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迦巴瓦峰
南迦巴瓦峰
南迦巴瓦峰(藏語拼音:Namjagbarwa,威利:gnam lcags 'bar ba ),是中國西南部的一座著名山峰,位于喜馬拉雅山脈東端、西藏自治區林芝地區米林縣墨脫縣交界地帶,海拔7,782米,也是世界所有高度超過7,600米的山峰中位置最靠近東方的。南迦巴瓦峰曾被《中國國家地理》雜志評為“中國最美十大名山”第一名,近年來日益受到旅游者關注。南迦巴瓦在藏語中有多種解釋,但是“直刺天空的長矛”目前被多數人認可。這個名字來源于藏族長篇史詩《格薩爾王傳》中的“門嶺一戰”,在詩史中將南迦巴瓦峰描繪成狀若“長矛直刺蒼穹”。
南迦巴瓦峰 - 簡介
南迦巴瓦峰南迦巴瓦峰也叫那木卓巴爾山,藏語意為“天上掉下來的石頭”,有“眾山之父”之稱。在雅魯藏布江大拐彎的南側,它是林芝、墨脫、米林的界山,處于喜馬拉雅山和念青唐古拉山的會合處。
南迦巴瓦峰是林芝地區最高的山,海拔7782米,高度排在世界最高峰行列的第15位,但它前面的14座高山全是海拔8000米以上山峰,因此南迦巴瓦是7000米級山峰中的最高峰。其巨大的三角形峰體終年積雪,云霧繚繞,從不輕易露出真面目。
南迦巴瓦峰 - 地理位置
南迦巴瓦峰位于雅魯藏布江大拐彎的南側,在這個峽內側,東經95.O°,北緯29.6°處就是世界第十五高峰,海拔7782米的南迦巴瓦峰。在峽灣外側,即東經95.O°,北緯29.8°處,與南迦巴瓦峰相距20公里,而隔江對峙的,就是海拔7294米的加拉白壘峰。
峰頂終年積雪,在每年4月至10月的雨季里云霧繚繞。地震、山崩、雪崩、泥石流頻繁。
南迦巴瓦峰 - 形成原因
因印度板塊和亞歐板塊碰撞而隆起的喜馬拉雅山脈,沿東西延伸,中部向南略如“弓”形凸出,在其東西兩端形成“地結”,且分別聳立著8l25米的南迦帕爾巴特峰和南迦巴瓦峰。
南峰地處東西向、北東向、北北西向和北西西向等多組構造系統的復合部位,構造應力特別集中,多次的區域變質形成南峰地區一系烈中深變質程度的變質巖系;以北北東方向的強烈擠壓為主,導致南峰作強烈的斷塊上升,形成屹立在藏東南群山之上的喜馬拉雅山東端的最高峰,同時形成圍繞南峰的緊密而復雜的弧彎。
南迦巴瓦峰 - 氣候特征冰川類型
南迦巴瓦峰山谷中發育著數十條冰川。其頂部比較平展,常年被冰雪覆蓋。本地區冰川大都屬于海洋型冰川,運動較快,受氣溫和降水的影響,加之地勢陡峭,因而冰、雪崩十分頻繁。
氣溫與降水
本區雨季較長,一般從5月延續至 9月,尤其是7、8、9三個月,幾乎天天降水,同時云量也很大,峰體終日云霧繚繞。從11月至翌年4月為旱季9天氣以晴為主,每年的2~4月和10~11月,是旱季和雨季的交替期,但這日的高空風較強,風速有日長在40米/秒,氣溫為-20~-30℃溫變比較大。
南迦巴瓦峰 - 生物分布
南迦巴瓦峰南峰地區還有許多生物的特殊地理分布現象。一些熱帶的生物沿雅魯藏布江河谷往北延伸很遠,一直伸入到亞熱帶、溫帶的范圍,喜馬拉雅山南坡的生物出現在北坡的波密、易貢一帶,而一些北坡的植物又成片斷續出現在南坡的邦辛、甲拉薩一帶。
它們所反映了雅魯藏布江大拐彎峽谷水汽通道又起著生物南來北往、東行西走遷移變化的積極作用。而像羅漢松、樹蕨、迎春木、水青樹等古老植物、銹菌中的擬夏孢銹菌等,它們都被稱作為“活化石”生物,卻在南峰地區的雅魯藏布江河谷都被發現,反映了大峽谷主體氣候的積極作用,使這里又成為第四紀多次冰期中生物的良好“避難所”,并對一些生物的起源問題提供了新的認識。
南迦巴瓦峰 - 進山路線
從拉薩出發,沿康藏公路東行至八一鎮,全程404公里。而沿尼洋河南卜,經稚魯藏布江岡嘎大橋到米林縣城,行程75公里。從米林縣城沿雅魯藏布江東行9l公里至海拔3l00米的派區。從派區沿簡易公路北上18公里,經大渡卡鄉至格嘎。然后步行到接地當嘎海拔35l2米的南迦巴瓦登山大本營。
南迦巴瓦峰 - 登攀歷史
南迦巴瓦峰由于南峰所在的雅魯藏布大峽谷地區地質的構造復雜板塊構造運動強烈,造成南峰地區山壁聳立、地震、雪崩不斷,攀登難度極大,反而使南迦巴瓦很長時間以來成為未被人類登上的最高的一座“處女峰”,直到1992年10月30日方由中日聯合登山隊登頂成功。
早在1960年11月,剛成立不久的西藏登山隊就派出了十幾個人的隊伍前往雅魯藏布江大拐彎處偵察南迦巴瓦峰。參加這一壯舉的有張風臣、劉連滿、彭淑力、成天亮、索朗多吉、白瑪、赤列等同志。
1992年,中日聯合登山隊于9月11日進山開始攀登南迦巴瓦峰活動。他們于10月11日到達6900米的五號營地,由于山上連降大雪,于10月21日撤回到4850米的二號營地。10月24日,聯合登山隊再次向上攀登,由于天氣突變,攀登者只好就地宿營。
10月30日早晨8點30分,中日聯合登山隊征服南迦巴瓦峰。
南迦巴瓦峰 - 歷史事件
1950年-發生過規模里氏8.8級的大地震,雅魯藏布江曾被堵斷流。
南迦巴瓦峰 - 傳說
南迦巴瓦峰相傳很久以前,上天派南迦巴瓦和拉加白壘鎮守東南。弟弟加拉白壘勤奮好學武功高強,個子也是越長越高,哥哥南迦巴瓦十分嫉妒。于是在一個月黑風高之時將弟弟殺害,將他的頭顱丟了米林縣境內,化成了德拉山。上天為懲罰南迦巴瓦的罪過,于是罰他永遠駐守雅魯藏布江邊,永遠陪伴著被他殺害的弟弟。這個神話故事很生動地向我們解釋了這兩座山的特點:我們現在看到的加拉白壘峰頂永遠都是圓圓的形狀,那是因為它是一座無頭山:南迦巴瓦則大概自知罪孽深重,所以常年云遮霧罩不讓外人一窺。
南迦巴瓦峰 - 評選
在2005年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評選的“選美中國”活動中,南迦巴瓦峰位居第一 。
南迦巴瓦峰 - 相關報道
姓名被指刻上7000米高峰
西藏南迦巴瓦峰一圓柱上被寫"南京人顧某某"字樣2013年10月5日傍晚6點45分,一網友在微博上發了兩張圖片,一張是藍天白云下的綿延山峰,非常壯美。另一張,則是一根白色的圓柱,背景同樣是群山。圓柱上,非常刺眼地寫著“南京人顧某某”的字樣,落款日期似乎為2013年7月27日。
這條微博發布后很快就吸引了網友圍觀。起初,有人誤以為圓柱是處在7782米的南迦巴瓦峰上,不過很快有人質疑,“7782米峰頂是那么容易上的嗎?”認為照片的拍攝地應該是南迦巴瓦峰附近的觀景臺。
拍攝者“素封”昨天也在其個人微博上澄清說,拍攝地“為色季拉山口往魯朗林海下山途中的一處南迦巴瓦峰觀景臺,距色季拉山口不到1公里,并不是7782米高的山峰上”。雖然與埃及神廟刻在古跡上的“X X X到此一游”略有不同,但照片中的亂刻還是引起網友的廣泛批評。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第六十三條規定:對于“刻劃、涂污或者以其他方式故意損壞國家保護的文物、名勝古跡的”,可“處警告或者二百元以下罰款;情節較重的,處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并處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罰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