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防中暑
中暑
中暑(heat illhess)是在暑熱天氣、濕度大和無風的環境條件下,表現以體溫調節中樞功能障礙、汗腺功能衰竭和水電解質喪失過多為特征的疾病。根據發病機制和I臨床表現不同,通常將中暑分為熱痙攣(heat cramp)、熱衰竭(heat exhaustion)和熱(日)射病(heatstroke,sun stroke)。臨床表現為頭痛、頭暈、口渴、多汗、四肢無力發酸、注意力不集中、動作不協調等癥狀。
病因
中暑原因中暑的原因有很多,在高溫作業的車間工作,如果再加上通風差,則極易發生中暑;農業及露天作業時,受陽光直接暴曬,再加上大地受陽光的暴曬,使大氣溫度再度升高,使人的腦膜充血,大腦皮層缺血而引起中暑,空氣中濕度的增強易誘發中暑;在公共場所、家族中,人群擁擠集中,產熱集中,散熱困難。除了高溫、烈日曝曬外,精神過度緊張、人員過于密集、工作強度過大、時間過長、睡眠不足、過度疲勞等均為常見的誘因。
正常人體在下丘腦體溫調節中樞的控制下,產熱和散熱處于動態平衡,維持體溫在37℃左右。當人在運動時,機體代謝加速,產熱增加,人體借助于皮膚血管擴張、血流加速、汗腺分泌增加以及呼吸加快等,將體內產生的熱量送達體表,通過輻射、傳導、對流及蒸發等方式散熱,以保持體溫在正常范圍內。當氣溫超過皮膚溫度(一般為32~35℃),或環境中有熱輻射源(如電爐、明火),或空氣中濕度過高通風又不良時,機體內的熱難于通過輻射、傳導、蒸發,對流等方式散發,甚至還會從外尋環境中吸收熱,造成體內熱量貯積從而引起中暑。
在高溫(一般指室溫超過35℃)環境中或炎夏烈日曝曬下從事一定時間的勞動,且無足夠的防暑降溫的措施,常易發生中暑。有時氣溫雖未達到高溫,但由于濕度較高和通風不良,亦可發生中暑。老年、體弱、疲勞、肥胖、飲酒、饑餓、失水、失鹽、穿著緊身、不透風的衣褲以及發熱、甲狀腺功能亢進、糖尿病、心血管病、廣泛皮膚損害、先天性汗腺缺乏癥和應用阿托品或其他抗膽堿能神經藥物而影響汗腺分泌等常為中暑的發病因素。
正常體溫一般恒定在37℃左右,是通過下視丘體溫調節中樞的作用,使產熱和散熱平衡的結果。人體產熱除主要來自體內氧化代謝過程中產生的基礎熱量外,肌肉收縮所致熱量亦是另一主要來源。人體每公斤體重積蓄3.89J(0.93cal)熱量,足以提高體溫1℃。在室內常溫下(15~25℃)人體散熱主要靠輻射(60%),其次為蒸發(25%)和對流(12%),少量為傳導(3%)。當周圍環境溫度超過皮膚溫度時,人體散熱僅依靠出汗以及皮膚和肺泡表面的蒸發。每蒸發1g水,可散失2.43KJ(0.58kcal)熱量。人體深部組織的熱量通過循環血流帶至皮下組織經擴張的皮膚血管散熱。因此,皮膚血管擴張和經皮膚血管的血流量越多,散熱越快。如果機體產熱大于散熱或散熱受阻,則體內就有過量的熱蓄積,引起器官功能和組織的損害。
熱射病的主要發病機制是由于人體受外界環境中熱原的作用和體內熱量不能通過正常的生理性散熱以達到熱平衡,致使體內熱蓄積,引起體溫升高。初起,可通過下視丘體溫調節中樞以加快心輸出量和呼吸頻率,皮膚血管擴張,出汗等提高散熱效應。而后,體內熱進一步蓄積,體溫調節中樞失控,心功能減退、心輸出量減少、中心靜脈壓升高,汗腺功能衰竭,使體內熱進一步蓄積,體溫驟增。體溫達42℃以上可使蛋白質變性,超過50℃數分鐘細胞即死亡。尸解發現腦有充血、水腫和散在出血點,神經細胞有變性;心肌有混濁腫脹,間質有出血;肺有瘀血和水腫;胸膜、腹膜、小腸有散在出血點;肝臟小葉有中央壞死;腎臟缺血和腎小管上皮細胞退行性改變。
熱痙攣的發生機制是高溫環境中,人的散熱方式主要依賴出汗。一般認為一個工作日的最高生理限度的出汗量為6L,但在高溫中勞動者的出汗量可在10L以上。汗中含氯化鈉約0.3%~0.5%。因此大量出汗使水和鹽過多丟失,肌肉痙攣,并引起疼痛。
熱衰竭的發病機制主要是由于人體對熱環境不適應引起周圍血管擴張、循環血量不足、發生虛脫;熱衰竭亦可伴有過多的出汗、失水和失鹽。
治療用藥
熱痙攣和熱衰竭患者應迅速轉移到陰涼通風處休息或靜臥。口服涼鹽水、清涼含鹽飲料。有周圍循環衰竭者應靜脈補給生理鹽水、葡萄糖溶液和氯化鉀。一般患者經治療后30分鐘到數小時內即可恢復。
熱射病患者預后嚴重,死亡率達5%~30%,故應立即采取以下急救措施。
物理降溫
為了使患者高溫迅速降低,可將患者浸浴在4℃水中,并按摩四肢皮膚,使皮膚血管擴張和加速血液循環,促進散熱。在物理降溫過程中必須隨時觀察和記錄肛溫,待肛溫降至38.5℃時,應即停止降溫,將患者轉移到室溫在25℃以下的環境中繼續密切觀察。如體溫有回升,可再浸入4℃水中或用涼水擦浴、淋浴,或在頭部、腋窩、腹股溝處放置冰袋,并用電扇吹風,加速散熱,防止體溫回升。老年、體弱和有心血管疾病患者常不能耐受4℃浸浴,有些患者昏迷不深,浸入4℃水中可能發生肌肉抖動,反而增加產熱和加重心臟負擔,可應用其他物理降溫方法。
藥物降溫
氯丙嗪的藥理作用有調節體溫中樞功能、擴張血管、松弛肌肉和降低氧消耗,是協助物理降溫的常用藥物。劑量25~50mg加入500ml補液中靜脈滴注1~2小時。用藥過程中要觀察血壓,血壓下降時應減慢滴速或停藥,低血壓時應肌內注射重酒石酸間羥胺(阿拉明)、鹽酸去氧腎上腺素(新福林)或其他α受體興奮劑。
對癥治療
保持患者呼吸道通暢,并給予吸氧。補液滴注速度不宜過快,用量適宜,以避免加重心臟負擔,促發心力衰竭。糾正水、電解質紊亂和酸中毒。休克用升壓藥,心力衰竭用快速效應的洋地黃制劑。疑有腦水腫患者應給甘露醇脫水,有急性腎功能衰竭患者可進行血液透析。發生彌散性血管內凝血時應用肝素,需要時加用抗纖維蛋白溶解藥物。腎上腺皮質激素在熱射病患者的應用尚有不同看法,一般認為腎上腺皮質激素對高溫引起機體的應激和組織反應以及防治腦水腫、肺水腫均有一定的效果,但劑量不宜過大,用藥時間不宜過長,以避免發生繼發感染。
八招防中暑其他
中暑患者需要細心的護理,特別是熱射病昏迷患者極容易發生肺部感染和褥瘡。提供營養豐富的食物和多種維生素B和C,促使患者早日恢復健康。
預防中暑應從根本上改善勞動和居住條件,隔離熱源,降低車間溫度,調整作息時間,供給含鹽0.3%清涼飲料。宣傳中暑的防治知識,特別是中暑的早期癥狀。對有心血管器質性疾病、高血壓、中樞神經器質性疾病,明顯的呼吸、消化或內分泌系統疾病和肝、腎疾病患者應列為高溫車間就業禁忌癥。
中暑后的飲食禁忌
第一,忌大量食用生冷瓜果
中暑的人大多屬于脾胃虛弱,如果大量吃進生冷瓜果、寒性食物,會損傷脾胃陽氣,使脾胃運動無力,寒濕內滯,嚴重者則會出現腹瀉、腹痛等癥狀。
第二,忌大量飲水
中暑的人應該采取少量、多次飲水的方法,每次以不超過300毫升為宜。切忌狂飲不止。因為,大量飲水不但會沖淡胃液,進而影響消化功能,還會引起反射排汗亢進。結果會造成體內的水分和鹽分大量流失,嚴重者可以促使熱痙攣的發生。
第三,忌吃大量油膩食物
中暑后應該少吃油膩食物,以適應夏季胃腸的消化功能。如果吃了大量的油膩食物會加重胃腸的負擔,使大量血液滯留于胃腸道,輸送到大腦的血液相對減少,人體就會感到疲憊加重,更容易引起消化不良。
第四,忌單純進補
人們中暑后,暑氣未消,雖有虛癥,卻不能單純進補。如果認為身體虛弱急需進補就大錯特錯了。因為進補過早的話,則會使暑熱不易消退,或者是本來已經逐漸消退的暑熱會再卷土重來,那時就更得不償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