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大運河
京杭大運河
京杭大運河與長城、坎兒井并稱為中國古代的三項偉大工程,并且使用至今,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一項偉大工程,是中國文化地位的象征之一。 春秋吳國為伐齊國而開鑿,隋朝大幅度擴修并貫通至都城洛陽且連涿郡,元朝翻修時棄洛陽而取直至北京。開鑿到現在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大運河南起余杭(今杭州),北到涿郡(今北京)。運河對中國南北地區之間的經濟、文化發展與交流,特別是對沿線地區工農業經濟的發展起了巨大作用。
概況
京杭大運河京杭大運河,又稱京杭運河或簡稱大運河,是中國古代一項偉大的水利工程,也是世界上開鑿最早,里程最長的大運河。北起北京,南至杭州,流經天津、河北、山東、江蘇和浙江四省一市,溝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和錢塘江五大水系,全長1794千米。
京杭大運河是中國僅次于長江的第二條“黃金水道”,它的長度是蘇伊士運河的16倍,巴拿馬運河的33倍。
大運河肇始于春秋時期,形成于隋代,發展于唐宋,最終在元代成為溝通五大水系、縱貫南北的水上交通要道。
京杭大運河一向為歷代漕運要道,對南北經濟和文化交流曾起到重大作用。19世紀海運興起,以后隨著津浦鐵路通車,京杭運河的作用逐漸減小。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部分河段已進行拓寬加深,裁彎取直,新建了許多現代化碼頭和船閘,航運條件有所改善。季節性的通航里程已達1100多千米,江蘇邳州以南的660多千米航道,500噸的船隊可以暢通無阻。且京杭大運河計劃成為南水北調的輸水通道。
京杭大運河將向東延伸240公里 并從此改名京杭甬大運河
歷史從周至隋
隋唐大運河,以東都洛陽為中心,西沿廣通渠達大興城長安,北由永濟渠達涿州、南經通濟渠、山陽瀆和江南運河達江都、余杭。大運河始鑿于春秋末期。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為了爭霸中原,利用長江三角洲的天然河湖港汊,疏通了由今蘇州經無錫至常州北入長江到揚州的“古故水道”,并開鑿邗溝(自揚州到江水,東北通過射陽湖,再向西北至淮安入淮河)。后來秦、漢、魏、晉和南北朝繼續施工延伸河道。
公元587年,隋為興兵伐陳,從今淮安到揚州,開山陽瀆,后又整治取直,中間不再繞道射陽湖。隋煬帝即位后,都城由長安遷至洛陽,經濟要依靠江淮。605年,他下令開通濟渠。工程西段自今洛陽西郊引谷、洛二水入黃河;工程東段自榮陽縣汜水鎮東北引黃河水,循汴水(原淮河支流),經商丘、宿縣、泗縣入淮通濟渠又名汴渠,是漕運的干道。公元608年又開永濟渠,引黃河支流沁水入今衛河至天津,繼溯永定河通今北京。610年繼開江南運河,由今鎮江引江水經無錫、蘇州、嘉興至杭州通錢塘江。至此,建成以洛陽為中心,由永濟渠、通濟渠、山陽瀆和江南運河連接而成,南通杭州,北通北京,全長2700余千米的大運河。
唐宋兩代
唐、宋兩代對大運河繼續進行疏浚整修。唐時浚河培堤筑岸,以利漕運纖挽。將自晉以來在運河上興建的通航堰埭,相繼改建為既能調節運河通航水深,又能使漕船往返通過的單插板門船閘。宋時將運河土岸改建為石駁岸纖道,并改單插板門船閘為有上下閘門的復式插板門船閘(現代船閘的雛形),使船舶能安全過閘。運河的通過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北宋元豐二年(公元1079年),為解決汴河(通濟渠)引黃河水所引起的淤積問題,進行了清汴工程,開渠50里,直接引伊洛水入汴河,不再與黃河相連。這一工程兼有引水、蓄水、排泄、治理等多方面的作用。在運輸組織方面,唐、宋都專設有轉運使和發運使,統管全國運河和漕運。隨著運河通航條件的改善和運輸管理的加強,運河每年的漕運量由唐初的20萬石,逐漸增大到400萬石,最高達700萬石(約合11.62億公斤)。由于航運的發展和商業的繁榮,運河沿岸逐漸形成名城蘇州和杭州、造船工業基地鎮江和無錫、對外貿易港口揚州等重要城市。
京杭大運河元代
1194年,黃河在今河南武陽決口,灌封丘南下,奪泗水,從今淮陰奪淮入海。元朝建都大都(今北京)。初期漕運路線,是由江淮溯黃河向西北至封丘(開封北)縣中礫鎮,轉陸運180里至新鄉入衛河,水運經天津至今通縣,再陸運至大都。這條運輸路線不僅繞道過遠,且要水陸轉運。1282年動工挖濟州河,自今濟寧引洸、汶、泗水為源,向北開河150里接濟水(相當于后來的大清河位置,1855年黃河奪大清河入海)。濟州河開通后,漕船可由江淮溯黃河、泗水和濟州河直達安山下濟水。從濟水向北至天津的路線有二,一是由濟水入海,經渤海灣至天津;一是由東阿旱站(東平北)向北陸運200里至臨清入今衛河。沿前一路線,漕船常遭海濤風浪之險,沿后一路線每遇夏秋霖潦,糧車跋涉艱難。于是在1289年,自濟州河向北經壽張、聊城至臨清開會通河,長250里,接通衛河。因為會通河位于海河和淮河之間的分水脊上,所以在會通河上修建了插板門船閘26座,并在濟寧設水柜,南北分流,以調節航運用水,控制運河水位。會通河建成后,漕船可由濟州河、會通河、衛河,在溯白河至通縣。1291年—1293年,元朝從通縣到大都開通惠河,建閘20座。從此,漕船可由通縣入通惠河,直達今北京城內的積水潭。至此,現代京杭大運河的路線走向才告初步形成。大運河建成后,元朝專設都漕司正、副二使,總管運河和漕運事宜。但因會通河航道窄淺,水源不足,年漕運量不到10萬石。
明清兩代
明、清代兩均建都北京,對元朝大運河進行了擴建。明代整通惠河閘壩,恢復通航;1411年擴建改造會通河,引汶水入南旺湖,利用南旺湖的有利地形,修建南旺水柜,十分之七的水北流,十分之三的水南流,解決了會通河水源問題,并增建船閘至51座。為使運河免受黃河泛濫的影響和避開360里的黃河航程,明朝先后在1528—1567年和1595—1605年,自今山東濟寧南陽鎮以南的南四湖東相繼開河440里,使原經沛,除州入黃河的原泗水運河路線(今南四湖西線),改道為經夏鎮、韓莊、臺兒莊到縣入黃河的今南四湖東線,即韓莊運河線。此外,為保障運河通航安全,還修建了洪澤湖大堤和高郵湖一帶的運河西堤,并在運河東堤建平水閘,以調節運河水位。清朝于1681—1688年,在黃河東側,約由今駱馬湖以北至淮陰開中河、皂河近200里,北接韓莊運河,南接今里運河,從而使運河路線完全與黃河河道分開。明清兩代規定運河漕的載重量為400石。明朝漕船載重吃水不得超過3尺,年漕運量約400萬石。清代規定漕船載重吃水不得超過3尺5寸,年漕運量約400萬石。
1855年,黃河在河南省銅瓦廂決口北徙,在山東省奪大清河入海,大運河全線南北斷航,清朝后期和華民國時期,曾幾度倡議治理運河,但均未付諸實施。
京杭大運河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以后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于1953年和1957年興建江陰船閘和楊柳青、宿遷千噸級船閘,開始了對大運河的部分恢復和擴建工作。1959年以后,結合南水北調工程,重點擴建了除州至長江段400余公里的運河河段,使運河單向年通過能力達到近8000萬噸,并擴大了沿岸灌溉面積和排澇面積,確保里下河地區1500萬畝農田和800萬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取得了多方面的效益。
但由于黃河改道,造成河道淤積等原因,如今(2012年)只有山東濟寧以南到杭州可以通航,濟寧以北至京津河道自上個世紀70年代始就已經完全斷航。
2006年05月25日,京杭大運河作為中國春秋至清時期的偉大工程,被中國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2]
2011年底,山東省政府出臺《關于貫徹國發[2011]2號文件關于加快內河水運發展的意見》(魯政發[2011]48號),要求積極推進大運河“穿黃工程”和黃河以北段復航工程的研究。這個文件一度被外界解讀為“大運河將在2020年南北貫通”。但直到目前(2012年)大運河的復航仍然沒有明確的時間表。全國政協委員,交通運輸部水運科學研究院副總工程師蘇國萃這樣表示:“我很難設想再過30年運河是不是還能保持這個狀況,30年后再提這個(貫通)事情,(大運河)就會徹底消失,恢復就很難做到了。”
相關信息
中國京杭大運河博物館
京杭大運河始鑿于春秋戰國,歷隋、元二代而全線貫成。北起北京,南迄杭州,全長1794公里,無論歷史之久、里程之長,均居世界運河之首。兩千余年來,大運河幾歷興衰。漕運之便,澤被沿運河兩岸
,不少城市因之而興,積淀了深厚獨特的歷史文化底蘊。有人將大運河譽為“大地史詩”,它與萬里長城交相輝映,在中華大地上烙了一個巨大的“人”字,同為匯聚了中華民族祖先智慧與創造力的偉大結構。
中國京杭大運河博物館正是一座以運河文化為主題的大型專題博物館,坐落于杭州市城北運河文化廣場,毗鄰大運河南端終點標志——拱宸橋。運河博物館旨在全方位、多角度地收藏、保護、研究運河文化資料,反映和展現大運河自然風貌與歷史文化。博物館于2002年開始籌建,2006年9月建成開放。
中國京杭大運河博物館建筑面積10700平方米,展覽面積五千余平方米。建筑呈扇形環繞運河文化廣場,造型獨特,“傳統而不復古”,以平坡結合和開放式的格局,將室內外融為一體,古運河及橋、船、埠巧借為活的展物。
中國京杭大運河博物館以“運河推動歷史,運河改變生活”為陳列主題,分序廳和“大運河的開鑿與變遷”、“大運河的利用”、“沿運河城市”和“運河文化”四個展廳,其間穿插“漕運故事半景廳”、“運河模擬游艙”兩個多媒體展廳,將文物史料與高科技巧妙結合,生動地再現古運河曾經的繁榮景象,使觀眾能身臨其境地體驗大運河悠久深厚的文化內涵。另外,尚有一個“十里紅妝——運河水上婚俗”專題展廳,展示的是與運河文化休戚相關的另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寧紹朱金木雕紅漆家具,從另一個側面反映多姿多彩的運河文化。
中國京杭大運河博物館既是一個運河文化的展示窗口,同時也是運河文物與運河史料的收藏中心與研究中心。博物館收集和征藏的文物包括五類:一,與運河漕運直接相關的文物,如蘇州府官斛、“日進千金”小升;二,與運河水上運輸相關的文物,如余錦洲老行水單、“順風快利”船票等;三,運河出土文物,如大關橋北出土唐開元通寶錢、運河出土宋代瓦當等;四,運河水上人家生產及生活用具,如竹編酒葫蘆、船用水桶等;五,沿運河城市文物及工藝品,如明嘉靖三年臨清大青磚、揚州漆器雕屏等。中國京杭大運河博物館是目前國內第一家以運河文化為主題的大型專題博物館,國家文物局認為它的建成填補了博物館界的一大空白。目前,它也是杭州市運河保護整治“一館二場三園、兩帶六埠十五橋”系列工程中的開篇之作,它的建成開放,使得古老的京杭大運河畔又多了一道亮麗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