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泉寺[北京]
龍泉寺[北京]
龍泉寺,座落在北京西山鳳凰嶺山腳下。龍泉寺因寺南有龍泉池而得名,該寺始建于遼代應歷初年,距今(2014年)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是海淀區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龍泉寺[北京] - 歷史
龍泉寺[北京]龍泉寺座落在北京西山鳳凰嶺山腳下,始建于遼代應歷初年,明末寺院逐漸衰落,至清乾隆后期,昌平州府在原寺東側,以金龍橋為中軸線,將寺院改建為坐北朝南,原寺稱“西寺”,統稱龍泉寺。解放前,廟會興盛,廣東香客募捐,在橋南東院建萬緣茶棚,施茶施粥,普結善緣。抗戰時期,內憂外患,龍泉寺漸趨沉寂。
歷經千年的風雨滄桑,千年古剎迎來新的曙光。1995年,隨著鳳凰嶺風景區的旅游開放,當地政府及諸善信開始逐漸恢復寺院原貌。2005年4月11日,龍泉寺正式開放成為佛教活動場所,并迎請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學誠法師主持寺務工作。
這是北京海淀區建國以來第一所正式開放的三寶具足的佛教寺院。到目前(2014年)為止,在政府及社會各界人士的支持下,龍泉寺已成功地舉辦了五次法會,規模逐漸擴大,反響越來越好。
龍泉寺[北京] - 記載
龍泉寺是京西北一座集佛教、道教、地方宗教于一體的文化勝地。其中,鳳凰嶺奇觀備受帝王將相、文人雅士的青睞,古剎笑迎天下客。
金章宗留下"棲云臺"的名句。明代詩人崔學履寫下"龍泉噴玉"詩。"龍泉噴寒玉,汩汩無停時。道人對澄澈,游子揚清冷。"
清順治十六年(1659年),顧炎武時年47年,由山東來北京,北走昌平,"龍泉寺"被載入他撰寫的《昌平山水記》中。
康熙年間《昌平州志》說:"龍泉有二。一在州東都龍王祠下,一在州西神山嶺下,亦有龍潭,與都龍王祠下者不少讓天,抵源出淘涌,俱得以龍稱。
"康熙十九年(1680年)十二月二十一日,清圣主玄燁一行郊游來到神山頭龍泉寺,受到方丈等熱情接待,并展紙求字,玄燁題"石鼓傳聲"墨寶,后刻于神山之上。
玄燁寫下《龍泉寺》詩:
狹徑才容騎,香臺欲起龍。
懸崖千仞落,短碣百年封。
泉細通幽壑,庭深暗古松。
臨高一聘望,積翠藹重重。
龍泉寺[北京] - 布局
龍泉寺[北京]龍泉寺山門前兩株遒勁的翠柏有六百多年,寺內還有兩棵粗壯挺拔的銀杏樹和兩株古柏,都已有千年樹齡。原址坐西朝東,寺內一座獨孔古石橋現今(2014年)還保存完好,這是當年第一代住持繼升和尚募化修建的,人稱金龍橋。
龍泉寺東百米有繼升和尚塔,據說繼升和尚圓寂那天,天空祥云萬里,地面百鳥啼鳴,僧眾誦經四十九天,該塔發出淡雅的檀香味持續三年之久。
龍泉寺[北京] - 文化諸佛歡喜,龍天歡喜,眾生歡喜。古樸的金龍橋熠熠生輝,千年的銀杏樹再綻新綠。在學誠大和尚的帶領下,龍泉寺從新殿堂的建筑到優秀僧才的培養,邁開了新的步伐。龍泉寺必將成為一個弘法利生、祥和社會的寶地,文化交流、聯結友誼的紐帶,繼承與展現。
龍泉寺[北京] - 內部機構
1、工程部(負責寺院的各項建設);
2、文化部(下設三個組:DVD制作中心、編輯中心、翻譯中心、北京復興大國學文化基金會);
3、慈善部(北京市仁愛慈善基金會);
4、弘宣部(龍泉之聲傳統文化網);
5、教化部(法會處、學修處、研修處)。
龍泉寺[北京] - 高學歷法師
賢威法師,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博士;
賢啟法師,清華大學核能和熱能物理博士;
柳智宇,龍泉寺居士,第47屆國際數學奧賽金牌,北大數學系。
另外,清華博士還有禪興法師(龍泉寺書記),賢佳法師,賢清法師。
龍泉寺[北京] - 交通乘車路線
1、地鐵4號線北宮門站——換乘346路公交車至終點鳳凰嶺站下車——至鳳凰嶺公園大門,往里約三百米,即到龍泉寺。
2、從火車站/機場可坐地鐵到達北宮門站,即可換乘346路公交車。346公交車起訖站(頤和園—鳳凰嶺)起點站首末車時間:6:00-20:00終點站首末車時間:5:20-20:30
駕車路線
1、頤陽公路(頤和園沿京密引水渠西岸,經溫泉,按路標行駛)。
2、八達嶺高速-北安河出口-北清路往西-京密引水渠往北按路標行駛。
3、北五環-肖家河橋-經農大至永豐路—左拐北清路往西-京密引水渠往北按路標行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