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安古鎮
洪安古鎮
重慶歷史文化名鎮、國家3A級景區邊城洪安,距秀山縣城27公里,與湖南省花垣縣茶洞鎮和貴州省松桃縣迓駕鎮接壤,國道319線和渝湘高速公路自西向東穿鎮而過。全鎮幅員面積87.69平方公里,26898人,是土家族、苗族、漢族等多民族雜居地,有"渝東南門戶"之稱。
"由四川過湖南去, 靠東有一條官路。 這官路將近湘西邊境到了一個地方名為'茶峒'的小山城時,有一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戶單獨的人家。這人家只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只黃狗……"《邊城》一開始,就描寫了其原型地重慶秀山邊城洪安的景色。
邊城洪安是劉鄧大軍入川席卷大西南第一站,同時也是貢茶發源地,"中國紐荷爾臍橙之鄉"。沿清水江逆流而上,有象鼻吸水、翠翠島、三不管島、二野司令部舊址、劉鄧大軍進軍大西南紀念碑、一腳踏三省、拉拉渡、語錄塔等久負盛名的景點。洪安老街均為百年古建筑,具有土家苗寨風情。邊區民俗文化豐富,清水江畔賽龍舟是每年端午節的重頭戲,溜沙陽戲頗具地方特色,屬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目錄
翠翠島
以《邊城》小說中主人翁"翠翠"命名的翠翠島,原為清水江和洪安河多年沖擊泥沙堆積而成的沙灘。上世紀七十年代隨著《邊城》小說的揚名和電影《邊城》的拍攝上映,茶洞人率先在此沙灘上塑了一個"翠翠"雕像,以此紀念翠翠對愛情的忠貞。就像望夫臺一樣,翠翠為了等待二老回來,天天等,天天盼,最終等成了一座雕像,以象征翠翠等待二老回來的決心。
其實,在茶洞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沈從文在這里當兵的時候,曾與一位苗家姑娘發生過一段朦朧的感情。后來到了北京,遇見了他的夫人——張兆和,在喧鬧的北京城里,他漸漸忘記了那個純樸的湘西女孩。待他回到湖南省花垣縣探親的時候,平靜的生活讓他想起了那個曾經與他有過回憶的女子,從而促使《邊城》的完成。
拉拉渡
拉拉渡(又名千年古渡、洪茶渡口)系清水江上一渡口,具有近千年歷史。該渡口千百年來用繩索(現用鋼筋)往返運載渝湘黔邊民和來邊城經商、旅游的客商,傳承著渝湘黔土家苗漢各族人民的友好交往,聯系著洪安、邊城(原茶洞)各旅游景點的共同開發和利用。
沈從文先生的《邊城》中,管理這渡船的就是翠翠的爺爺,他唯一的伙伴是一只渡船和一只黃狗,唯一的親人便只有翠翠。
1949年11月6日,劉鄧大軍用油桶搭浮橋從該渡口進入洪安,于老街復興銀行設司令部,在這里部署、指揮了解放重慶和成都的戰役。
洪安全鎮依山傍水,綠樹成蔭,河水碧波蕩漾,風景如畫。洪安老街最有味道的是索拉渡河船,由一根鋼絲連接兩岸碼頭,也系住了渡船來往的動力依靠。滿客之后,老梢公悠閑的坐在船屋內的木制四方條臺上,用一根挖有細槽的兩尺圓木作絞桿,卡在渡河鋼絲上一點一點把船拖到對岸。
洪安老街
洪安老街是洪安鎮的主要街道。始建于上世紀二十年代,三十年代設商號辟為市場,是渝黔物資運銷中南地區的集散地,解放前、后均是洪安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解放前,特別是川湘公路(現319線)未修建前,數以萬計的桐油茶油及農副產品由洪安老街經清水江運至湖南盧溪、常德銷售,再運回棉紗、布匹等輕工業品供應三省邊民,曾有"洪安市"之稱。
從橫貫鎮區的319線分道進入老街,踩著堅實厚重的石階拾級而上,完全是一個遠離喧囂、返樸歸真的過程。洪安老街為石級梯街,沿街兩旁青磚黑瓦,庭院深深。房屋兩旁均有高大結實的封火筒子,其造型獨特,高過房頂數米,防火性能極強,無論其中的哪一座房屋不慎失火,火勢都不會向兩旁繼續延伸,充分體現了洪安先民聰明機智的自救能力。整條老街長約千余米,地勢時緩時急,別有韻致。
站在高處的街面上,前瞻后顧均為鱗次櫛比的封火筒子,參差不齊的排列在街道兩旁,建筑群落規模非同一般。據說,鎮上曾有24座四角天井,民國期間和文革時期損毀較為嚴重,但至今仍有數座保存完整。
可想而知,當年的洪安集鎮,那種商賈云集的繁華景象該是何等的興盛!直到現在,洪安集鎮的商貿活動依舊頻繁如初,包括湖南、貴州的邊民們都來這里進行交易活動,當地人將其稱為趕"邊邊場"。每逢鎮上趕集,只見街上人頭攢動,摩肩接踵。剃頭補鍋、算命占卜……各行各業應有盡有,生意興隆,熱鬧非凡。
老街民居為百年古建筑,房屋除封火墻是火磚建造外,均為木質結構,吊腳樓、屋頂翹角、木格窗花、舊式商鋪均體現出深厚的民族建筑文化底蘊。其工藝、造型獨特,土家苗寨風情別具一格。
洪安老街占地面積80000平方米,解放前設有復興銀行和永誠、益弘、復康、集豐四大商號,現為鎮政府所在地。人口2650人。
清水江
清水江發源于貴州省梵凈山,屬沅江水系,經沅江注入洞庭湖,流經洪安河段,樹千米水平如鏡,碧波蕩漾。
解放前,由于陸路不通,商家通過水路將收買來的土特產賣到全國,也將全國的貨物通過這一江清水賣到三省邊城。當年,這江里滿是等著將貨物送出去的大大小小的木船。每年端午節,江中都要劃龍舟捉鴨子,邊區三省的民眾都要聚集到江邊,參加這一年一度的盛況。正如《邊城》中所描述的那樣,熱鬧非凡。直至民國二幾年,國民黨為了方便撤退,修了公路,清水江中的繁華景象才漸漸消失。
"一腳踏三省"景觀亭
沿大橋左側的洪茶碼頭下去,穿過橋洞,即可走進素有"一腳踏三省"之稱的"雞鳴三省亭"。所謂"一腳踏三省",指的是亭子建立的地方,就是三省交界的交點,其中既有重慶的土地,也有湖南和貴州的土地。該亭位于清水江西岸,洪安大橋西端南面,渝湘黔一市兩省結合部。這里可真正觀賞到兩省一市交界處的秀麗山川。
站在亭子里,不僅可以一腳踏及三個不同省份的土地,就連從三個不同省份里傳來的雞叫聲都能聽到,這就是"雞鳴三省亭"的由來。更為奇怪的是,就連手機在這里都能收到來自三個不同省份里的信號。
一只巨型腳印,將三省收于腳下,自豪的感覺油然而生。
"三不管"島
從洪安臨江的街口處,走過一座新建的風雨橋,即可踏上三不管島神秘的土地。三不管島位于清水江南岸,緊臨洪安古鎮。以前曾是渝、湘、黔三省共有的插花地,現劃為重慶市洪安鎮管理。
洪安,在苗語里意為"流血的地方"。舊時,由于治安秩序混亂,邊民經常因地界、用水及婚姻等問題屢發糾紛,輕則辱罵扭打,重則群體械斗。一旦產生矛盾,雙方從不通過政府,而是自行約定在三不管島上了結恩怨,致死致傷,各負其責,政府從不過問。這不僅顯現出從前政府對邊區管理的致命弊端,同時也展露了當地苗族人民野蠻、剽悍的一面,體現出他們百折不撓的民族精神和敢愛敢恨的民族性格。
渝東南第一門
渝東南第一門位于319線洪茶大橋西端,該門主要體現渝東南門戶形象,于1998年10月建成。牌坊造型結構為鋼筋砼,外砌大理石面磚。大門東面上書 "渝東南第一門", 西面為"歡迎你再來重慶"。大門造型雄偉,氣勢磅礴。實為洪安口岸的標志性建筑。
樹于大門右側的石碑,由當時所屬的四川省人民政府所立,是重慶直轄前出入川境的重要標記。石碑前書"四川東南門戶"幾個大字,并配"車行萬里今登天府,足下咫尺先入秀山"的對聯。后書"川湘黔邊城"字樣,附有"苗漢土家共襄大業,洪茶更始齊建小康"的自勉。碑座的四周則刻有時任領導的題詞和記事性文字。
連接湖南、重慶的橋,在解放前是一座木橋,現在的橋還是在木橋的橋墩上修建起來的。當時,劉鄧大軍的先遣部隊——十幾人的便衣隊先行來到洪安,看見國民黨在燒橋,便說"這么好的橋燒了好可惜啊!""不是說共產黨要來了嗎,你們不要燒橋!"可是,國民黨并沒有理會這些,毅然將木橋燒毀。
"二野"司令部駐地舊址
"二野"司令部駐地舊址——復興銀行位于洪安古鎮老街東端,洪茶渡口西面。為一樓一底四合院古式建筑。1949年11月6日,二野三兵團十二軍一0六團先頭部隊從湖南花垣直抵茶洞,洪安解放在即。阻止劉鄧大軍入川,時任秀山偽縣長李琛下令派遣民眾自衛總隊一大隊田子霖帶一中隊120余人到洪安燒毀洪茶大橋(時為木橋),藏匿船只,占山據險阻擊,妄圖螳螂擋車。解放軍先頭部隊發起猛攻,擊潰守敵,勝利進入川東南第一鎮——洪安。庚即、劉鄧首長二野前委、司令部進駐當時的復興銀行。劉鄧首長在這里部署了解放重慶、成都的戰斗和整個大西南的戰役。因此,洪安成為解放大西南戰役中十分重要的、至今保存完好的革命紀念地。
西南服務團紀念亭
西南服務團紀念亭是西南服務團進入洪安的地方。
1949年6月12日,劉伯承、鄧小平把貫徹黨中央進軍大西南的決定,解決新解放區干部問題,放在革命黨向執政黨轉變的時代大背景下,做出組建西南服務團的重大決策。西南服務團按軍事編制,列為進軍大西南的第五梯隊,隨戰斗部隊同步進軍。
西南服務團共計1.7萬余人,骨干力量是戰功卓越的6100多名老干部。另一部分是來自上海、南京、蘇南、皖南等地的一萬多名大中學生、青年職工,多數是地下黨員或參加了黨的外圍組織的進步青年。
西南服務團總團長宋任窮,第一團(上海團)團長曹荻秋,下設重慶支隊、川東支隊等6個支隊及技術大隊、四川干部隊、財經大隊、文藝大隊等。
中國邊城百家書法園
中國邊城百家書法園興建于2005年8月,同年11月竣工,全園占地4.5畝,共有石刻103塊。中國邊城百家書法園以世界著名的鄉土文學大師沈從文先生1934年創作的《邊城》名著為題材,并以獨具匠心的創意,將文學、書法及民族風情浮雕融為一體,可謂集百家書法之大成,展名家藝術之風采,開創我國小說石刻史上之先河,堪稱當代中國之一絕。
園內收集了張飆、丁振來、唐云來等全國100位著名書法家的作品,以書法形式將《邊城》展現在世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