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界曉鐘
天界曉鐘
在福建省的廈門從棕櫚島遙望西南方,山頂二巖石如駱駝伏地,雙峰插云,稱駱駝峰。近處一看、又像醉仙偃臥,故稱"醉仙巖"。附近有醴泉洞、天界寺、黃亭、長嘯洞、曠怡臺五景
天界曉鐘 - 景區簡介
天界寺是明末清初月松和尚募建的,供奉觀音菩薩和仙翁,大殿的楹聯:“遍布慈云求大士,回生妙術托仙翁”即可見。以前這里的和尚每天清晨要敲鐘108下,以解“一百零八煩惱之夢”。天界寺居高臨下,鐘聲特別悠揚,“天界曉鐘”也就成為廈門舊“小八景”中的一景,也是廈門新二十名景中的一景。天界寺腳下有一洞,洞內有一井,洞中有泉水涌出,水質甘洌,可以釀酒,所以又稱“醴泉”,洞也稱“醴泉洞”,洞里供奉九位神仙。傳說此地有仙人給人指點迷津,有求必應,只要入洞伏在井邊靜。心觀察井面就能看到你希望看到的一切,所以善男信女常于月圓之時,前往探卜問,以祈求佳運,人們也因此稱此井為“仙井”,幾百年來年仙井卜未來,長盛不衰。從科學的角度來解釋這一現象,其實是人從明處突然進入暗處,不適應光線的變化,加上心理上的各種祈求,伏下去探望井口,呼氣吹皺水面,產生了各種幻象,可當你認真細看時,又什么都消失了,這就產生了神奇的感覺。
在福建省的廈門從棕櫚島遙望西南方,山頂二巖石如駱駝伏地,雙峰插云,稱駱駝峰。近處一看、又像醉仙偃臥,故稱"醉仙巖"。附近有醴泉洞、天界寺、黃亭、長嘯洞、曠怡臺五景。
天界曉鐘 - 構架
從萬石湖右側前進,在交叉處右拐,可到醉仙巖下,在入山路上,便見峭巖中有石成竅,此即醴泉洞。原來醴泉洞由一巖覆蓋為洞,洞深數尺,內有九仙神像,佛座后有井,俗稱"仙井"。相傳昔日井水常滿,清可鑒容,泉水甘洌,可釀美酒,故稱"醴泉"。
從醴泉洞左邊小徑拾級而上,可到"天界寺",寺內
天界曉鐘供奉觀音和仙翁,所以楹聯寫道:"遍布慈云求大士,回生妙術托仙翁"。過去,每天清晨按例撞鐘108下,"醒人塵夢",故有"天界曉鐘"之稱,此乃廈門小八景之一。
我們再從天界寺右側沿崎嶇小道攀登,便到"黃亭"遺址。黃亭是月松和尚為紀念清代乾隆年間廈門名士黃日紀到京師任職而建的,名"黃日紀讀書亭",因黃日紀曾在此處攻讀而名的。
再往上便是"長嘯洞",洞由嵯峨巨石形成,兩頭貫通,冷風嗖嗖,似虎長嘯而得名。在長嘯洞巖壁上有明朝抗倭名將徐為斌、施德政、李揚等三人題刻,他們同上醉仙巖,登高遠望,面對祖國錦繡河山,壯懷激烈,借詩言志,相互唱和,后來徐為斌把三人的唱和詩留刻巖上。
這三首詩乃描繪明朝水師"舸艦森森"、"旌旗獵獵"的雄壯陣容,抒寫他們"風生畫角千營壯,月照丹心一劍孤"的戰斗生活與情懷。三首詩充滿民族自豪感與必勝的信心,游人來此可體味抗倭諸將抵御外侮、仰天長嘯之英雄氣慨。
天界曉鐘
走出長嘯洞,從背后左轉登上駱駝峰,即曠怡臺。這里視野廣闊,是俯瞰廈門風光的好去處,放眼四望,令人心曠神怡。
天界曉鐘 - 旅游小貼士
除了8月份臺風季節,海邊的船只全部停開,不能欣賞到優美的海景,其他時間去天界寺都很好。
到天界寺,不僅可以領略到大自然的神奇風光,而且還有許多當地的特產讓你購買。
如果游客想要購物,可以去鼓浪嶼龍頭路,在這里隨處可見的小店里都可以買到當地的特產。如:工藝品店、字畫店、珠繡、漆線雕、彩扎、彩塑、彩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