裸體官員
裸體官員
裸體官員,簡稱裸官,是指配偶已移居國(境)外的、沒有配偶,子女均已移居國(境)外的國家工作人員。
2010年2月22日,監察部網站發布《國家預防腐敗局2010年工作要點》,監管裸官首次作為預防腐敗局工作重點被提出。2010年4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審議了關于領導干部報告個人有關事項的規定和關于對配偶子女均已移居國(境)外的國家工作人員加強管理的暫行規定。2011年3月5日中央紀委副書記、監察部部長馬馼表示,2011年我國將對“裸官”進行登記管理。
廣州市委副書記方旋第一個被指為“裸官”提前5個多月退休的官員。
裸官概念
“裸官”一詞誕生于2008年。它的提出和流行,以及對于這種現象自民間到各級政府再到中央高層的漸次重視,實則正與中國反腐規劃的進程互相映照、息息相關。
2008年6月22日,新華社經授權發布《建立健全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2008-2012年工作規劃》,即中國第一個“五年反腐規劃”。時隔十日后,2008年7月3日,一篇《還有多少貪官在“裸體做官”》的文章開始在網上廣泛傳播。
這篇文章的作者是中國民主同盟盟員、安徽省蕪湖市政協常委周蓬安。時逢陜西省政協原副主席龐家鈺案發,文章評論道:“由龐家鈺案,我們又很容易聯想到諸多先安排好妻兒乃至情婦出國,自己在國內‘裸體’當官,并使用手中權力將國家大批財產轉移至境外私人賬戶的貪官。”
在接受《財經》記者采訪時,周蓬安如是道出初衷:為形容龐家鈺案等類似現象,他一直想尋找一個抓人眼球的詞匯,以期引起社會公眾和政府的關注。在這種情況下,周將“裸體”與“做官”兩詞結合,制造出“裸體做官”的概念。此后經過網絡發酵,這種說法被簡稱為“裸官”,并流行開來。
自此,“裸官”一詞誕生。
2008年7月3日晚,周蓬安寫下題為《還有多少貪官在“裸體做官”? 》博文,率先提出了“裸官”概念,隨后《人民網》、《新華網》、《新浪網》均在首頁推薦,一時間“裸體做官”成為社會熱門的話題,且至今不衰,營造出了一股良好的網絡民意,收到了預想的效果。
此外,限制“裸官”是深圳市委市政府2009年11月25日頒布實施的《關于加強黨政正職監督的暫行規定》中提出的新概念,目的是加強官員的有效管理和廉政監督,成功阻止國內或某些外派機構的官員腐敗犯罪后攜巨款潛逃海外、逃避打擊。如原陜西省政協副主席龐家鈺,其妻兒早在他大權獨攬的時候,于2002年移民加拿大。龐家鈺自己在國內當官腐敗、將家屬移居海外,直至2008年6月被判刑,這種現象被網友稱為“裸體做官”或“裸官”,一出現迅速成為網絡熱詞。
社會現象
裸體官員和裸體做官都簡稱為“裸官”,是詞義接近或類似的名詞。著名反腐專家、中央黨校教授林曾一針見血地指出:“裸官,是指那些把妻子和兒女都遷居到國外,錢也帶到國外,而自己一個人留在國內的官員。裸體官員的出現,反映出貪官風險意識的增強,這和反腐敗力度的逐漸加大成正比。對于這種給自己留后路的官員應該保持高度警惕,在提拔任用的時候應該特別小心,加強監控。”
治理裸官現象,顯示了政府懲治貪官的決心和智慧,應該說,這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手段,但這又僅僅是一種手段,只能說為貪官關上了出逃之門,卻沒有關閉貪污之口,要從根本上治理官員腐敗,還是要解決權力和監督對等的問題。
歷史特性
有人把“裸體做官”者形容為中國官場上的“野鴿子”。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他們身上具備有一些“野鴿子”的特點:其一,他們妻子兒女都在國外,自己孤單一人,沒有“家”的感覺。
其二,他們四處吃“野食”。因為自己有退居的地方,也就膽大妄為,肆無忌憚,四處吃“野食”,能貪則貪,能撈則撈。
其三,他們隨時可以“飛”走。由于他們是孤家寡人,身邊沒有什么拖累,一旦出現對自己不利的風吹草動,自己隨時可以拍拍翅膀“飛”走,根本不用考慮自己“飛”走之后的影響。
“裸體做官”現象,無論其是否存在腐敗事實,其裸體做官的行為本身,說到底反映了這些官員對國家的忠誠出了問題,也反映出他們根本不打算和自己的人民患難與共,而是隨時準備腳底抹油。在任何國家,官員不忠于自己的國家,這都是一個極端嚴重的問題。“裸體做官”現象在不同地方多次出現,實際上使國家的政治、經濟乃至軍事安全均處于一種危險的狀態,同時也使國家和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受到嚴重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