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巖
清水巖
清水巖高峰,海拔767米,巖宇在500米處依山而建,背靠獅形龍脈,三峰文筆拱峙,面臨深壑,遠處蓬萊盆山環合,登巔遠眺,殿宇崔嵬,山水廳秀,風景幽雅,常在茫茫霧海行云之中,美如“蓬萊仙境”而蜚聲海內處。舊名張巖山,在福建省安溪縣蓬菜鄉。巖宇亭臺聳立于蓬山之麓,奇巖怪石散見于山巔水涯,為閩南著名的名勝古跡之一,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2001年被國家旅游局評為國家AAAA級風景區。
景區概況
巖宇依山面筑,面臨深壑,作樓閣式,分三層。第一層昊天口,第二層祖師殿,第三層迦樓;左右翼鐘、鼓樓、檀、觀音廳、芳名廳、僧舍等分立于東西兩邊。崇樓曲閣,層迭回護,從遠一看,外觀猶如“帝”字,氣勢磅礴,巍壯觀,相傳有九十九間房屋,現存為明清及近代建筑。
巖宇四周還有許多文物古跡,奇觀異景點綴其間。殿后巖上有埋藏清水祖師骨灰的宋代“真空塔”,中殿后巨石下有一竅然深邃的巖洞“獅喉”,殿前出山門有裂竹、清珠簾、方鑒塘、石面盆、羅漢松、覺亭、石粟柜、浮雕“巖圖”碑及護碑亭、枝枝向北樹,最后珍貴的是“巖圖”碑及護碑亭,枝枝向北樹,三忠廟,瞰龍亭,清水山莊,龍宮等,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清珠簾的指每逢春夏兩季,山門左側的懸崖峭壁上,石縫里會迸出如珍珠的水滴,陽光一照,美似五顏六色的珠簾垂掛,枝枝向北樹是一株七個孩童展手相拉難于合抱的古樟樹,因地勢,氣流和風向的關系,它的枝枝權權幾乎向北伸展。
歷史沿革
民間傳說把它與岳飛的英雄事跡聯系起來,說是岳飛當年搞擊金兵,精忠報國,竟慘遭秦檜的殺害,其英雄事跡和悲慘遭遇連這株老樟樹也深受感動,因而“枝枝向北”。 離樹不遠還有座“三忠廟”是供祀岳飛的,游人多于此題詩寄情。 沿石徑而行,有“出水石”;再折返東行有“羅漢松”、“石面盆”、“清珠簾”等勝景。“清珠簾”在一橋旁的峭壁上,逢春石縫迸出水滴,滴滴如珠。[1]
主要景點
羅漢松:在覺路之旁,為清水祖師植,具有靈性。樹枝朝向殿宇,老樹橫枝,至徑直上,不敢侵徑,早時吐霧生煙,九百佘年,不改其柯,枝枝朝佛焉。相傳國漢楹每年長三寸,雷鳴電則矮三分。所以千年古樹也只有13米高左右。有古詩《詠羅漢松》曰:“昔傳身似菩提樹,今見手栽羅漢松:諸品都空誰不好,只留蒼骨老云峰”。
清水法門:離開蓬萊祖殿昊天口,沿臺階拾級而下,不一會兒就到了法門,法門類似于佛教寺院的山門殿,內中供奉承趙、王、蘇、李四位護法神,傳說他們原是山鬼,被祖師心伏為護法神,他們法術高超,協助祖師驅邪鎮妖。
枝枝朝北:聳天古樟生長地理位置獨特。傳說為清水祖師所植,現樹高31米,圍7米,樹枝坎朝北伸展,故名“枝枝朝北”。
覺亭覺亭:為重檐歇山頂建筑,原為茶亭,明代萬歷十四年(1586年)邑令廖同春在倡修“覺路”的同時,改建茶亭。題額“覺亭”,取“還惺轉念,一覺即是”之義。廖同春詠覺亭詩:“一落籠樊歲屢更,幾將五斗負平生;行看覺路通仙路,靜聽泉聲雜梵聲。丹壁留名云吐潤,琳官對潤鳥傳笙;同游盡是煙霞客,千仞岡頭好結盟。”
綸音壇:又名石柜壇,聳立在覺亭對面。綸音壇建于在覺亭對面。綸音壇建于在會宗延佑四年(1317年),壇高3.3米,上有小石塔,壇正面陰刻清水祖師在南宋四次榮受敕封的綸音牒文,上方浮雕翔龍和“皇帝誥命”及“敕賜照應廣惠慈濟善利大師”的陰刻篆字,左邊垛陰刻不容緩延佑年間巖于重建成的記事。敕封牒文和巖宇重建記事對于研究清水祖和清水巖的歷史都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有詩詠綸音壇道:“石柜崇隆鎮上方,敕書符緯栽堂皇;空山草木都生色,七在百年來佛國光”。
真空塔:相傳祖師在巖圓寂,鄉人將其葬于巖后,筑塔亭覆其上。初無命名,南宋嘉定四年(1121),鄉人以祖師生前為僧,了悟真空,取名“真空塔”
綸音壇圣泉:在方鑒塘的不遠處,泉自石出,長年不竟竭,味甘且冽,據說飲之可以清心去病,沐之可以祛穢,帶回噴酒能驅災凝祥,保一家平安,故名圣泉。有詩詠圣泉道:“森森岫壑聽潺,一曲清澄有圣泉;掬水洗心修慧業,幾人到此悟靈源?”
窺天古樟:真空塔左頂,有一棵斷去尾梢的古樟,高約法10米,外圍約6.6米,樹心空洞,直徑約1.86米,數人盤坐于樹洞之中可窺視蒼穹,其妙不可言喻,俗稱窺天古樟。更令人驚的是,空心古樟樹木逢春竟長出二根新技,生機勃勃,又稱“母子樹”。
方鑒塘:方鑒塘又名浮杉池,傳說在興建巖時,因缺少巨材大梁,清水祖師扮作商人,到內山購買杉木。杉主問要買多少杉木?祖師說要買這山林中的所有的“無尾杉”。杉主早知山林中的杉樹寥寥無幾,且多不成材,當即收下幾緡錢,許諾山林中的無尾杉任其砍伐,且限五日內砍完搬離,逾期禁伐。祖師欣然成效。回巖后即在巖坑沼間,命徒眾挖懷方池,池中鑿一孔眼,眾人不解其意。第二天夜晚,狂風驟起,內山一帶風力更猛,許多杉木被喬得斷尾齊腰。第三天,祖師新自去取杉,杉主信守諾言,任憑祖師砍伐。祖師先砍其中大材,投放于水落石出溝中,悠然返巖。剎那間,水溝口的杉木不見了。小沙彌詫異萬分,先后從孔眼內拔出九根大杉,心要盤算著建造巖寺的橫梁大柱已足夠,情不自禁地叫道:“夠了!”話音剛落,第十根剛露出孔眼的杉木再也拔不出來了。直到如今,方鑒塘的孔眼中還露著大杉頭,為世人所津津樂道。
真空塔三忠廟:廟為重檐歇山頂建筑,始建于何時,無考。原杞張巡、許遠、伍子胥,后明太祖朱元璋將伍予胥請出,改祀四位忠英靈。歷代相傳,廟原祀張巡,許遠和伍子胥,后明太祖朱元璋將伍子胥請出,將岳飛請入。從此“天下”的三忠廟就祀張巡、許遠和岳飛。巖祀張巡為首。故曰張巖,山亦名張巖山。“宋元豐間,祖師于張巖之側,另自營建清水巖,而將張巖遷在覺亭侖,并名為”三忠廟”。不知何時,廟中卻增祀關羽,竟成“三忠廟四偶像”了。
海會院:海會院為民國重建,供奉南無阿彌陀佛、南海觀音、大勢至尊等菩薩。兩旁為十八羅漢、氣勢非凡、頗具特色。
清水山門:清水山門一九九八年秋后新建,在洋中鶴前大橋頭的上巖入口處。坊正中門高5.5米,寬4.00米,左右邊門各高5.00米,寬1.8米,頂蓋琉璃瓦,飛檐出水,總高達8.00米,莊嚴肅穆,堂皇矗立。石坊刻著中國佛學院教授、書法家虞愚先生題寫的牌額和“拜參千佛坐;同享十方春”的對聯。坊上邊柱鐫刻楷寫的“拓建柏油公路芳名”系泉州王愛琛所書。
試劍石:在窺天古樟不遠處,有塊傳說清水祖師寶劍削去一半的岌石,名試劍石。有詩詠道:“當日大師卓錫游,光芒劍氣欲橫秋;劈開此廠石分為兩,凜凜沖霄射斗牛”。
蓬萊祖殿:蓬萊祖殿為清水巖的主體建筑,創建于宋代。它依山臨壑,外觀呈“帝”字形,七妙地將人工建筑與自然巖壑融為體,古典雅,輪奐輪閏正殿為重檐山頂的樓閣式建筑,由昊夭口、祖師殿、釋迦樓三部分組成,大殿兩側有檀樾廳、觀音廳、芳名廳、齋房、客舍等等,鱗次櫛比,相傳共有九十九間。蓬萊祖殿無論在建筑布局還是建筑風格以及雕技術、裝外飾工藝方面都頗具特色,是福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宗教信仰
生而有功于人者,死必崇奉為神明。對清水祖師的崇拜,緣起于祖師生前的功德贏得民眾信賴。清水祖師的一生留下了許多關于修橋造路、行醫濟民、祈雨祛災、降魔伏妖的動人事跡和美麗傳說,它們從安溪、閩南地區迅速地擴展到福建周圍省份。清水祖師成為一名神通廣大的佛祖,他能施藥濟民、祈雨消災、伏妖降魔、救苦救難、護國佑民,無所不能。祖師圓寂后被奉為神明,遠近各地紛紛塑像立廟,分爐建寺,爭相崇奉。明代以后,更加擴展,清水祖師成為閩臺以及東南亞各地人們所敬奉的神祗,在閩臺兩地及東南亞地區的信仰者越來越多,并逐步發展為閩臺三大民間信仰之一。
隨著清水祖師文化信仰的不斷發展,其信仰的人眾日益增多,并迅速擴展到福建全省及周圍省份,清水祖師在國際上特別是在閩臺和東南亞各地影響逐漸擴大和廣泛,成為閩臺以及東南亞各地人們所敬奉的神祗。清水祖師的信仰也逐漸完備,成為中華民族一種特殊的文化形態——清水祖師文化,是華夏文明、閩南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安溪,至今還盛行著始于宋代、熔鑄了獨特的文化內涵和深刻的歷史意蘊的清水祖師迎春民俗。其中蓬萊鎮每年開春舉行的“迎清水”巡境活動,以其歷史悠久、規定嚴格、程序嚴密、儀式隆重而長久不衰,聞名泉南各地,每年參加的信眾數十萬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