齋節是真主降示的啟示所規定的合法節日,是真主為他的仆人選擇的吉慶日。穆斯林遵守這兩個節日,標志著穆斯林五大功修中的兩項獲得圓滿成功。這兩個日子,真主給完成朝覲的人和完成一個月齋戒的人無限量恩賜,同時對所有被造物降下了仁慈的恩惠。蒙昧時代的兩個節日,人們祈求好天氣,好運氣。二者有著本質的不同。有理智的人應當思考其中的奧秘。”
從《古蘭》教導中可以看到,穆斯林一年中的這兩個“爾德”(節日),的確與任何民族的節日習慣都很不相同。《古蘭》說:“我為每個民族制定一種貢獻儀式,讓他們有所遵循,絕不是讓他們為這事與你爭論。你應當召喚眾人來崇拜你的主。你確是在正路上的。”
伊斯蘭另一經典《圣訓》記載,先知未穆斯林指定的節日一共有三個:每星期的主麻(聚禮)和兩個一年一度的爾德節(開齋節和宰牲節)。穆斯林在這三個節日里定時“返回”清真寺參加集體禮拜集會,以叩拜和敬畏真主,從而獲得真主許多倍的回賜與恩典。穆斯林認為,從真主啟示和先知教導而來的任何指示都是完美的引導。兩個爾德節和每周主麻的定制遂成為穆斯林完美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習俗
概述
開齋節是阿拉伯語“爾德·費圖爾”的意譯。新疆地區突厥語系的穆斯林稱其為“肉孜節”。“肉孜”是波斯語,意思是“齋戒”。寧夏部分地區的回族穆斯林則稱它為“大爾德”;甘肅、青海和東部地區的一些回族穆斯林也稱其為“過年”。對開齋節在各地盡管稱謂不同,但實際就是一次規模盛大、禮義隆重的宗教文化節日,其隆重程度猶如漢族群眾的春節,藏族同胞過藏年。開齋節前夕,外面工作的、做買賣的、出差的穆斯林都要提前趕回家中,與家人共度美好節日。
開齋節一般為期三天。第一天從拂曉開始,家家戶戶都早早起來,打掃室內室外、院內院外、巷道廁所,給人以清潔、舒適、愉快的感覺。成年回族穆斯林都要洗大凈,沐浴凈身。男女老少都換上自己喜愛的衣服,孩子也都把臉洗得干干凈凈,頭發梳得光光亮亮的。穆斯林群眾聚會的場所清真寺,節日前也要修葺一新,打掃得干干凈凈。有的地方還專門懸掛“慶祝開齋節”的巨幅橫標和彩燈,大約到早晨八點以后(有的地方以敲響會禮鐘聲為準),穆斯林群眾攜帶小毯子或小拜氈,從東南西北四面八方匯集到清真寺。有的地方因參加會禮的穆斯林過多(有達萬人之多),清真寺容納不下,就另擇一處地勢平坦、寬敞干凈的場地作為會場。當阿訇宣布會禮開始,群眾鋪下毯子或小拜氈,脫下鞋子,面向圣地麥加古寺克爾白天房方向叩拜,完成天命拜功。
回族風俗
回族是中國穆斯林的主體民族。回族的開齋節(希吉來歷九月),在回族群眾心目中是一個最尊貴的吉慶之月、和平之月,凡在這個月里做一件善事,就可獲得安拉成倍的酬報。因此,凡符合條件的回族穆斯林必須奉行一個月的齋戒,齋月的起止日期視新月出現的日期而定,見月入齋,見月開齋。通常以兩位最有威望的阿訇所見為準,然后本坊阿訇宣布入齋(或開齋)。入齋當天的凌晨四點左右,各清真寺的寺師傅,要到邦克樓(宣禮塔)上打梆子,有的不辭辛苦,挨門逐戶地敲打。人們聽到后,趕忙起來,洗臉、洗手、瀨口,做飯封齋。
回族將開齋節視為最大的節日,因此將開齋節稱為“大爾德”。而突厥語系的新疆維吾爾族等民族則認為古爾邦節(宰牲節)是最大的節日,所以在新疆,政府規定:古爾邦節穆斯林放假三天,非穆斯林放假一天;開齋節根據2011年12月9日第十一屆人民政府第28次政府常務會議審議通過的第174號政府令的相關規定,全疆各族人民群眾放假一天。開齋節這天,回族群眾各家各戶都要繳納開齋捐(每人2.4斤面粉或折合為現金)。目的是“扶貧濟困,凈化人的心靈”,培養人的扶危濟困、樂善好施的美德,避免穆斯林中的貧苦人在節日沿街行乞,與貧苦人共享節日之歡樂。
莊嚴肅穆的開齋節會禮結束后,穆斯林要集體向阿訇(教長)道安。全體穆斯林要互致道(色倆目)平安詞,以表示節日的宿愿:祈求平安、吉祥、富貴、和諧!
會禮結束后,由阿訇帶領或各戶分散游墳掃墓,為逝者祈禱。隨后串親訪友,恭賀節日。
節日期間,穆斯林家家戶戶都準備馓子、油香、課課、花花等富有民族風味和特色的傳統食品,同時還要宰羊、雞、兔等,做涼粉、燴菜等,互送親友鄰居,互相拜節問候。在節日的第一、二天,已婚和未婚的女婿都要帶上節日禮品給岳父母拜節。許多穆斯林青年男女還選擇在開齋節舉行婚禮,更添節日氣氛。
隨著經濟社會和文化發展,穆斯林的開齋節也在增添著不少新的內容。人們除了節日參加會禮外,還參加一些健康的文體娛樂活動,如獅子舞、踩高蹺、唱花兒、表演武術、摔跤、打撲克,城市游園、遠足等活動。
意義
穆斯林重視爾德節的慶祝活動。依照經訓教導,在節日里,穆斯林沐浴凈身,換上最美的或最干凈的衣服。開齋節那天不許延長或額外守齋戒,也不許可無節制地吃喝。開齋節是宗教大集會,穆斯林從各方聚會在一起禮拜、祈禱、記念真主,互相問候、關懷和友好。
開齋節是伊斯蘭宗教節日,必須以伊斯蘭方式來慶祝。活動的主題當以記念真主和學習先知為主題。爾德節不是民族文化節日,因此阿訇不允許將爾德節降格為一般、地方或少數人的娛樂活動。阿訇解釋,民族節日活動的目的是尋求歡樂、節日休息、互相送禮、借機吃喝。而爾德節日的主題則必須以崇拜真主、記念穆圣為核心內容,否則就是偽爾德節。如果排除信仰目的,那么,偽爾德節就不是把穆斯林引向光明,引向正義,而是引向錯誤,引向罪惡。因此那種偷梁換柱式的偽爾德節,穆斯林是堅決反對的。
穆斯林的爾德節不是休息日,也不是單純娛樂日,因為穆斯林的功課和職責時刻不能放松,一天也不能缺少。在記念真主和穆圣的節日里,責任只能加重,不能減少,穆斯林絕不許可把開齋節或宰牲節搞成庸俗的娛樂日。
開齋節是穆斯林的珍貴日子。節日里,每個穆斯林都有幸參加各種祈禱和禮拜活動,以提高個人品性和道德修養,指望真主予以更多恩典和收獲。
開齋節也是穆斯林自我反省、自我更新、仁慈好施的日子。開齋節應當更多地想到平日可能被遺忘的老人、親友、孤寡和窮人。由于穆斯林是祈求真主賞賜恩惠,所以首先應當感贊的是真主已經賞賜人們的恩典,并以自己富裕的條件和施舍給那些需要精神和物質幫助的人以力所能及的援助。通過一次成功的爾德節日,個人、家庭和社會都將在真主的綠蔭下提高一個精神階梯。
開齋節的日期是循環的,三年提前一個月,按陰歷計算,遇到3的倍數就會變動一次。
相關記載
炸油香
開齋節期間,穆斯林家家戶戶都要炸油香、馓子、烹調佳肴、宴請賓客等。這種風俗,追根溯源,其中還有一段傳奇故事:相傳,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圣人在一次戰斗勝利后,凱旋歸來時,穆斯林們爭先恐后地邀請他到家做客,可穆罕默德圣人沒有到富人家赴宴,卻到了一位非常貧困的穆斯林老人家做客,而老人也沒有美味佳肴招待穆罕默德圣人,只能端出了油汪汪、香噴噴的“油香”讓其品嘗,穆罕默德圣人高興的用右手撕了一塊吃了,其余的分給了圍觀的小孩。從此穆斯林形成吃油香時用右手撕開吃的習慣。有些地方的穆斯林青年男女還特意選擇開齋節期間舉行結婚典禮,使自己的婚禮再增添些節日的喜慶。(《回族民間故事》)
齋月
伊斯蘭教認為齋月是真主安拉將古蘭經下降給穆罕默德圣人的月份,是一年中最吉祥、最高貴的月份。齋戒是伊斯蘭教念、拜、課、齋、朝五項基本功課之一。
回族等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習慣稱齋月為“萊麥丹月”。這一月,回族等穆斯林在東方發白前,吃飽喝足,東方發曉后至太陽落山前,禁止行房事,斷絕一切飲食。齋戒是伊斯蘭教規定的每個穆斯林必須履行的“五功”之一。
齋戒期滿,就是回族等民族一年一度最隆重的節日之一開齋節。
這種會禮比平時主麻日的聚禮要隆重得多,即使刮風下雨也無所畏懼,情緒仍很高漲。會禮中,放眼望去,白帽耀眼,猶如一片銀河。禮拜后,回族群眾齊向阿訇道安,接著全體互說“色倆目”(和平、平安、安寧)問候。整個會禮結束后,由阿匐帶領游祖墳,念蘇勒(古蘭經選讀),追悼亡人。然后恭賀節日,串親訪友。
節日中,家家戶戶炸撒子、油香、課課、花花等富有民族風味的傳統食品。同時,還宰雞、兔、羊等,做涼粉、燴菜等。互送親友鄰居,互相拜節問候。
在節日里,除了鄰居朋友相互拜節外,已婚和未婚女婿要帶上節日禮品給岳父母拜節。拜節的時間要早。回族當中流傳一句俗語,叫作初一、初二拜節,初三、初四拜鱉,如果拜節遲了,會帶來一些不愉快的事。
有許多回族青年在開齋節舉行婚禮,使節日更加熱鬧,更增添節日氣氛。
隨著社會發展,回族開齋節也增添了不少新內容。回族聚居的一些地方,除節日參加會禮等活動外,還參加一些娛樂活動。如遼寧回族青年在節日里喜歡耍獅子舞,踩高蹺;河北倉州的回民在節日里喜歡表演武術;西北一些青年節日里唱花兒、摔跤、拔腰、打撲克;城市里一些回民喜歡游公園等等。(《中國少數民族風俗》)
廣義齋戒
廣義的齋戒要求人們不吃不喝,更重要的是要做到清心寡欲、表里一致,對耳、目、身、心、嘴都要有所節制,要做到耳不聽邪,目不視邪,口不道邪,腦不思邪,身不妄邪。如果禁飲食,挨饑餓,而心不正,行不端,也是不符合齋戒真諦的,也是不完美的。
在齋月期內,回族群眾很重視“蓋迪爾夜”,也有的叫“坐夜”。關于此夜的確切日期,《古蘭經》中無明文可考,回族群眾通常從最后三個單日內選取居中之日,即第二十七夜。也有相當多的穆斯林,包括國外的穆斯林認為“蓋德爾夜”隱藏在齋月最后十天中的任何一天里都是有可能的,所以不主張把它定在第二十七夜,但也不反對那些希望“蓋德爾”夜在第二十七日晚上的人們的做法。“蓋德爾”,原為“前定”、“高貴”之意,回族群眾認為在這夜,安拉把全部《古蘭經》通過哲卜利勒天使下降給穆罕默德,認為這“高貴的夜間,勝過一個月”。《圣訓》也說:“誰使蓋德爾夜充實功修,誰都能獲得七十二年善功的回賜。”因此這一夜,回族群眾一般都要做一些可口的開齋飯,請人吃飯,或齊聚清真寺或住宅中禮拜、圓經、祈禱,贊主懷圣,徹夜不眠。
經過一個月的封齋,月終望見了新月,意味著齋期結束,回族群眾自然歡欣鼓舞,都以無比喜悅的心情迎接開齋節的到來。在節日會禮前,回族群眾都履行交納課稅的義務,通常按各家人口多少計算,舍散“菲土爾”錢。回族群眾一般都自己愿意履行這種義務,否則就失去了齋戒的完美性。
狹義齋戒
狹義的齋戒要求封齋的人在東方發白前,吃飽喝足。如有人起晚了,就不吃不喝,清封一天。東方發曉后至太陽落山前,要禁止房事。斷絕一切飲食,無論在任何艱難困苦的條件下,都不能吃一點東西,也不許喝一口水。在齋戒期間,平時抽煙的人必須戒掉。這樣,封齋使回族逐步養成了堅韌、剛強、廉潔的美德,隨著社會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有了提高,營養過剩現象較普遍,一段時間的齋戒有利于身體排毒,凈化。
齋戒,是伊斯蘭教的五功(心有念功、身有禮功、性有齋功、財有課功、命有朝功)之一。伊斯蘭教的齋戒,重在信念。
開齋節是阿拉伯語“爾迪菲圖爾”的意譯,“爾迪”就是節日的意思,回族將開齋節視為最大的節日,因此將開齋節稱為“大爾迪”,但維吾爾族認為古爾邦節才是最大的節日。因為新疆是維吾爾自治區,所以政府規定古爾邦節為穆斯林放假3天,非穆斯林放假1天;開齋節為穆斯林放假1天,非穆斯林照常上班;其余六大節日均不放假。實際上在中東大多數穆斯林國家在“古爾邦”節放假的天數也是多于在“開齋節”放假的天數的。
伊斯蘭教規定,9歲以上的女性和12歲以上的男性穆斯林,每年齋月即希吉來歷的萊買丹月即九月,都要封齋一個月。在封齋期間每日兩餐,大約在日出前1小時和日落后1小時進餐,白天禁止吃喝和性行為。
萊買丹,是阿語“炎熱”的意思,形容封齋的人,通過“炎熱”的磨練,來控制食欲和色欲。
據說,真主就是在這個月,將《古蘭經》降于鄰近的天上,以后23年中,真主派大天仙哲布拉伊把經文陸續從天上降給穆罕默德,因此,齋月是最尊貴的月份,倍受穆斯林的重視。
希吉來歷10月1日,開齋,為開齋節,封齋的天數為30天。關于節日的來源,據伊斯蘭教經典記載,伊斯蘭教初創時,穆罕默德在齋月滿時,進行沐浴,然后身著潔凈的服裝,率穆斯林步行到郊外礦野舉行會禮,并散發“菲圖爾錢”(開齋捐)表示贖罪。后相沿成俗。
節前每個家庭成員都要向窮人發放“開齋捐”,粉刷房屋,打掃院落,井把清真寺裝飾一新。同時準備節日食品,炸油香、馓子、宰羊宰雞等。
炸油香,是所有十二個節日的必做工作,這是中國伊斯蘭教的獨特風俗,筆者個人認為,起源于祭獻遺風:油煙香味祭獻了亡人。
一般中年婦女在家待客,年輕夫婦、未婚婿要帶上禮物,在節日的第一、二天去岳家給岳父母拜節。許多青年還在佳節舉行婚禮。節日期間回族的小輩要上門給長輩拜節,全家吃“粉湯”。(《中國少數民族》)
節日會禮
開齋節在穆斯林國家通常是回歷的10月1日,中國回族、維吾爾族、撒拉族、哈薩克族等都是按照我國農歷10月1日舉行的。
回族有三大節日,即開齋節、古爾邦節、圣紀節。除此之外,還有小的節日和紀念日,如法圖麥節、登霄節、阿舒拉節等。這些節日和紀念日都是以伊斯蘭教的希吉來歷計算的,也就是以伊斯蘭教歷計算的。
伊斯蘭歷以月亮盈虧為準,全年為12個月,單月30天,雙月29天,平年354天,閏年355天,30年中共有1個閏年,不置閏月,與公歷每年相差11天,平均每32.6年比公歷多出1年。伊斯蘭教歷分太陰年和太陽年兩種,回族多用太陰年計算。(《回族》)
回族齋月
簡介
開齋節,是阿拉伯語“爾德·菲士爾”的意譯,我國甘肅、青海、云南等地的回民亦稱為“大爾德”,寧夏南部山區八縣回民則稱為叫“小爾德”。它與古爾邦節、圣紀節并稱為伊斯蘭教的三大節日,流行在全國十個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中,但信仰伊斯蘭教的十個民族在過節時又有許多本民族的特點和習俗。
回族的齋月,是伊斯蘭教歷九月,回族群眾習慣稱它為“萊麥丹月”。由于回歷是純陰歷,所以開齋節出現在每年的不同時期。
回族為什么要封齋呢?相傳,在伊斯蘭教創始人穆罕默德40歲那年(伊斯蘭教歷九月),真主把《古蘭經》的內容傳授給了他。因此,回族視齋月為最尊貴、最吉慶、最快樂的月份。為了表示紀念,就在每年伊斯蘭教九月封齋一個月。齋月的起止日期主要看新月出現的日期而定。初一的傍晚,太陽落山后,各地的回民有的到清真寺的宣禮塔上,有的到墻頭上或房屋頂上,有的站到眼界開闊的地埂和渠壩上,盯著西方的天空,細心尋找月牙兒,見月牙兒就入齋。如果大多數人都沒有看見,有兩個以上的人確實看見了,立刻向本坊阿訇報告,大家也都公認“見新月了”,可以入齋了。如遇到霧氣茫茫、黑云翻滾、黃沙彌天等特殊的氣候條件,不能目睹新月,可推遲到初二、初三的晚上。絕大多數回族群眾都是按照這個習慣辦的。
但是,由于回族中的教派不同,門宦不同,加之回族又分散在全國各地,入齋的時間也不完全都是這樣。有的地方回民主張自己親自看見月牙兒才行,別人報告的不算;有的地方主張提前入齋。還有一些地方,他們不看新月,這就是老初一派、老初二派和老初三派。不論入齋和開齋的時間—樣不一樣,封齋都要夠一個月,這是一致的。
入了齋月,男滿十二周歲、女滿九周歲以上的回民,要求都要封齋,也叫把齋或閉齋。理智不清的、小孩兒、老弱有病的以及婦女月經期和產期都不封齋。
具體實施
在入齋的當晚四點左右,各清真寺(點)的寺師傅,站到清真寺的梆克樓(宣禮塔)上打梆子。有的不辭辛勞,走街串巷,挨門逐戶地敲打,催醒入睡的人趕忙起來,洗手、洗臉、漱口,做封齋飯。
這一月,回族的生活安排得比往常要好得多。一般都備有白米、白面、羊肉、油茶、白糖、茶葉等有營養的食品。
封齋的人,在東方發白前,要吃飽喝足。如果有的人起得晚了,來不及吃,那就不吃不喝,清封一天。東方發曉后,至太陽落山前,要禁止行房事,斷絕一切飲食,無論是在炎熱的暑夏,還是在嚴寒的冬季,不管是口干舌燥,還是饑腸轆轆,在任何艱難困苦的條件下,都不準吃一點東西,也不許喝一口水。不許在齋戒的期間,大量過分地漱口,嗆鼻子,更不許口噙水果糖之類的食物。平時抽煙的人在齋月里也要堅決戒掉。做飯的人或搞飲食業買賣的人,可以品嘗,但不能咽到肚子里。若有人為了滋補、壯陽、麻醉等在皮下注射或靜脈注射,在齋戒期間行房事、遺精(夢遺除外)等都算是破齋,這一天齋也就無效了。
據說,這樣封齋的目的,就是讓人們體驗饑餓和干渴的痛苦,讓有錢的人真心救濟窮人。通過封齋,回族逐步養成堅忍、剛強、廉潔的美德。
當人們封了一天齋,快到開齋時,齋戒的男子大多數都要洗小凈,然后換上清潔的衣服,戴上白帽,上寺等候。聽見清真寺里開齋的梆子聲后,在寺上和在家的,都開始吃“開齋飯”了。
開齋時,若是夏天,有條件的先吃水果,沒有條件的喝一碗清水或蓋碗茶,而后再吃飯。這主要是齋戒的回民在夏天首先感到的是干渴,而不是饑餓。若在冬天,有的人講究吃幾個棗子后再吃飯。相傳穆罕默德開齋時愛吃紅棗,所以回民也有這種習慣。
以上這些,只是回民狹義的齋戒。廣義的齋戒是,不僅不吃不喝,更重要的是要做到清心寡欲,表里一致,對耳、目、身、心都要有所節制。要做到耳不聽邪,目不視邪,口不道邪,腦不思邪,身不妄邪。如果只禁飲食,挨饑餓,而兩面三刀,惡語中傷,橫行霸道,胡作非為,是不符合齋戒真諦的,也是不全面、不完美的。
至齋月二十七,是回族群眾很重視的“蓋德爾夜”,也有的叫“坐夜”。
“蓋德爾”是阿拉伯語,即“前定”和“高貴”之意。回族群眾認為,在這一夜,安拉把全部《古蘭經》通過哲卜利勒天使下降給穆罕默德。在這一夜做一件好事,勝過平時一個月所做的事。因此,在這一夜,回族群眾一般都要做些可口的開齋飯,特意送到清真寺里讓大伙兒吃,有的還請一些人到家里吃開齋飯,經濟條件較好的還設宴待客。吃完飯,可以到清真寺贊圣、誦經,也可以在家砸一些核桃,炒一些瓜子和花生,或煮一些羊骨頭,邊吃邊聊天。整夜不眠,通宵達旦。
有些地區在這一夜還張燈結彩,互贈禮品,慶賀“蓋德爾夜”。
齋月結束,還未舉行節日會禮前,回族群眾都要按照家庭人口多少計算,舍散“費土爾”錢,即交納課稅。
回族群眾認為,封了一個月齋,不交“費士爾”錢,便失去了齋戒的完美性,有的甚至認為是白封了一月齋。因此,回族群眾一般都愿意履行這種義務。
開齋
齋戒期滿,就是回族一年一度最隆重的節日之一——開齋節。
在開齋節前夕,外面工作的、做買賣的、出差的回民都要提前趕回家中。
這種會禮比平時主麻日的聚禮要隆重得多,即使刮風下雨,他們也無所畏懼,情緒仍很高漲。難怪中國著名新聞記者范長江1935年在他的《中國的西北角》中,記下了這個隆重莊嚴的場面:“……這一回卻詳細地看了一個回族過年。這個年,給人的印象大可注意。這個大典的舉行,是在二十七日上午十時左右,西寧附近的回民男子,都先后齊集在馬步芳平日練兵的校場。我看不到一個人在指揮他們,而他們老老少少卻自動向西方坐成很整齊的行列。一種莊嚴的偉大形象,透人每個參觀者之心中。此時北風勁烈,記者重裘無溫,而席地而坐整萬回民,卻沒有絲毫浮動氣象,不能不謂難能可貴。這個大典表現了幾種非常大的意義。第一,回族內部的團結太好了。這成萬的老百姓一切都是自動的組合成功,而所有禮拜及大典中各種活動,沒有不萬眾一心,動作一致的,那天天氣如此之冷,因為搬運播音機差不多耽誤了兩小時,旁觀的人許多已經受不了,相率退去,回民中卻沒有一個半途而逃。”(《回族今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