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溝橋
盧溝橋
盧溝橋位于北京西南15公里處,因橫跨盧溝河--即今天的永定河而得名,是北京現存最古老的石造聯拱橋。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在這里制造了“盧溝橋事變”,中國抗日軍隊在盧溝橋打響了全面抗戰的第一槍。
盧溝橋歷史
盧溝橋始建于1189年,1444年曾重修。由于該橋毀于洪水而于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重建。盧溝橋全長266.5米,寬7.5米,下分11個涵孔。橋身左右兩側石雕護欄各有望柱140根,柱頭上均雕臥伏的大小石獅約500個左右,神態各異,栩栩如生。橋東的碑亭內立有清乾隆題“盧溝曉月”漢白玉碑,為燕京八景之一。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曾在游記中記述此橋并贊嘆不已。
盧溝橋東為宛平縣城,明崇禎十一年(1638年)建。1937年7月7日夜,駐豐臺日軍在盧溝橋畔中國守軍防區內進行軍事演習。演習結束后,日軍借口失蹤一名士兵,無理要求進入中國軍隊防守的宛平城搜查,遭到中國守軍的拒絕。日軍遂向位于橋東的宛平城和盧溝橋發動攻擊,并企圖強奪盧溝橋。這就是“盧溝橋事變”或稱“ 七·七事變”。中國守軍二十九軍官兵,在日軍蠻橫無理的挑釁和攻擊下,忍無可忍,奮起抗擊,打響了中華民族全面抗擊日本侵略者的第一槍。
“盧溝橋事變”標志著中華全民族抗日戰爭的開始。從此,中國人民團結起來,在中國共產黨倡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下,前仆后繼,英勇斗爭,終于打敗了日本侵略者。同時,抗日戰爭也使中國戰場成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一個重要戰場,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至今,盧溝橋的望柱以及宛平城城墻上,當年日軍的彈痕猶斑斑可見。盧溝古橋只準許行人步行通過,為全國重點保護文物。目前,盧溝橋、宛平城、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雕塑園以及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已經成為目前全國最大的紀念抗日戰爭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盧溝橋修繕
明代自永樂十年(公元1412年)到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共修橋6次。6次均無大工程。
清代自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至光緒年間,共修橋7次,其中5次工程不大,只有兩次工程稍大一些。
公元1908年,清光緒帝死后,殯葬于河北省易縣西陵,須通過此橋。由于橋面窄,只好將橋兩旁石欄臨時拆除,在兩側添搭木橋,以便順利通過棺槨。事后,又將石欄照原樣恢復。
從1908年至1949年,盧溝橋沒有大的修繕工程,僅個別地方添配了欄桿和石獅。
新中國成立后,人民政府將盧溝橋的橋面加鋪了柏油,修了橋上的碑亭、石欄及柱獅。
1967年,加寬了400余米的步道,建立了59道混凝土挑梁。
1986年,北京市政府專門成立了“盧溝橋歷史文物修復委員會”,發起保護古橋,恢復古橋原貌的活動;統籌規劃,動員各界,組織修繕。工程籌資355萬元。工程中拆除了1967年加寬的步道和混凝土挑梁,加固了原石欄望柱;清除了瀝青,恢復了橋面;同時修繕了宛平城,復原了城樓。并全面整修橋券橋墩。還對古橋全部望柱、欄板、地袱、橋面、華表、石碑等實施部分風化及防滲漏保護措施。橋面整修時,中間空出印心,完全保留古橋的原狀。1997年6月,對部分被雷擊壞的石獅和望柱進行了修繕補救。
為了保護好舊盧溝橋這座聞名中外的古橋,1971年,北京市在距盧溝古橋約一公里遠處又興建了“盧溝新橋”。這是一座17孔跨河公路橋,全長54.99米,寬15.5米。
旅游指南
景點級別:AAAA
門票價格:20.00元,軍人、學生、老人半價10元。登城門票為3.00元
開放時間:旺季(4月1日-10月31日):07:00-19:00;淡季(11月1日-3月31日):08:00-17:00
最佳時節:四季皆可,但是9月-10月的秋高氣爽、楓葉漸紅、銀杏鋪路,此時旅游最佳。
地址: 北京市豐臺區永定河上
交通:乘坐公交可乘309、329、339路至【盧溝新橋】站下。乘坐出租車距北京站約28公里,30分鐘車程,車費大致85元。自駕車可沿京港澳高速公路行駛,從杜家坎/趙辛店出口離開進入杜家坎橋;進入杜家坎環島,沿杜家坎環島行駛90米,在第2個出口右前方轉彎進入周口店路,進入橋西街后,過盧溝橋文化旅游區西門直行進入盧溝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