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團圓
小團圓簡介
《小團圓》是張愛玲最為神秘的作品,從1970年代開始創作至去世前一直未能完成,在之前手稿也從未曝光,僅有好友宋淇、臺灣皇冠文化集團社長平鑫濤等少數人看過手稿。《小團圓》可以看作是張愛玲本人自傳性的小說,她以自己的人生經歷為藍本,用文學的手法敘述了傳奇一生。
故事簡介
《小團圓》在張愛玲的作品中處于什么樣的位置?《小團圓》是張愛玲集大成之作。張愛玲的創作有所變化,有所發展。《金鎖記》《傾城之戀》是她1943年的作品,從1944年寫《年青的時候》起她就開始變化了。到1945年她寫《留情》的時候,就跟最早的作品差別很大。1947年之后她開始寫比較通俗的作品,如《多少恨》《郁金香》《十八春》《小艾》。50年代中期她到香港,寫《秧歌》《赤地之戀》,風格又一變,追求“平淡而近自然”。到70年代,她重新主要以中文寫小說之后,風格又一變。《小團圓》的寫法和她另外三篇作品《相見歡》《浮花浪蕊》和《同學少年都不賤》很像,這些都是同時期的作品。同一時期還有《色,戒》,但《色,戒》的寫法沒那么復雜。如果只盯著人家早年的一兩篇小說,沉迷其中,而拒絕接受作者自己的變化和發展,這樣的讀者未必高明。《小團圓》能不能當作文壇八卦或者典故來看?《小團圓》里不少人物,都能跟現實中的人對上號,但事情是不是對得上號就不知道了。大概有十幾、二十來個人物都能跟張愛玲現實生活中的人對上號。對作家來說,在寫作中以現實人物為原型,不足為奇。上個世紀初有部小說叫《孽海花》,里面好多人物現實中都有原型。包括張愛玲的爺爺張佩綸,還有她的奶奶,就是李鴻章的女兒,那書里都有。所以說這種手法也不是獨創,以在生活中的誰為原型,這非常多見。能對人未必能對事,能對事未必能對細節。當八卦來理解就太低了。
很多人在讀《小團圓》的時候都會特別關注張胡之間的關系。
這是讀《小團圓》的一個誤區。九莉是《小團圓》的女主人公,但是邵之雍不算是男主人公。邵之雍第四章才出場,第三章就占了全書的將近四分之一,所以邵之雍出場的時候小說已經到了一半了。后面還有好多篇幅沒提他。不是說九莉和邵之雍這部分不重要,但是《小團圓》絕不是只寫他們倆的事。書中還有多重關系:九莉和她母親的關系,和姑姑的關系,和弟弟的關系,和比比的關系,和燕山的關系,早期和那個安竹斯老師的關系,還有和她整個家族的關系。《小團圓》并不是一部傳統的寫故事的小說。
創作歷程
《小團圓》是從1970年代開始創作至去世前一直未能完成,在之前手稿也從未曝光,僅有好友宋淇、臺灣皇冠文化集團社長平鑫濤等少數人看過手稿。《小團圓》可以看作是張愛玲本人自傳性的小說,她以自己的人生經歷為藍本,用文學的手法敘述了傳奇一生。
但張愛玲自己對這部小說反復修改,一直不滿意。1976年林以亮在《私語張愛玲》中提到:張那時寫了一個新的中篇《小團圓》,“《小團圓》正在潤飾中。” 《小團圓》初稿寫成之后,張愛玲曾幸福地告訴摯友:“這是一個熱情故事,我想表達出愛情的萬轉千回,完全幻滅了之后也還有點什么東西在。”1993年7月30日,張愛玲致信平鑫濤,“《對照記》加《小團圓》書太厚,書價太高,《小團圓》恐怕年內也還沒寫完。還是先出《對照記》吧。”張愛玲本人一度同意將《小團圓》在1994年2月的“皇冠四十周年慶”時刊出,與《對照記》合集出單行本。
但隨著張愛玲本人身體不佳,其寫作進度非常緩慢。1993年10月8日,張愛玲在給平鑫濤的信里說:“欣聞《對照記》將在11月后發表,《小團圓》一定要盡早寫完,不再會對讀者食言。”12月10日,張愛玲在給平鑫濤的信里說,“《小團圓》明年初絕對沒有,等寫得有點眉目了會提早來信告知。不過您不能拿它當回事,內容同《金鎖記》與《私語》而較深入,有些讀者會視為炒冷飯……”《對照記》單行本于1994年6月出版,成為張愛玲生前發表的最后一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