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明園
圓明園
圓明園位于中國北京市海淀區,是一組清代的大型皇家園林,由圓明園及其附園長春園和綺春園(后改稱萬春園)組成,通稱為“圓明三園”。圓明園規模宏偉,融會了各式園林風格,運用了各種造園技巧,被大多數中國園林學家認為是中國園林藝術史上的頂峰作品。1860年,圓明園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被英法聯軍焚毀,現僅存遺址。圓明園遺址的中部和東部成立了“ 圓明園遺址公園”作為景區對外開放。
簡介
圓明園位于北京城西北郊的海淀鎮西北,歷史上的圓明園是由圓明園、長春園、綺春園(萬春園)組成。三園緊相毗連,通稱圓明園,共占地5,200余畝(約350公頃),比頤和園的整個范圍還要大出近千畝。它是清代封建帝王在150余年間,所創建和經營的一座大型皇家宮苑。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五朝皇帝,都曾長年居住在圓明園優游享樂,并于此舉行朝會,外理政事,它與紫禁城(故宮)同為當時的全國政治中心,被清帝特稱為“御園”。
圓明園于1860年(咸豐十年)被英法聯軍劫掠焚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圓明園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并被中國政府列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圓明園遺址的中部和東部成立了“圓明園遺址公園”,作為景區對外開外。
營建歷史
圓明園早在遼代,封建帝王就選中這里建造了玉泉山行宮,到了明代,這里的自然景色吸引了更多的游人,于是一些達官貴人就占據田園營建別墅,大片土地被一塊塊占去。到了明萬歷年間,明皇親武清侯李偉在這里大興土木,首先建造了規模宏偉,號稱“京國第一名園”的清華園(故址在今北京大學西墻外)。
嗣后米萬鐘又在清華園東墻外導引湖水,辟治了幽雅秀麗的“勺園”,取“海淀一勺”的意思。空曠郊野,出現了亭臺樓榭與湖光山色交相輝映,成為京郊名噪一時的園林薈集之地。
到了清朝,皇帝也同樣看中了西郊這塊絕好的造園之地。從康熙初年,便開始修建園林,這種修建工程竟延續了二百多年。北京的西郊,有連綿不斷的西山秀峰:玉泉山、萬壽山、萬泉莊、北海淀等多種地形,自流泉遍地皆是,在低洼處匯成大大小小的湖泊池沼。玉泉山水自西向東順山勢注入昆明湖,成為西郊最大的水面。
圓明園的位置在掛甲屯的北面,距暢春園約一里多路,即今北京大學的北邊,清華大學以西。康熙時代的圓明園,里面有前湖、后湖等水面,其內建有“牡丹臺”、“天然圖畫”等園景。當圓明園還是一座藩賜園的時候,它的規程是不能超過皇帝的暢春園的,所以建的景不多,名聲也不大,遠遠比不上暢春園。
可后來隨著主人的登基,清王朝的太平盛世到來,在其60多年陸續擴建中,終于建成了中國有史以來最宏偉的皇家園林。 圓明園的總設計師是叫雷金玉的建筑師,他是在修建紫禁城時被康熙看中。但在實際建造中大多還是皇帝的看法,不論是康熙、雍正還是乾隆都親自指導。
清代以前
在古代為水泊密布,草木繁盛之所。自遼代和金代起,附近便有不少皇家行宮和寺廟道觀。元代時,開始有私人在這里營建私家園林,到了明代更加盛行,這一片地區都被稱作“丹菱沜”。
康熙時期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康熙帝(即清圣祖玄燁)將北京西北郊暢春園北一里許的一座園林賜給第四子胤禛,并親題園額“圓明園”。
雍正時期
雍正三年(1725年),雍正帝(即清世宗胤禛)在圓明園南面增建宮殿衙署,占地面積由原來的六百余畝擴大到三千余畝。此后,圓明園不僅是清朝皇帝休憩游覽的地方,也是他們朝會大臣、接見外國使節、處理日常政務的場所。
乾隆時期
乾隆帝(即清高宗弘歷)即位后,在圓明園內調整了園林的景觀,增添了建筑組群,并在圓明園的東鄰和東南鄰興建了長春園和綺春園(同治時改名萬春園)。這三座園林,均屬于圓明園管理大臣管理,稱圓明三園。
嘉慶以后
嘉慶年間,圓明三園依然有所增建。嘉慶之后,由于國力衰敗,清朝皇室再也無力對該園進行大規模的修葺,這種狀況一直延續到咸豐十年(1860年)圓明園被英法聯軍焚毀為止。
建筑特色
長春園之西洋樓景區的大水法前的殘門
圓明園集中了中國園林藝術的精粹,融會了東西各種建筑風格,大量運用對景、障景、借景、透景等空間處理技巧,匯聚各種造園手法,堪稱是中國園林藝術之集大成者和頂峰杰作,經法國傳教士 王至誠 介紹到西方, 成為西方造園的經典學習參考,在雨果筆下被稱作“萬園之園”或被西方國家稱為“東方凡爾賽宮”。
整個圓明園的規模宏大,三園的總平面呈倒“品”字形,占地面積約350萬平方米,周長10余公里。三園共有園景123處,公眾一般知道的的就是右側圖片里的大水法,但這僅僅是圓明園三園東北角長春園里最北面的僅占一小條面積的西洋樓景區的大水法遺址的一部分。
在圓明園三園景點分布中,圓明園69處,長春園24處,綺春園30處,總建筑面積超過16萬平方米。三園設園門19座,水閘5座。園內有殿堂樓閣、軒館廊榭等各種建筑140多組,木制和石制橋梁100多座,各種風景點100多處,還收藏了大量珍貴的圖書、字畫和文房珍寶,如《四庫全書》、《古今圖書集成》和《淳化閣帖》摹版等。
圓明園是一座以水為主題的水景園,水面占全園面積的一半以上。它的水主要來自玉泉山,通過頤和園的昆明湖和清河支流萬泉河,由西馬廠鐵閘從西北注入圓明園的紫碧山房,然后散布于各園。這種將水源布置在西北角的布局參考了中國神話中天下之水發源于昆侖山的傳說。雍正年間大規模修整了水道,將全園的湖泊相連,形成了整座園林的脈絡。這些河道、湖泊和遍布全園的假山、島嶼等相互烘托映襯,具有山水寫意畫般的意境。
圓明園的景觀大量取材于中國的神話傳說和詩畫意境,如方壺勝境、蓬島瑤臺(蓬萊仙島)、武陵春色(桃花源)、上下天光(洞庭湖)、杏花春館(仿杜牧杏花村詩意)等。園內仿建了許多江南名勝,稱為“縮景”,如取自杭州的“西湖十景”(西湖十景全部仿建,其中一些被計入圓明園四十景)、取自廬山的西峰秀色、取自海寧安瀾園的四宜書屋、取自南京瞻園的茹園、取自蘇州獅子林的獅子林、取自杭州汪氏莊園的小有天園等。此外長春園北部還有歐式建筑群——西洋樓。
圓明園主要供游玩和休憩之用,但后來帝王們經常在此處理政事,因此園內也有許多宮殿和其他建筑,如住宅、廟宇、戲樓、市肆、藏書樓、船塢等。圓明園的建筑尺度比一般的皇家建筑要小,顯得比較親切。建筑的平面造型豐富多樣,出現了許多罕見的建筑平面,如卍字形、書卷形、眉月形、田字形、方勝形、套環形等。除極少數殿堂外,建筑的外觀裝飾樸素雅致,多用小式灰瓦、卷棚頂,與自然環境相協調,而內部裝潢則大都富麗堂皇,極盡奢華之能事。在圓明園的周圍,還修建了用于觀賞游玩的數座皇家園林(參見三山五園),親王公主賜園,翰林院、集賢館臣僚辦公退居的花園,以及泉宗廟花園、圣化寺花園、紫竹院花園等行宮花園。
圓明園內的植被和動物配置十分豐富。三園中以植物命名的景點約150處,占全園景點總數的六分之一。根據嘉慶時期圓明園內工檔記載,園內主要綠化植物花木有天臺松、馬尾松、果松、刺松、白果、梧桐、桑、柏、垂楊柳、觀音柳、桃、杏、李、栗、榛、柿、海棠、玉蘭、丁香、玫瑰、山茶、梔子、波斯桃、文冠果、金銀花、連翹、棣棠、荷花、烏沙爾器、金蓮花、紫藤、石榴、葡萄、佛手、探春、芍藥、牡丹、茉莉、蘭草、桂花、梅、竹、芭蕉、羅漢松等80余種。園內散布白鶴、孔雀、錦雞、白鷴、鴛鴦、鳳頭鴨、梅花鹿、麋鹿等鳥獸。
作為平地建起的人工山水園,圓明園總體布局是比較成功的,雖然有學者片面地認為::最早落成的西部園區存在一些缺點, 如河道過窄,建筑過于密集,存在園林布景簡單重復、部分空間空淡乏味(如安佑宮、山高水長、洞天深處)的情況。但事實上這些區域才真正是體現中國傳統園林精髓的所在,既是當年英法拼命學習其精妙、努力效仿的原因,也是后要聯軍極力毀掉這個典范的原因,對于毀掉圓明園的險惡用心,國外正直的園林專家早有揭露。
之所以有誤解,這與中國傳統園林不普及中國園林“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的理念有所失傳、西方園林強勢侵入,當下園林人才接受的普遍是西方園林理念、不真正理解中國傳統園林的奇妙所在有關, 綺春園的平面構圖則過于散漫,沒有形成一條合理的游覽路線。長春園的山水比例尺度最為成功。
圓明園留給我們的不單是受侵略的屈辱史、愛國主義教育題材,更重要的是:留下了不可多得的、中國皇家園林的眾多典范,建筑被滅失了,但山形水系在、錯落有致的排布和植被的分布里,凝聚了多少能工巧匠的智慧,是鮮活的中國文化的教材,中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優秀教材。
圓明園經西方傳教士介紹至歐洲后,對歐洲傳統的法式幾何圖案人工園林和英式純自然風景園造成了沖擊,人工建筑與自然山水結合的中國式園林風格開始引入西方。英國造園師為肯特公爵建造的邱園(Kew Garden)即參考了中國的造園理論。
現存遺跡
現在可供游覽的景點主要是綺春園、長春園和圓明園福海的殘跡,重點有正覺寺、西洋樓和含經堂遺址等。正覺寺是唯一一組歷經1860年和1900年兩次劫難而完整留存下來的建筑物。寺廟坐北朝南,主要建筑有山門、天王殿、正殿、東西配殿、后樓、禪院和八角亭等。但1970年代,這里改為工廠的廠房和生活區,拆毀嚴重,現僅存山門和東西配殿等少數建筑。圓明園九洲景區廢墟已于2009年清理完畢,開放參觀。
圓明園被劫掠后,園內價值連城的珍寶大量流失于海外。在歐洲各博物館收藏有來自圓明園的藏品,如《女史箴圖》(藏于大英博物館)、《圓明園四十景圖詠》(藏于法國國家圖書館)、文源閣版《四庫全書》殘本和瓷器、佛像、佛塔(多集中于法國楓丹白露宮)等。圓明園其他珍寶絕大多數已無可考察。
十二生肖獸首銅像
被英法聯軍于1860年盜走的海晏堂“水力鐘”噴泉12生肖獸首銅像,目前已知尚存的遺珍中,牛首、虎首、猴首銅像已于2000年4月在香港佳士得拍賣會上被北京保利集團以3137萬港幣(牛首、猴首1539萬、虎首1544萬)標得,2003年9月,貞觀國際拍賣(香港)有限公司宣布會拍賣狗首銅像,但被外界質疑真偽,最后該公司收回貨品,取消拍賣,同月何鴻燊出資600萬余元購回豬首銅像,并捐贈給保利藝術博物館,現都展存于東直門南大街14號保利大廈二層之北京保利藝術博物館。
馬首原收藏于臺灣,由何鴻燊于2007年9月下旬(即在香港蘇富比拍賣行原定將之拍賣之前夕)以6910萬港元(據當日匯率折合人民幣6673.678萬元)成功投得并贈與中國政府。兔首及鼠首銅像則于佳士得在法國巴黎大皇宮舉辦的“伊夫·圣洛朗與皮埃爾·貝爾熱珍藏”專場拍賣會上,分別以1400萬歐元將鼠首和兔首拍出,買家是中國商人蔡銘超,在拍賣前,中華搶救流失海外文物專項基金公開表態:堅決反對公開拍賣該銅像。
而鼠首和兔首銅像將于2009年2月公開拍賣,多名中國律師組團,會向法國追索國寶。但巴黎大審法院于2月24日裁定中國律師團禁制拍賣敗訴。兩銅像于2009年2月25日各以一千五百七十四萬五千歐元被投得,但買家最后拒絕支付款項。另外此前龍、蛇、羊、雞、狗一直杳無音信,其是否存世學術界一直沒有定論。
圓明園文化展
由中國對外文化交流協會主辦,北京市海淀區人民政府、柏林中國文化中心、北京市海淀區人民對外友好協會、圓明園管理處和北京圓明暢和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等單位共同承辦的“圓明重光――圓明園文化柏林展”,將于12月12日在柏林中國文化中心開幕。該展覽是文化部為中德建交40周年及德國“中國文化年”舉行的系列文化活動的收官之作。展覽分為“遠逝輝煌”“巨變滄桑”和“盛世重光”三大板塊,將展出200余幅圖片、3D技術復原的數字多媒體影片、圓明園界石等珍貴文物(復制品)、以圓明園西洋樓建筑紋飾為藍本制作的花樣繡片、1∶25正大光明殿全景模型、海晏堂十二生肖人身獸首(復原雕塑像)等珍貴展品,其中絕大部分展品是首次展出。此外,承辦單位還專門為展覽編輯出版了《圓明園西洋樓紋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