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撲心理學
拓撲心理學
拓撲心理學是德國格式塔心理學家勒溫根據(jù)動力場說,采用拓撲學及向量學的表述方式,研究人及其行為的一種心理學體系。 勒溫否定了刺激-反應的公式,而認為行為可表示為人和環(huán)境的函數(shù),行為是隨人和環(huán)境的變化而變化的。這個環(huán)境不是純客觀的環(huán)境,也不是科夫卡所說的行為環(huán)境,因為行為環(huán)境實際上是意識中的環(huán)境。勒溫的所謂環(huán)境叫做心理環(huán)境,是僅僅對行為有所影響的環(huán)境,他稱之為準環(huán)境。
拓撲心理學 - 介紹
心理學圖勒溫否定了刺激-反應的公式,而采取了B=f(P,E)的公式,認為行為(B)等于人(P)和環(huán)境(E)的函數(shù),行為是隨人和環(huán)境的變化而變化的。這個環(huán)境不是純客觀的環(huán)境,也不是K.科夫卡所說的行為環(huán)境,因為行為環(huán)境實際上是意識中的環(huán)境。勒溫的所謂環(huán)境叫做心理環(huán)境,是僅僅對行為有所影響的環(huán)境,他稱之為準環(huán)境。準環(huán)境被區(qū)分為三種,即準實在的環(huán)境、準社會的環(huán)境和準概念的環(huán)境。僅舉一例說明準實在的環(huán)境,其他兩種環(huán)境的意義就可以類推而知。他說:“比如一個兒童知道他的母親在家或不在家,他在花園中的游戲的行為便可隨之而不同,可是我們不能假定這個母親是否在家的事實存在于兒童的意識之內。”這就說明勒溫的心理環(huán)境有別于科夫卡的行為環(huán)境。勒溫將人和環(huán)境描繪為生活空間。這個生活空間不包括人生的一切事實,而僅包括指定的人及其行為在某一時間內的有關事實。
必須指出,勒溫的研究超出了格式塔心理學原有的知覺研究范圍。他要致力于人的行為動力、動機或需要和人格的研究,為格式塔心理學開辟了新的園地。他以為環(huán)境的事物對于人不是無關痛癢的。有些事物吸引人,具有引值(正的原子值),是人所愿意接近和取得的;有些事物排拒人,具有拒值(負的原子值),是人所不愿意接受或拒絕的。這個一引一拒是與人的需要有關的。勒溫把需要區(qū)分為基本需要和準需要。饑思食、渴思飲,這種生理需要屬于前者。寫好了信要投郵筒,畢業(yè)期近要寫論文,這種需要屬于后者,是勒溫研究需要時的主要對象。
拓撲心理學 - 學科定義
心理錯覺學圖根據(jù)勒溫的學說,一個人有所需要,便產(chǎn)生了一種心理的緊張系統(tǒng),心思不定,坐立不安,必待達到目的,占有目的物,滿足了需要,然后緊張系統(tǒng)才可解除,心理的均衡才可恢復。為了證明這種緊張系統(tǒng)的存在,勒溫的弟子Β.Β.蔡戈尼克進行了一個著名的實驗,來比較對已完成的工作和不許完成的工作的回憶。預測完成了的工作,由于其相應的緊張系統(tǒng)已經(jīng)解除,就不易回憶起來了;反之,不許完成的工作,由于其緊張系統(tǒng)未曾解除,必定是念念不忘的。實驗結果,證明其預測的正確。所謂蔡戈尼克效應就是指這個結果。
M.奧夫西安克娜進一步研究代替滿足。她也采用阻止實驗,命令兒童做某一工作,中途予以阻止,然后叫他做另一工作,完成以后,兒童是否還想試做前一工作呢?實驗證明,凡是性質相似,難易相等的工作,完成其一以后,就不再試做被阻止的其他工作了。關于代替滿足的研究還有助于了解正常兒和低能兒的人格差異。正常兒對兩種類似工作所引起的兩種緊張系統(tǒng),可以互相溝通,因此有可以互相代替的滿足。8、9歲的低能兒在同樣的條件之下,很難有代替滿足。據(jù)克普克的實驗,代替的工作和原被阻止的工作幾乎完全相同,也仍不能產(chǎn)生代替滿足,還想試作的百分比為86~100。但同時,低能兒又往往容易得到代替滿足。他若覺得自己不能踢球到遠距離去,便滿足于作踢遠球的姿勢。
拓撲心理學 - 心理機制
心理學錯覺圖我們能夠把一類問題成為同等問題,而把另一類問題成為純數(shù)學問題。同等問題本質上是一個經(jīng)驗問題,由于它的任務是表明某些經(jīng)驗事實的性質,對我們來說則是表明心理動力學事實的性質;并且把事實同等于數(shù)學概念,這種數(shù)學概念合適地描述這些經(jīng)驗關系的邏輯結構。新生兒的知覺域完全沒有得到發(fā)展,以致應用最簡單的連通概念或“組分”概念也不行,只是逐漸進行著我們所稱之為知覺域的“拓撲化”。
心理生活空間的最為重要的一般屬性之一,在于這種空間不是無限結構的,而總是在某種程度上才是有結構的。即使我們使用固定測量標尺,也必須考慮物理過程本身的性質。苛勒的論證十分清晰地表明,物理學和心理生物學能夠使用“動力整體”或“格式塔”這個相同概念;而且基本的格式塔規(guī)律也同樣適用于這兩門科學。到此,我們基本可以理解勒溫試圖引進拓撲學研究心理問題的努力,以及基本思路。也使我們真正自信于將“拓撲方法”作為一種很基本的描述心理事實的語言(符號)系統(tǒng)。
我們面臨物理空間和心理空間之間最重要的差異之一。在物理學中,當S1不足以推知S2時,理論上總是可能使得S1包含更多的內容。在心理學中,這類擴充常常是不可能的。那時陌生人顯然不屬于A的生活空間,因為要是A知道陌生人的來臨,他的行為就不一樣。心理空間與物理空間最大的差異,可能來自于心理空間的意義屬性,即心理空間所有的存在結構都是基于一定意義的,意義的產(chǎn)生與改變,決定了心里空間的構成。而此之前,客觀事物雖然存在,卻不構成心理生活空間。
如果他問成人,到哪里去找布,那么成人的回答代表一種外部因素,即從兒童的生活空間的先前情境中不能推知
心理學錯覺圖的回答。但是,如果兒童已經(jīng)知道布在哪里,人們就傾向于講到簡單的心理聯(lián)系。當兒童走過房間時,他所感到的視覺印象的類型和順序,取決于房間內物理物體的布置。然而,當兒童完全熟悉他的環(huán)境時,人們不會想到這個事實構成心理原因鏈的折斷,因為那時視覺印象的變化是兒童行為的結果。這里一段描述的最大價值,在于勒溫采用了“原因鏈”、“折斷”等概念來描述心理結構,使得心理結構概念獲得理論分化。心理學必須給每一個體和他自己的環(huán)境確定一個分離空間。每個這類空間相當于一個心理生物世界的總體(從科學理論的觀點來看,它等價于整個物理世界)。這些世界“在動力上不是封閉的”;對于心理學之外的某些影響來說,它們具有邊界或者它們的每一個點顯示邊界屬性。
一種模式通常包含許多純武斷的東西。使用一種生理模式,人們所關心的種種關系,也不是以概念來直接表述,而只是以舉例來間接表述,因此時常包括多余的專業(yè)化術語。我們試圖要做的事,就是以這樣一種方式來描述情境——從情境中“不證自明的”即作為純邏輯的結果來推知事件。模式的缺陷正是“概念系統(tǒng)”的缺陷,而心理學努力實現(xiàn)的,是建立在“純邏輯”基礎上的科學。
苛勒在確定腦場的結構和屬性時使用的方法,基本上與我們在確定生活空間的結構和屬性時使用的方法一致。這種一致特別表現(xiàn)于,動力關系問題和位置關系問題起著尤為重要的作用。我們這里提出的對事件的推知,僅僅意味著一種追溯,即從物體和事件本身的現(xiàn)象屬性進展到條件-發(fā)生屬性。勒溫的理論是比較強調主觀的,他以主體本位為中心研究心理位置(位移)關系(比如“地面在人腳下運動”的命題),而格式塔是以“第三參照點”為中心的。
拓撲心理學 - 拓撲性質
心理學圖拓撲性質有那些呢?首先我們介紹拓撲等價,這是比較容易理解的一個拓撲性質。在拓撲學里不討論兩個圖形全等的概念,但是討論拓撲等價的概念。比如,盡管圓和方形、三角形的形狀、大小不同,在拓撲變換下,它們都是等價圖形。換句話講,就是從拓撲學的角度看,它們是完全一樣的。在一個球面上任選一些點用不相交的線把它們連接起來,這樣球面就被這些線分成許多塊。在拓撲變換下,點、線、塊的數(shù)目仍和原來的數(shù)目一樣,這就是拓撲等價。一般地說,對于任意形狀的閉曲面,只要不把曲面撕裂或割破,他的變換就是拓撲變幻,就存在拓撲等價。
應該指出,環(huán)面不具有這個性質。比如像左圖那樣,把環(huán)面切開,它不至于分成許多塊,只是變成一個彎曲的圓桶形,對于這種情況,我們就說球面不能拓撲的變成環(huán)面。所以球面和環(huán)面在拓撲學中是不同的曲面。直線上的點和線的結合關系、順序關系,在拓撲變換下不變,這是拓撲性質。在拓撲學中曲線和曲面的閉合性質也是拓撲性質。我們通常講的平面、曲面通常有兩個面,就像一張紙有兩個面一樣。但德國數(shù)學家莫比烏斯(1790~1868)在1858年發(fā)現(xiàn)了莫比烏斯曲面。這種曲面就不能用不同的顏色來涂滿兩個側面。拓撲變換的不變性、不變量還有很多,這里不在介紹。
拓撲心理學 - 發(fā)展應用
拓撲學建立后,由于其它數(shù)學學科的發(fā)展需要,它也得到了迅速的發(fā)展。特別是黎曼創(chuàng)立黎曼幾何以后,他把拓撲學概念作為分析函數(shù)論的基礎,更加促進了拓撲學的進展。二十世紀以來,集合論被引進了拓撲學,為拓撲學開拓了新的面貌。拓撲學的研究就變成了關于任意點集的對應的概念。拓撲學中一些需要精確化描述的問題都可以應用集合來論述。
因為大量自然現(xiàn)象具有連續(xù)性,所以拓撲學具有廣泛聯(lián)系各種實際事物的可能性。通過拓撲學的研究,可以闡明空間的集合結構,從而掌握空間之間的函數(shù)關系。本世紀三十年代以后,數(shù)學家對拓撲學的研究更加深入,提出了許多全新的概念。比如,一致性結構概念、抽象距概念和近似空間概念等等。有一門數(shù)學分支叫做微分幾何,是用微分工具來研究取線、曲面等在一點附近的彎曲情況,而拓撲學是研究曲面的全局聯(lián)系的情況,因此,這兩門學科應該存在某種本質的聯(lián)系。1945年,美籍中國數(shù)學家陳省身建立了代數(shù)拓撲和微分幾何的聯(lián)系,并推進了整體幾何學的發(fā)展。
拓撲學發(fā)展到今天,在理論上已經(jīng)十分明顯分成了兩個分支。一個分支是偏重于用分析的方法來研究的,叫做點集拓撲學,或者叫做分析拓撲學。另一個分支是偏重于用代數(shù)方法來研究的,叫做代數(shù)拓撲?,F(xiàn)在,這兩個分支又有統(tǒng)一的趨勢。拓撲學在泛函分析、李群論、微分幾何、微分方程額其他許多數(shù)學分支中都有廣泛的應用。
拓撲心理學 - 研究對象
心理錯覺學圖奧夫西安克娜進一步研究代替滿足。她也采用阻止實驗,命令兒童做某一工作,中途予以阻止,然后叫他做另一工作,完成以后,兒童是否還想試做前一工作呢?實驗證明,凡是性質相似,難易相等的工作,完成其一以后,就不再試做被阻止的其他工作了。關于代替滿足的研究還有助于了解正常兒和低能兒的人格差異。正常兒對兩種類似工作所引起的兩種緊張系統(tǒng),可以互相溝通,因此有可以互相代替的滿足。8、9歲的低能兒在同樣的條件之下,很難有代替滿足。
據(jù)克普克的實驗,代替的工作和原被阻止的工作幾乎完全相同,也仍不能產(chǎn)生代替滿足,還想試作的百分比為86~100。但同時,低能兒又往往容易得到代替滿足。他若覺得自己不能踢球到遠距離去,便滿足于作踢遠球的姿勢。勒溫根據(jù)這種研究提出了人格的動力說,低能兒的人格系統(tǒng)比同年齡的正常兒較欠分化,但其僵化的程度較高。譬如就正常兒而言,a和b兩個系統(tǒng)雖有界線,但可相通;但就同年齡的低能兒而言,這兩個系統(tǒng)或可很為一體,代替滿足為100%,或可互相隔離,代替滿足為零。兒童和成人的人格差異因此也可有新的解釋了。
勒溫根據(jù)這種研究提出了人格的動力說,低能兒的人格系統(tǒng)比同年齡的正常兒較欠分化,但其僵化的程度較高。譬如就正常兒而言,a和b兩個系統(tǒng)雖有界線,但可相通;但就同年齡的低能兒而言,這兩個系統(tǒng)或可混為一體,代替滿足為100%,或可互相隔離,代替滿足為零。兒童和成人的人格差異因此也可有新的解釋了。勒溫說:“兒童和成人有一最重要的動力的差異,就是兒童的人格較欠分化,同時,成人的人格卻較為僵化。”譬如新生兒的身體的某一部分若受刺激,可能全體發(fā)生了反應。成人則因局部刺激而有局部反應。另一方面,成人的興趣和欲望是多方面的,其分化的程度遠非兒童所可及。勒溫的心理緊張系統(tǒng)說使他的拓撲心理學有必要包括向量心理學和動力場的概念。
拓撲心理學 - 學科原理
一個心理事實的存在或不存在及其時間指標,獨立于它的內容所涉及的事實的存在或不存在及其時間指標。內容的時間指標和存在性方面的差異,意味著心理事實本身的一種屬性差異。目標、期望、思維等的確定性或不確定性的程度,在每種情況下都是一種重要的動力事實。清晰度是生活空間認知結構的一種必不可少的決定因素。
如果這類位移受阻于一道不可逾越的障礙,那在朝向這個目標的方向上,可能存在著一種趨勢,或者我們也能夠稱之為“力”。從拓撲學的視野,很容易解釋心理場的動力問題。關于兒童的自由運動空間,尤為重要的兩個事實是:別人所允許他做的事情的性質和范圍;他自己的能力所允許他的事情的性質和范圍。這種區(qū)域的逐漸擴大,是兒童發(fā)展的最重要的方面之一。心理域內存在著人們不能稱之為身體運動的真正運動。心理生活空間的拓撲分析,使本屬于物質世界的心理過程真正分化,成為一種可以直白描摹的獨立世界,并且,兩個世界借助價值溝通,使物質、心理、價值三者建立起清晰的結構。
從拓撲觀點來看,一滴水和地球是完全等價的。立方體和球體,也沒有什么可區(qū)別的。然而,這些非度量空間表現(xiàn)出對于度量空間來說也是基本的那些重要特性。整體-組分的關系和組分的相互關系,在心理學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道路概念在心理空間的結構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人們能夠使具有在兩個心理“點”之間心理連通功能的某些心理事實,同等于數(shù)學上連通兩點的一條“道路”。當然,目前尚沒有適用于心理生活空間的度量確定。顯然,物理空間的兩倍距離,一般來說,并非相當于心理空間兩倍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