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花客
拾花客的含義
棉農又被叫做“拾花客”。改革開放以來,新疆棉花產業飛速發展,每年秋季新疆產棉區棉花成熟時,農戶自己無法完成采摘收獲任務,就需要招收很多外來人員共同參與棉花的生產收獲活動。而因為這些外來人員是專業采摘棉花的,所以稱做“拾花客”。
每年到了采棉的季節,這些來自甘肅、陜西、四川、重慶、河南、山東、江蘇等地的大量農民工如同潮水般涌入又涌出,構成了新疆特有的社會現象。據人民日報消息,從8月25日—9月18日,鄭州鐵路局已經開行棉農專列24趟,運送10萬多名拾花客赴疆采棉。
拾花客的感想
秋香枝是一個不善言語的人,在大東溝社區一連拾花已經整整10年,每年的拾花工效都是在不斷的提高,從剛開始的每天一百二三十公斤到現在的每天兩百多公斤,秋香枝說是棉花最主要的就是抓緊時間,兩只手不能停,她也是一年一年的鍛煉出來的。在他們的這個拾花班組中,每天拾花上兩百公斤的還有好幾個,連隊的職工們都說山東的拾花客簡直個個都是 “小型采棉機”。去年,秋香枝拾棉8.3噸,今年她希望突破9噸,賺上13000元錢高高興興地回家,明年還要來。
發展方向
這些年,孫長順前前后后幫助過50多家人,在兵團想要包地,得先交清承包費和農資,有老鄉找他幫忙,他就借錢給他們,自己承擔利息。甚至連老鄉買摩托車沒有錢,都找他做擔保。老鄉們愿意給他打工,但這個工不知道還能打多久。
跟據中國新聞網的報道,2012年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已經實現六成以上棉花機械化采摘,而這一比例將在“十二五”末將達到八成以上。機械采棉可以提高采摘效果,同時降低采摘成本。它目前尚不算是完全成熟的技術,但為了推廣機械采棉,新疆兵團將投資3.44億元作為配套設施建設的資金。
對于機械化是否能夠減少損失和采摘浪費,土地承包者們也有著自己的看法。但無論如何,機械化作業將成為一個必然趨勢。隨著時間的推移,棉農們會逐漸告別被雇傭“拾花客”的歷史。到那個時候,團場和連隊到處都是“拾花客”身影的喧囂熱鬧場面將一去不復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