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橋
洛陽橋原名萬安橋
洛陽橋,原名“萬安橋”,位于泉州東郊的洛陽江上。它與北京的盧溝橋,河北的趙州橋,廣東的廣濟橋并稱為中國古代四大名橋。洛陽橋是中國現存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橋,也是世界橋梁筏形基礎的開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橋長731.29米、寬4.5米、高7.3米,有44座船形橋墩、645個扶欄、104只石獅、1座石亭、7座石塔。
簡介
洛陽橋坐落于福建省泉州市東約10公里、與惠安縣分界的洛陽江上。
洛陽橋又名“萬安橋”,是一座梁式石橋。由于橋坐落在古時萬安渡的地方,故而得名,始建于北宋皇祐五年(1053年),嘉祐四年(1059年)竣工,工程歷時七年。橋原長1200多米,寬約5米,有46座橋墩,500個扶欄,28個石獅,7座石亭,9座石塔,規模宏大,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梁式石橋。
橋由當時的郡守蔡襄主持興建,工程十分艱難。造橋基時,先沿橋梁的中線拋置大量的石塊,在江底形成了一道矮石堤,然后再于上面建造橋墩,并在橋下種植了大量牡蠣,使得橋基和橋墩石之間膠結牢固,這種方法稱為“種蠣固基法”,堪稱獨具匠心,充分利用了自然資源,是中國古代一項重要的科學創新。
洛陽橋的中亭附近立有許多歷代的碑刻,其中以宋代石刻“萬古安瀾”最為有名。另有石塔、武士石像等石雕刻。橋北有昭惠廟、真身廟等廟宇的遺址,橋南有蔡襄祠。祠內立有著名的蔡襄《萬安橋記》宋碑,碑刻文字精煉,書法遒勁有力,刻工精致,世稱“三絕”之碑。碑有兩通,一通是原碑,一通是解放后摹刻的。
洛陽橋曾經歷過多次重修。其中明宣德年間(1426-1435年)的重修、萬歷三十五年(1607年)地震重修和1932年因泉惠公路通車而添架鋼筋水泥橋面三次工程,是歷次重修中規模較大的。
歷史
洛陽橋又稱萬安橋,處于泉州鯉城區與惠安縣交界處,橫跨洛陽江的入???,是古代粵、閩北上京城的陸路交通孔道。北宋皇佑五年至嘉佑四年(1053-1056年),泉州郡守蔡襄主持興建。當時的勞動人民首創“筏型基礎”來建造橋墩,并發明了“殖蠣固基”。游客可以參觀“蔡襄祠”欣賞橋上石碑、石塔和石將軍。該橋是舉世聞名的梁式海港巨型石橋,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洛陽橋原長1200米,闊5米許,橋墩46座,橋欄柱500根,石獅28只,石亭7座,石塔5座,規模宏偉,工藝卓越。
歷史上洛陽橋有二次規模較大的重修,一是明宣德中(1427年)郡人李俊育(李五)僧正淳重修,增高三尺;一是1932年蔡延鍇重修增高,鋪設鋼筋水泥路面。現存橋長834米,寬7米,橋墩31座。石亭二,一為中亭;一為“泉南佛國”亭。明清重修碑記12座,崖刻“萬安橋”三字和幾座石像石塔。橋南有忠惠祠,為紀念蔡襄造橋功績而建。祠內有一文兩方石碑,是蔡襄撰文書寫的,文簡義精,書法遒麗,工刻細致,世稱三絕。該文原露天崖刻于岸左,宣和間(1119-1125年)由在泉州任市舶司后為知州的蔡襄曾孫蔡桓拓本重刻立于祠內。橋北有昭惠祠,奉祀護橋海神,有真身廟,供奉義波和尚為造橋盡瘁,橋成化去,以其真身造像祀之。
現在為保護古橋,在上游百米處另建公路橋及水閘,并在附近規劃建設游樂區。國家文物局還組織專家勘察古橋于1993年春動工,對洛陽橋全面修建,使其恢復古橋舊貌。
建造結構
洛陽橋址位于福建省江海匯合處,江潮洶涌,浪濤搏擊。近千年前的中國橋梁工程師們,就是在這種困難的條件下,首創了一種直到近代才被人們所認識的新型橋基──“筏形基礎”。所謂“筏形基礎”,就是用船載石沿著橋梁中線拋下大量石塊,使江底形成一條矮石堤,然后在堤上建橋墩。 洛陽橋的橋墩形式也別具一格,值得一看。橋墩全中用長條石交錯壘砌,兩頭尖,以分水勢,減輕浪濤對橋墩的沖擊。為了鞏固基石,中國古代漢族勞動人民還首創了“種蠣固基法”,即在基石上養殖牡蠣,使之膠結成牢固的中流砥柱。這是世界上把生物學應用于橋梁工程中的先例。至今,我們仍可以從那些綴滿白色蠣房痕跡的橋墩石 ,窺探它當年的模樣。 洛陽橋的建造,使洛陽江天塹變通途。它為南宋時期泉州出現的大規模造橋工程,提供了豐富的經驗。著名的安平橋、石筍橋、順濟橋等,都是仿造洛陽橋而建造起來的。它成了中國造橋史上的一座豐碑,成為人們千古傳誦的佳話。
早在北宋,我們的先民就以驚人的毅力和無窮的智慧,創造了一種直到現代才被人們所認識的新型橋基——筏型基礎。所謂的筏型基礎就是沿著橋梁中軸線的水下底部拋置大量的石塊,形成一條連結江底的矮石埕作橋基,然后在上面建橋墩,這種建造方式對中國乃至世界造橋科學都是一個偉大的貢獻。為了鞏固橋基,在橋下養殖了大量的牡蠣,巧妙地利用牡額外殼附著力強,繁生速度快的特點,把橋基和橋墩牢固地膠結成一個整體,這是世界造橋史上別出心裁的“種蠣固基法”,也是世界上第一個把生物學應用于橋梁工程的先例。當時沒有現代的起重設備,就采用“浮運架梁法”,利用海朝漲落的高低位置,架設橋面大石板,顯示了我們先民建橋的非凡才智。船形橋墩也頗具特色,它有利于分水。洛陽橋成功地建成了我國第一座海港大石橋,是我國古代橋梁建筑史上的偉大創舉,我國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教授稱贊說:“洛陽橋是福建橋梁的狀元”。
附屬文物
洛陽橋附屬文物很多,現存的有2座塔、2座亭子、3個祠廟、4 尊武士石像、 20方歷代碑刻。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橋南接尾的“蔡忠惠公祠”,這是北宋時為紀念蔡襄的功勞而建造的。祠中有兩塊大石碑,刻著大書法家蔡襄所撰的《萬安橋記 》 ,記述建橋過程。此碑文章精煉,書法之遒麗,刻功之生動,世稱“三絕”。
“洛陽潮聲”,歷來是泉州的十景之一。游客佇立橋上,在松蔭下看“潮來直涌千尋雪,日落斜橫百丈虹”,另有一番情趣。 解放后,洛陽橋列為全國文物保護單位。為了保護舊橋,60年代于舊橋西面又架了一座新橋,供機動車輛行駛以減少舊橋的壓力。近年,政府又撥巨資重修洛陽橋,氣派非凡。如今新舊橋并駕江上,連同新建的鐵路橋,如三虹臥波,連峰齊美 ,十分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