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熱
病癥介紹
登革熱是登革熱病毒引起、依蚊傳播的一種急性傳染病,病人和隱性感染者是主要傳染源。臨床特征為起病急驟,高熱,全身肌肉、骨髓及關節痛,極度疲乏,部分患可有皮疹、出血傾向和淋巴結腫大。本病于1779年在埃及開羅、印度尼西亞雅加達及美國費城發現,并據癥狀命名為關節熱和骨折熱。1869年由英國倫敦皇家內科學會命名為登革熱。
病因
登革熱由登革病毒感染引起,登革病毒屬B組蟲媒病毒,黃病毒科黃病毒屬(flavivirus)。病毒顆粒呈啞鈴狀(700×20--40nm)、棒狀或球形,球形直徑50nm。為單股正鏈RNA病毒,RNA分子量4.103kD。登革熱病毒核心為RNA與蛋白質組成的20面立體對稱的病毒顆粒,外層為兩種糖蛋白組成的包膜,包膜含有型和群特異性抗原,用中和試驗可鑒定其型別。病毒基因編碼3個結構蛋白和7個非結構蛋白(NS1、NS2a、NS2b、NS3、NS4a、NS4b和NS5)。3個結構蛋白分別為E蛋白(包膜蛋白)、C蛋白(核心殼蛋白)和M蛋白(膜蛋白)。E蛋白含有中和抗原和病毒的種、屬、型等特異性表位,可誘導機體產生中和抗體、血凝抑制抗體。此外,E蛋白還可能引起抗體依賴的增強感染作用(ADE)。C蛋白可能在蛋白質和RNA的相互作用中發揮作用。M蛋白與病毒感染能力的強弱有關。登革病毒可分為4個血清型,與其他B組蟲媒病毒如乙型腦炎病毒可交叉免疫反應。
登革病毒在1~3日齡新生小白鼠腦、猴腎細胞株、伊蚊胸肌及C6/36細胞株內生長良好,并產生恒定的細胞病變。
登革病毒對寒冷的抵抗力強,在人血清中貯存于普通冰箱可保持傳染性數周,-70℃可存活8年之久;但不耐熱,50℃30min或100℃2min均可滅活;不耐酸、不耐醚。用乙醚、紫外線或0.05%福爾馬林可以滅活。
癥狀表現
潛伏期2~15d,平均6日左右,潛伏期長短與侵入病毒的量有關。我國近年來所見的登革熱可分為典型登革熱、輕型登革熱和重型登革熱。
登革熱常見的癥狀
1、發熱所有患者均發熱。起病急,先寒戰,隨之體溫迅速升高,24小時內可達40℃。一般持續2~7d,然后驟降至正常,熱型多不規則,部分病例于第3~5d體溫降至正常,1日后又再升高,稱為雙峰熱或鞍型熱。兒童病例起病較緩,熱度也較低。發熱時伴全身癥狀,如頭痛、腰痛,尤其骨、并節疼痛劇烈,似骨折樣或碎骨樣,嚴重者影響活動,但外觀無紅腫。消化道癥狀可有食欲下降,惡心、嘔吐、腹痛、腹瀉。顏面及眼結膜出血,頸和上胸部皮膚潮紅。脈搏早期加快,可出現相對緩脈,嚴重者疲乏無力,呈衰竭狀態。
2、皮疹于病程2~5日出現,初見掌心、腳底或軀干及腹部,漸延及頸部及四肢。可為斑丘疹或麻疹樣皮疹,也有猩紅熱樣皮疹,紅色斑疹,重者變為出血性皮疹。皮疹分布于全身、四肢、軀干和頭面部,稍有癢感,皮疹持續3--4日,一般與發熱同時消退,但也有熱退皮疹明顯者,疹退后無脫屑及色素沉著。
3、出血于發病后5-8日,25~50%病例有不同部位、不同程度的出血,如牙齦出血、鼻衄、消化道出血、咯血、血尿及陰道出血等。
4、淋巴結腫大全身淋巴結可有輕度腫大及觸痛。
5、其他可有肝臟腫大,脾大不常見,ALT升高,個別病例可出現黃疸,束臂試驗陽性。重型登革熱于病程3-5日出現頭痛、嘔吐、譫妄、昏迷、抽搐、大汗、血壓驟降、頸強直、瞳孔散大等,呈腦膜腦炎表現,或有消化道出血及出血性休克,病情發展迅速,常因呼吸衰竭或出血性休克死亡。輕型登革熱表現類似流行性感冒,短期發熱,全身疼痛較輕,皮疹稀少或無疹,常有表淺淋巴結腫大。因癥狀不典型,容易誤診或漏診。
登革出血熱
登革出血熱開始表現為典型登革熱,發熱、肌痛、腰痛、但骨、關節痛不顯著,而出血傾向嚴重,如鼻衄、嘔血、咯血、尿血、便血等。在熱退前后的1-2日突然病情加重,出現:
1、休克在病程2-5日,或退熱后,病情突然加重,有明顯出血傾向伴周圍循環衰竭。表現皮膚濕冷,脈快而弱,脈壓差進行性縮小,血壓下降甚至測不到,煩躁不安、昏睡、昏迷等。病情兇險,如不及時搶險,可于4~10小時內死亡。
2、出血出血傾向嚴重,有皮膚大片瘀斑、鼻出血、嘔血、便血、咯血、血尿,甚至顱內出血。常有兩個以上器官出血,出血量大于100ml。有的病例出血量雖小,但出血部位位于腦、心臟、腎上腺等重要臟器而危及生命。
多發群體
此病在新疫區普遍易感。1980年在廣東流行中,最小年齡3個月,最大86歲,但以青壯年發病率最高。在地方性流行區,20歲以上的居民,100%在血清中能檢出抗登革病毒的中和抗體,因而發病者多為兒童。
疾病危害
20世紀,登革熱在世界各地發生過多次大流行,病例數百萬計。在東南亞一直呈地方性流行。1978年5月廣東省佛山市石灣鎮首先發生登革熱,迅速波及幾個市、縣,并分離出第Ⅳ型登革熱病毒。此后,于1979、1980、1985年小流行中分離出Ⅰ、Ⅱ、Ⅲ型病毒。1980年3月海南省開始流行,很快席卷全島。此病傳播迅速,發病率高,可通過現代化交通工具遠距離傳播,故多發生在交通沿線及對外開放的城鎮。病死率0.016%~0.13%,但有報告,嚴重且致命的登革出血熱(denguehemorrhagicfever;DHF)或登革休克綜合癥(dengueshocksyndrome;DSS),其病死率可達12%至44%,是一種具有嚴重危害性的傳染病。
預防措施
應做好疫情監測,以便及時采取措施控制擴散。預防措施的重點在于防蚊和滅蚊。應動員群眾實行翻盆倒罐,填堵竹、樹洞。對飲用水缸要加蓋防蚊,勤換水,并在缸內放養食蚊魚。室內成蚊可用敵敵畏噴灑消滅,室外成蚊可用有機磷殺蟲劑,或在重點區域進行廣泛的藥物噴灑,把蚊蟲的密度降到最低水平。需要注意的是使用藥物具有一定的危險性和污染性,也可以考慮使用物理性的防蚊工具,如防蚊紗窗,防蚊紗門,防蚊紗網等,效果也很不錯。
患者應隔離在有紗窗沙門的病室內,隔離時間不少于5天,應防止其受蚊類叮咬,以免傳播,典型患者只占傳染源的一小部分,所以單純隔離患者不足以制止流行。疫苗接種是預防登革熱的有效措施,但目前尚無安全有效的疫苗供臨床使用。單價疫苗可產生增強性抗體,有增加登革出血熱的可能,故目前研制的疫苗多為多價混合型疫苗,四型混合的減毒活疫苗,已進入臨床試驗,顯示出令人滿意的免疫保護作用。
治療事項
本病尚無特效治療方法,治療中應注意以下幾點:
1、一般治療急性期應臥床休息,給予流質或半流質飲食,在有防蚊設備的病室中隔離到完全退熱為止,不易過早下地活動,防止病情加重。保持皮膚和口腔清潔。
2、對癥治療
(1)高熱應以物理降溫為主。對出血癥狀明顯的患者,應避免酒精擦浴。解熱鎮痛劑對本病退熱不理想,且可誘發G-6PD缺乏的患者發生溶血,應謹慎使用。對中毒癥狀嚴重的患者,可短期使用小劑量腎上腺皮質激素,如口服強的松5mg,3次/日。
(2)維持水電平衡對于大汗或腹瀉者應鼓勵患者口服補液,對頻繁嘔吐、不能進食或有脫水、血容量不足的患者,應及時靜脈輸液,但應高度警惕輸液反應致使病情加重,應注意腦水腫發生。
(3)有出血傾向者可選用安絡血、止血敏、維生素C及K等止血藥物。對大出血病例,應輸入新鮮全血或血小板,大劑量維生素K1靜脈滴注,口服云南白藥等,嚴重上消化道出血者可口服甲氰咪呱。
(4)休克病例應快速輸液以擴充血容量,并加用血漿和代血漿,合并DIC的患者,不宜輸全血,避免血液濃縮。
(5)腦型病例應及時選用20%甘露醇250~500ml,快速靜脈注入,同時靜脈滴注地塞米松,以降低顱內壓,防止腦疝發生。
診斷事項
實驗室檢查
1、血象病后白細胞即減少,第4~5d降至低點(2×109/L),退熱后1周恢復正常,分類中性粒細胞減少,淋巴細胞相對增高。可見中毒顆粒及核左移。1/4~3/4病例血小板減少,最低可達10×109/L。
2、血清學檢查有補體結合試驗、紅細胞凝集抑制試驗和中和試驗。單份血清補體結合試驗效價超過1:32,紅細胞凝集抑制試驗效價超過1:1280者有診斷意義。雙份血清恢復期抗體效價比急性期高4倍以上者可以確診。中和試驗特異性高。
3、病毒分離將急性期患者血清接種于新生(1~3日齡)小白鼠腦內、猴腎細胞株或白紋伊蚊胸肌內分離病毒,第1病日陽性率可達40%,以后逐漸減低,在病程第12d仍可分離出病毒。最近采用白紋伊蚊細胞株C6/36進行病毒分離,陽性率高達70%。用C6/36細胞培養第2代分離材料作為病毒紅細胞凝集素進行病毒分型的紅細胞凝集抑制試驗,或做為補體結合抗原作補體結合試驗分型,可達到快速診斷的目的。
4、PCR方法可用熒光定量PCR方法檢測登革病毒RNA,在病毒感染后5-6小時即可診斷,在病毒感染2日內可進行病毒分型,具有敏感性高、特異性強、檢測時間短等優點,但易出現假陽性,未在臨床廣泛應用。
診斷標準
1、流行病學資料在登革熱流行季節中,凡是疫區或有外地傳入可能的港口和旅游地區,發生大量高熱病例時,應想到本病。
2、典型癥狀凡遇發熱、皮疹、骨及關節劇痛和淋巴結腫大者應考慮本病;有明顯出血傾向,如出血點,紫斑、鼻衄、便血等,束臂試驗陽性,血液濃縮,血小板減少者,或退熱后,病情加重,明顯出血傾向,同時伴周圍循環衰竭者應考慮登革出血熱。
3、實驗室檢查登革熱患者的白細胞總數起病時即有減少,至出疹期尤為明顯,中性粒細胞百分比也見降低,并有明顯核左移現象,有異常淋巴細胞,退熱后1周血象恢復正常。血小板減少,最低可達1萬/mm3以下。尿常規 可有少量蛋白、紅細胞、白細胞,有時有管型。取早期病人血液,分離病毒,取雙份血清作補體結合試驗、中和試驗或血凝抑制試驗,以血凝抑制試驗的靈敏性較高,而以補結合試驗最具特異性。恢復期單份標本補體結合抗體效價達到1∶32以上有診斷意義;雙份血清效價遞升4倍以上可確診。在登革出血熱病例中尚可血液濃縮,出、凝血時間延長,血清谷草轉氨酶升高,凝血酶原時間延長,電解質紊亂,血白蛋白降低,代謝性酸中毒等。各種凝血因子輕度降低,纖維蛋白原減少,纖維蛋白原降解物輕至中度增加。
鑒別診斷
登革熱應與流行性感冒、麻疹、猩紅熱、藥疹相鑒別;登革出血熱應與黃疸出血型的鉤端螺旋體病、流行性出血熱、敗血癥、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等相鑒別。
并發癥
1、急性血管內溶血較為常見,多見于6-磷酸葡萄糖脫氫酶缺乏的病人,可出現黃疸和血紅旦白尿,發生率1%。
2、精神異常個別病人病程中出現煩躁不安、妄想等精神癥狀,病情恢復后,多恢復正常。
3、急性肝炎部分患者出現肝臟腫大,血清肝酶升高,膽紅素多正常,病情恢復后,肝功可正常。
4、其他并發癥其他并發癥有心肌炎、尿毒癥、吉蘭-巴雷綜合征及眼部病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