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養男時代?
什么是養男時代?
關于女性的話題很多,最近,又流行一個新名詞“新養男時代”。字面上看,是和男性有關,實質,卻是個關于女性和家庭的話題。
如今,“女主外、男主內”成了一些夫妻的選擇,女養男的個案也越來越多,“新養男時代”正慢慢浮現。對于這看起來反傳統的家庭關系,有人嗤之以鼻,也有人不卑不亢、心安理得。其實,不管怎么樣,只要夫妻雙方樂意,家庭和諧幸福,那就行了。
問卷
三成多受訪者是“女主外”
近日,本報記者開展了一份問卷調查,對象均為已婚人士,其中,女性50人,男性50人。年齡從23歲到62歲不等,主要集中在“70后”、“80后”。職業分布廣泛,包括教師、公務員、職業經理人、會計、服務員、醫生、護士等。
在調查中發現,目前,夫妻雙方的收入還是丈夫占主導,五成多的家庭還是丈夫的收入比較高,夫妻雙方差不多的占兩成左右。高達九成多的受訪者都不介意妻子收入比丈夫高。分析問卷后發現,介意妻子收入比自己高的,大多為年齡較大的男士。
在這100位受訪者中,有三成多的人坦承,自己的家庭模式屬于“男主內,女主外”,家里大事基本由妻子說了算。在這部分群體中,絕大多數女方收入比男方高。不過,男方沒有工作,由女方“養”著的,較為少數,不到一成。
一個有趣的現象是,僅有兩成多的女性不能接受“女主外,男主內”,六成多的女性還是比較理性地“要看具體情況”而定,許多女性認為只要家庭和諧,丈夫有責任心,誰主外都無所謂。但男性方面,卻有近五成不能接受“女主外,男主內”。
值得一提的是,百位受訪者的家庭模式,“夫妻共同主內外”的占了近六成。家里大事共同商量決定,家務活雙方分工做,這在“70后”、“80后”受訪者身上尤為明顯。
案例
不知不覺中,他成了“養男”
36歲的劉 ,承包了家里所有家務。同事、同學聚會,他經常沒法參加。女兒放學得去接,安排她吃飯,再監督她做作業。折騰完,就是晚上10點多。
有時,他會自嘲說,自己是“家庭主男”。不過,他說這話的時候,很坦然,沒有半點自卑。
劉 和妻子小許是大學同學,畢業一年后結婚。劉 在廈門一家事業單位上班,月薪3000多元。小許在一家外貿公司做業務,每月收入2000多元。剛開始那會,他們的家庭模式還是傳統的“男主外,女主內”。小許很勤快,家里收拾得窗明幾凈,還能燒一手好菜。房子是結婚時買的,地點、戶型、裝修,都是劉 拍板決定。
“不知不覺中,咱倆的角色對調了。”劉 笑言。因為做業務,小許經常得應酬,她變得越來越忙。女兒出生后,家里的活慢慢都轉移到劉身上。買菜做飯,打掃衛生,接送女兒上學,輔導女兒功課,他成了家里“一把手”。
在事業單位,雖然穩定,但收入一直不見增長。小許卻不一樣,隨著經驗、資源、人脈的積累,她的收入逐年上升,3年前,她索性“自立門戶”開了家外貿公司。生意越做越大,買了車,購置了好多房產和店面。劉 也索性辭職,平時到老婆公司幫忙,更多時候是打點家里。
對于這樣的家庭分工,兩人都很坦然。“我們從沒想過是誰在養誰。他的性格愛靜,平時他主要照顧家里,玩玩攝影,那是他的愛好。但公司有幾次碰到危機,他都站出來想辦法解決了。我們現在這樣很幸福。”小許說。
數據
城鎮從業人員四成多是婦女
一份來自《2008年廈門市婦女發展綱要監測統計報告》里面的數據提到,至2008年底,廈門市城鎮單位女性從業人員已達33.62萬人,占全市城鎮單位從業人員總數的43.2%。婦女就業比例一直保持在較高水平,已提前達到省、市 《婦女發展綱要》規定的40%的目標要求。
值得一提的是,廈門婦女的就業領域不斷拓寬。目前,廈門市婦女就業已遍布國民經濟各個行業,像一些過去一直以男性為主打的行業,如農林漁牧業、采礦業,現都有女性從業者的身影。
從女性就業去向分布情況看,第三產業日益成為廈門市婦女就業的主要渠道。從行業整體分布看,女性從業人員分布在制造、教育、衛生、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公共管理和社會組織、農業及金融行業等行業,主要集中在制造業和教育部門,分別為22.7萬人和1.66萬人,占女性從業人員總數比重 分 別 達 67.53%和4.95%。女性參與社會勞動意識日益增強。
民說
不如妻子就該交出主導權
科技中學老師陸豪(男):我覺得“女主外、男主內”可以接受。如果女方能力比較強,賺錢更多,而男方性格內向,比較弱勢,這種家庭分工模式更為科學、優化。如果一個家庭,男性各方面的能力都不如女性,那就應該交出家庭的主導權,讓女性去挑大梁,去承擔更多的家庭責任。作為男性,千萬不要死要面子活受罪,踏踏實實做妻子的堅強后盾,也一樣能把日子過好。當然,如果觀念轉變不過來,處處與妻子為難,那樣的家庭早晚要出事。
傳統觀念認為,家庭里,男的一定要比女的強,仿佛這樣才能彰顯大男子主義。其實,這樣的觀念應該改了。現在,女性在社會上所扮演的角色并不比男性少,很多特定的工作崗位還必須由女性承擔。
“不要有讓對方養的心理”
林小姐(“80后”):我覺得,一個家庭中,誰賺得多,誰賺得少,都沒關系。只要夫妻雙方都是為對方著想,為家庭著想,兩人相處和睦、幸福,那就行了。丈夫收入比妻子低,甚至低很多,只要他有上進心,他盡力了,那就行。重要的是,任何一方不要有讓對方養著的心理。我覺得,自己不上進,一味依賴,一心想著讓對方養,即便是女的,時間長了也會造成家庭各種矛盾。
立場
不以性別,以合適為準則
林丹婭 (廈大中文系教授、女性文化研究專家學者):在西方國家,“男女平等”已成為國民的自主意識,夫妻倆誰主外、誰主內,絲毫不影響個人在社會上的身份,他們的一個準則是:誰合適誰干。比如說,妻子剛好生了孩子,誰帶呢?在中國,這個任務基本由女性承擔,但在西方,誰收入穩定,誰合適,誰就選擇帶孩子,不以性別來決定,而是以職業合適來決定的。
在西方,不以性別,以合適為準則,“女主外、男主內”這種家庭模式很自然,也很常見。但在中國,社會的眼光往往讓人吃不消。
一般而言,中國現在還是處在一個相對的男權社會。“女主外、男主內”這種家庭模式還是少數。在中國這樣的背景下,選擇這種模式,不僅僅是兩個人之間的選擇,不僅要過 “自我心理”這一關,很多人還很在乎“社會的看待”。如果選擇這一模式,一定要保證自我心理不會發生變化。男的當“家庭主男”,妻子心里是否會犯嘀咕:這么沒本事,在社會上這么吃不開,人家丈夫怎么怎么樣,自己的丈夫卻一無是處?或者妻子很坦然,很能接受這種模式,可是丈夫心理關沒過。或者是夫妻雙方都覺得挺好,但由于周圍人的偏見,造成了矛盾。因此,我覺得,無論是我們,還是社會,都應該更寬容地看待這一現象。
“女主外、男主內”,也有許多人把這一現象說成“新養男時代”。我不贊成這個“養”字,它一出現,就把男女家庭地位擺在不平等的位置上了。其實,在家帶小孩、做家務,這也是工作,也是價值的一種體現,不存在誰“養”誰。男女不平等,不僅給婦女帶來傷害,也給男性帶來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