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貓外交
熊貓外交
熊貓外交,是中國一種獨有的外交方式,最早始于唐朝,新中國向國外輸送大熊貓,則始于20世紀50年代。在幾十年的發展過程里,熊貓外交經歷了贈送、租借以及合作研究三種方式。從1957年到1982年的26年間,中國一共贈送給9個國家23只大熊貓,其他以長租和科研方式出國的熊貓在國外的期限在十年或時間不等。
歷史
熊貓是中國的國寶,從唐朝開始,四川的大熊貓就從深山走出,漂洋過海到達世界各大洲的許多角落,充當友好使者,為發展對外友好關系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據統計,從公元685年到1982年,中國一共向國外贈送了約40只大熊貓。中國主要通過國禮贈送、商業租借和科研合作的方式進行熊貓外交,贈送或長租的對象主要為強國或友好國家。
截至21世紀初,中國的“熊貓外交”已有上千年歷史。據日本史料記載,早在公元685年,武則天就曾送給日本天武天皇兩只熊貓和70張毛皮。
大熊貓作為最高規格國禮始于1941年,宋美齡向美國贈送一對大熊貓以示對其救濟中國難民的謝意,這是中國現代歷史上首次“熊貓外交”。此后,國民黨政府于1946年向英國政府贈送一只大熊貓。
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中國政府推行“熊貓外交”,以政府和人民的名義將大熊貓作為國禮贈與那些與中國保持良好關系和中國希望與之建立關系的國家或地區,先后有蘇聯、朝鮮、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日本、西班牙及墨西哥9個國家接受過來自中國的23只熊貓。
最早接受中華人民共和國贈與的大熊貓的國家是蘇聯。1957年,平平被作為國禮贈送給蘇聯;1959年,安安作為其配偶也被贈送給蘇聯。
朝鮮在1965年至1980年間也先后獲贈5只大熊貓,熊貓“一號”、“二號”、“凌凌”、“三星”和“丹丹”相繼前往朝鮮。
1956年至1957年,美國佛羅里達州邁阿密稀有鳥類飼養場以及美國芝加哥動物園分別致信北京動物園,望“以貨幣或動物交換中國一對大熊貓”。1957年5月17日,北京動物園將交換辦法報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文化聯絡局,獲得了中國對外文化聯絡局同意,但要求需“雙方互派人員到對方動物園訪問并領取交換的動物”。由于美國國務院等方面“不同意直接與中國進行動物交換”,此事作罷。
最著名的“熊貓外交”發生在1972年。時值尼克松訪華,中美關系解凍,周恩來宣布將大熊貓“玲玲”和“興興”作為友誼大使贈送給美國。當“玲玲”和“興興”乘專機抵達華盛頓國家動物園時,受到8000名美國觀眾的冒雨迎接。開館與觀眾見面第一個月,參觀者就多達100余萬。
1982年,為了響應保護瀕危動物的全球性號召,中國政府宣布從1982年開始停止贈送大熊貓出國。此后,富有政治意味的贈送僅限于國內,例如香港、臺灣。
商業借展
1982年以后,出于對瀕危動物的保護需要,中國不再向國外贈送大熊貓,但大熊貓的出國之路并沒有因此中斷。1984年,中國政府提出了大熊貓租借方案,從前想得到大熊貓的國家可以采用短期借展的方式,花錢請大熊貓到當地的動物園進行巡展,大熊貓從“和平特使”變身為“商務參贊”。
1984年洛杉磯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期間,中國臨時借給洛杉磯動物園兩場大熊貓進行為期三個月的展示活動,顯示中國對洛杉磯奧運會的支持。奧運會的活動結束后兩頭熊貓又被租借給舊金山動物園進行了三個月的展出,美國動物園在短短兩三個月內獲得了千萬美元的門票收益。此后,大熊貓又相繼赴加拿大、愛爾蘭、瑞典、比利時等多國巡展。
從1984年到1988年的四年內,僅北美地區就有洛杉磯、舊金山、紐約、圣地亞哥、多倫多、西雅圖、波特蘭、亞特蘭大、凱格瑞、孟菲斯、哥倫布市、底特律、溫尼伯、佛羅里達州等地方從中國租借到了熊貓,此外日本、英國、法國、荷蘭、比利時、德國、愛爾蘭、墨西哥、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國家的眾多城市也從中國獲得了熊貓。
科技合作
從1994年開始,主要開展大熊貓國際科技交流合作。1994年,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的兩只熊貓首次以“科研交流大使”的身份,旅居日本白浜山野生動物園。此后,日本和歌山、韓國首爾以及美國亞特蘭大、華盛頓、孟菲斯等不少動物園也都開始與中國進行長期的大熊貓科研繁育合作研究。這些大熊貓的“留洋”期一般為十年,在海外產下的幼仔也屬于中國,長到三歲后要回到祖國。
評價
中國從一開始的贈送大熊貓,到后來的租借合作研究,看到大熊貓作為使者去出訪,其實也剛好是中國外交逐步的走向自信和成熟的一個過程的一個縮影,“熊貓外交”是中國行使軟實力的一種方式,熊貓其實已經逐漸成為西方媒體比喻中國的動物。而中國人自己,也把熊貓和這種隱喻當成了文化、價值觀的重要輸出。大熊貓作為親善大使,它走遍全世界,起到了人類的外交使節起不到的作用。極大的改善了中國和世界各國之間的關系。
這些大熊貓吸引了許多人的關注。它們是動物保護事業的象征,并且可以提升動物園的品牌。同時使得與其他國家共同照顧這種珍貴動物的舉動鞏固了中國與友邦之間的關系。
爭議
牛津大學指中國利用大熊貓租借來確保貿易協議
2013年9月,牛津大學一團隊對過去半個世紀以來中國的大熊貓租借項目進行分析發現,在2008年之后,中國向外國租借熊貓“與資源和技術貿易幾乎同步”,“租借熊貓使得中國在沒有付出真正代價的情況下,獲得了軟實力。”研究人員認為,這種“外交方式”正在進入新的階段。他們認為,新的階段主要基于“關系”租借。中國2011年向蘇格蘭愛丁堡動物園租借了兩只大熊貓。該研究報告稱,在熊貓租借項目之后不久,中蘇簽署了鮭魚、可替代能源技術、汽車的貿易協議,總價值26億英鎊。研究者稱,大熊貓現階段的意義更加微妙,熊貓可以被用來達成協議,標志雙方謀求長期、良好的關系。中國將這一珍稀動物委托給這個國家,這在某種意義上象征著兩國關系的新開端。
對于上述說法,美國華盛頓保守智庫—傳統基金會中國問題專家成斌表示:“中國利用這一稀缺資源獲得利益并不奇怪。租借行為能夠帶動大熊貓保護,中國還可以獲得負責任的保護者的美譽,這并不是件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