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情人節
一個是元宵節(正月十五)
一個是七夕節(本稱乞巧節,七月初七)
對于中國情人節,目前大致有兩種說法:一個是元宵節(正月十五);另一個是七夕節(本稱乞巧節,七月初七) 正月十五元宵節,被稱為中國的情人節。此稱謂古來已久。元宵節,是古代婦女最感興趣的節日。在古代,平常女子特別是大家閨秀或小家碧玉,都是“三步不出閨門”,只有到了元宵節,才可以出來夜游觀燈,甚至和男友幽會談情。七夕更傾向于是一個女子過的節日,其內涵不但包括乞情,更包括乞巧、乞福。因此不能單純地因為是牛郎織女相會就把七夕附會成“情人節”,嚴格意義來說,元宵節的“情人節”功能勝于七夕節。
不同爭議
對于中國情人節的說法,有民俗學者2013年7月相繼痛批是商業炒作,北大教授張頤武7月13日在微博中稱,傳統上,除了牛郎織女故事,七夕最重要的是乞巧。他說:“乞巧是女孩子向上天乞求智慧靈巧。所以七夕是真正的女兒節。”[1] 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馮驥才說,七夕節表達的是已婚男女之間"白頭偕老"的情感,不是表達婚前情人或戀人的情感,這是在不同人生階段的兩種感情。將七夕節稱為"中國情人節"并不妥當。
乞巧內涵
其實,乞巧節并不是紀念牛郎織女的愛情,而是紀念織女這個人,民間又稱“七姐”。乞巧節是女子的節日,織女被視為紡織女神,凡間女子便在七月初七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藝,也免不了求賜美滿姻緣。乞巧的方式各年代地方皆有不同,最有名的是穿針乞巧,即誰穿針引線快,誰就“得巧”,慢的稱“輸巧”,輸巧者要將準備好的禮物送給得巧者;蛛絲乞巧則是把小蜘蛛放在盒子中,以其織網疏密為得巧多少;明清時代流行的投針驗巧是指在水盆中放入縫衣針,以盆底針影形狀判斷是否“得巧”。除了穿針乞巧,還有喜蛛應巧、投針驗巧、種生求子、為牛慶生、曬書曬衣、供奉“磨喝樂”、拜織女、拜魁星、吃巧果、七姐誕、染指甲、婦女洗發、結扎巧姑、拜“七娘媽”。后來這個“乞巧節”還被傳到東南亞以及日本和韓國。
商業炒作
民間的一些節日得到重視,乞巧節,在民間一直過得很正常,有人還在為這個乞巧節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但是,不知哪一天開始,乞巧節又有些變味,這個節日又被一些人說成是“中國的情人節”。商家媒體聯合炒作報道,使人一聽見“中國的情人節”,就不免心生厭惡,因為“中國的情人節”未免太多了,你看,正月十五元宵節,被意淫成“中國的情人節”;八月十五,也被意淫成“中國的情人節”;好端端的一個七夕節,又被說成是“中國的情人節”。有些商家借機搞促銷,有些婚介機構趁機搞聯誼,媒體也不惜版面爭相報道。“中國的情人節”剛開始聽說的時候,也覺得浪漫、洋氣,與國際接軌;但是,一年有好幾個“中國的情人節”是不是太俗、太濫、太賤了?當然,不可否認,對真心相愛的人來說,每天都是“情人節”。然而,無論以什么形式過這個“七夕節”,都請尊重它本來的文化歷史內涵,千萬別褻瀆了愛情。
元宵愛情元素
充滿詩情和浪漫色彩的元宵節,往往與愛情連在一起。歷代詩詞中,就有不少詩篇借元宵抒發愛慕之情。南宋歐陽修詞“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滿春衫袖。”抒寫了對情人的思念之苦。
元宵節也是一個浪漫的節日,元宵燈會在封建的傳統社會中,也給未婚男女相識提供了一個機會,傳統社會的年輕女孩不允許出外自由活動,但是過節卻可以結伴出來游玩,元宵節賞花燈正好是一個交誼的機會,未婚男女借著賞花燈也順便可以為自己物色對象。元宵燈節期間,又是男女青年與情人相會的時機。
辛棄疾(青玉案)寫道:“眾里尋它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就是描述元宵夜的情境,而傳統戲曲陳三和五娘是在元宵節賞花燈進相遇而一見鐘情,樂昌公文與徐德言在元宵夜破鏡重圓,《春燈謎》中宇文彥和影娘在元宵訂情。
關于七夕
七夕乞巧 ,這個節日起源于漢代,
七夕節別稱
雙七:此日月、日皆為七,故稱,也稱重七。
香日:俗傳七夕牛女相會,織女要梳妝打扮、涂脂抹粉,以至滿天飄香,故稱。
星期:牛郎織女二星所在的方位特別,一年才能一相遇,故稱這一日為星期。
巧夕:因七夕有乞巧的風俗,故稱。
女節:七夕節以少女拜仙及乞巧、賽巧等為主要節俗活動,故稱女節,亦稱女兒節、少女節。
蘭夜:農歷七月古稱“蘭月”,故七夕又稱“蘭夜”。
小兒節:因為乞巧、乞文等俗多由少女、童子為之,故稱之。
穿針節:因為這天有穿針的習俗,故稱。
七夕,原名為乞巧節。七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于漢代,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于開襟樓
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于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于乞巧的記載。
七夕的由來
“七夕”也來源古代人們對時間的崇拜。“七”與“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給人以時間感。古代中國人把日、月與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數在民間表現在時間上階段性,在計算時間時往往以“七七”為終局。舊北京在給亡人做道場時往往以做滿“七七”為完滿。在日語中尚有保留。“七”又與“吉”諧音,“七七”又有雙吉之意,是個吉利的日子。在臺灣,七月被稱為“喜中帶吉”月。因為喜字在草書中的形狀好似連寫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歲又稱“喜壽”。
七夕節習俗
七夕節習俗:穿針乞巧、喜蛛應巧、投針驗巧、種生求子、供奉“磨喝樂”、拜織女、拜魁星 、曬書、曬衣、賀牛生日、吃巧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