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青少年不良嗜好的幕后“黑手”
誰是青少年不良嗜好的幕后“黑手”
時下“嗜賭”、“吸毒”、“沉迷網絡”等敏感詞匯越來越頻繁地和青少年聯系在一起,很多家長對自己孩子的“不爭氣”表示不理解,恨鐵不成鋼,但家長們卻很少關注到引發青少年這些不良嗜好背后的深層原因。家長的言行舉止,諸如抽煙、喝酒、長時間上網甚至賭博、吸毒等行為,對于沒有辨別力和自制力的青少年來說起到了絕對性的影響。青少年不良行為的背后,是父母的行為在孩子身上的影射。
現在80后的新潮派父母們已將上網、熬夜、喝酒、吸煙、賭球等行為看作是個性的體現或日常消遣,他們很少有人意識到家長的言傳身教,甚至整個社會的風氣會給孩子造成潛移默化的影響。這種現象絕對值得警惕,不僅需要學校乃至整個社會的引導示范,最重要的是家長在教育中不缺席,做好帶頭作用。
小韓是一位大二的學生,他告訴記者“我是上高一的時候學會打麻將的,其實我小的時候特別不喜歡打麻將,但是一到過年過節的時候長輩們就會打麻將,我姥姥還總是抱著我打麻將,有時候還會讓我幫她摸牌。我的朋友們也會打麻將,也是因為老看家里人玩。”
“80后”家長王文霞對記者說:“就拿手機來說吧,說它是日用品一點兒都不夸張。大人整天沒事就抱著手機玩游戲,上微信,孩子肯定也會受影響。”王文霞認為家長的角色和作用很重要,王文霞一般會在每周末讓孩子玩一會兒手機或者電腦游戲,但不超過20分鐘。
心理咨詢師白京翔認為,青少年的各種不良習慣,其實主因并不在孩子本人身上,而是父母的言傳身教上。他給記者舉了一個真實案例:“小A的父親來向我咨詢孩子學習不好的原因,我注意到小A的父親回家后只關注孩子的學習不管其他,常因小A不花時間學習而焦慮,當我問起父親每天有多少時間看書、讀報時,他的回答是:幾乎沒有!”
“當我們一方面指責孩子們的同時,有多少人在關注這些習慣原本并不是他們與生俱來的,那么又是什么時候悄悄變成孩子們的習慣呢?”白京翔說這個問題才真正值得我們思考,“若父母在生活中能夠陪著孩子一起體驗登山、戶外運動,挑戰極限,跟不同領域的人接觸、打交道,孩子就會發現原來通過自己努力征服的事情,是一種更深層次的快樂。”白京翔建議家長自習先修身,才能帶出更優秀的孩子,“自己若不正,孩子就會像你的影子不可能直立。”
記者手記
人之初性本善,每個孩子在來到這個世界的時候都是天使,后來之所以有了惡魔,大部分的原因在于父母的言傳身教,然后才是學校的知識教育和社會的道德影響。追根溯源,每個父母都是孩子的啟蒙老師,每個孩子則是父母的鏡子,如果孩子有了缺點,有了毛病,請不要一味地指責,請先想想自己為孩子做了什么樣的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