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青人
穿青人簡介
穿青人,56個民族之外的族群,很多人連聽都沒聽說過。嫁到眉山丹棱的郭丹就是一名穿青人,令她高興的是,近日,她這個特別的身份顯示在二代身份證上了。
分布地點
“穿青人”主要分布在貴州省的畢節、安順、六盤水三個地市所屬的十多個縣,人口大約為67萬人。盡管“穿青人”說漢語,從歷史上來看,他們曾經可能屬于漢族,但是政府一直將他們列入“未識別的民族”。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對于“穿青人”的身份認證,一直不明確,根據《貴州省民族事務委員會、貴州省公安廳(黔族(政)發字第(1996)19號)文件》的規定,將這個特殊的少數民族定為“穿青人”。
身份認證
歷時一個月 拿到“穿青人”的身份證 貴州納雍縣沙包鄉大寨村居民郭丹,與四川眉山丹棱縣楊場鎮黃廟村居民羅超結婚,準備落戶夫家。3月21日,楊場派出所戶籍民警卻被難住了:郭丹持有的《戶口遷移證》和《居民身份證》顯示民族為“穿青人”,可是民警在《常住人口管理信息系統》中找遍了所有民族選項,卻沒有“穿青人”。 丹棱縣公安局治安大隊副大隊長趙冬麗查到了公安部治安管理局《關于對貴州省家人和穿青人居民身份證民族項目內容填寫問題的批復》(公治[2003]118號)規定:對家人、穿青人按照“凡已按照少數民族對待的仍按少數民族對待,填寫民族成分時原來怎么填寫仍怎么填寫”的原則,在辦理居民身份證時,采取一種過渡辦法,可填寫為“家人”、“穿青人”。 3月24日,眉山市公安局請示四川省公安廳后給出答復:《人口信息管理系統》中“民族”項目填寫為“其他”,《居民戶口簿》打印后由“其他”手工更改為“穿青人”,居民身份證受理后單獨審核、簽發并打包上傳,由省廳制證中心在制證時向貴州省公安廳索要單獨的代碼后制證。 3月24日下午,郭丹拿到了《居民戶口簿》,雖然民族欄“穿青人”是手工填寫,但加蓋了鮮紅的戶籍專用章。4月28日,省公安廳制證中心終于成功制作了郭丹的《居民身份證》。 特殊的身份 偶爾帶來一些不便 昨天下午,成都商報記者在楊場派出所見到了郭丹。據郭丹介紹,她是2010年11月經人介紹,與眉山丹棱的羅某交往的。“直到去辦理結婚證,他才知道我是穿青人。”郭丹說,不過老公當時也沒太驚訝,只是有點奇怪。 在郭丹看來,穿青人的身份偶爾也會帶來一些不便。“有同鄉姐妹出去打工,拿身份證去登記住宿,掃描出來民族是‘其他’,但是身份證上又寫著‘穿青人’。”郭丹說,有旅館老板就會懷疑是假證,不讓登記住宿。 “要不是因為外地戶口在這邊買不了保險等問題,可能我也不得把戶口遷過來。”在郭丹看來,穿青人的戶口遷移是個更麻煩的問題,“很多地方在給辦理身份證的時候,由于系統里并沒有‘穿青人’選項,會直接改成‘漢族’,我個人倒不覺得怎么,但是族里有些人會有意見。” 最初得知在身份證上顯示“穿青人”比較麻煩時,郭丹差點想放棄了,現在“看到這3個字非常高興,還是有一種族群的自豪感。”
民俗文化
多知道一點 聽90后穿青人 說說他們的文化 郭丹今年23歲,她扎著馬尾辮,穿著藍色小西裝、白色七分褲和高跟鞋,穿著、說話和漢族人無異。郭丹說,除了大山深處的穿青人,其他地方的都已經漢化,服裝、語言都同漢族人區別不大。 “我們幾乎每個月其中一天要過節,三月初三、四月初八、五月初五、七月十三……”說到過節,郭丹笑了,“相比平時只有兩三個菜,過節那天家里就會做滿滿一桌菜,從小就一直盼著過節。” 關于穿青人的一些古老和傳統習俗,郭丹大都是聽村里老年人說的。穿青人獨一無二的圖騰———猴,崇奉一種被稱為“五顯”的神祇,飲食上“天上不吃雕、鴿、雁,地上不吃牛、馬、犬”等。 郭丹介紹,穿青族的婚姻是一夫一妻制,同宗或同姓嚴禁通婚。有一個古老的習俗:穿青人的女孩子,都要把自己的指甲掐進喜歡的人的手心里,讓他的鮮血留在自己的指甲上。穿青人的喪葬也有一套富有特色的程序:穿青人的老人過世,有草鞋薦亡、竹棍報喪、買水浴尸、墊雞鳴枕、火把送葬、鵲窩掩井、拔牙等七種習俗。 郭丹告訴成都商報記者,以前穿青人有別于漢族人的標志是婦女不纏足,喜穿細耳草鞋或反云鉤鼻花鞋,腳扎青色綁帶,穿三節衣、兩節袖的滾花邊大袖衣,拴腰帶,戴大勾耳環,梳三把頭。語言方面,穿青人原先使用的一種漢語方言“老輩子話”已多不使用。此外,穿青人喜歡在春節期間或農閑時開展各種體育活動,比如滾龍秋、高秋、滾壇子、翻羊馬、打雞兒棍、摔跤、打麻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