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東
個人簡介
馬東,1968年12月25日生于哈爾濱,畢業于北京電影學院,現任愛奇藝首席內容官,知名電視人,馬東是前中央電視臺電視節目主持人,著名相聲演員馬季之子。馬東曾任CCTV-3《挑戰主持人》制片人、總導演、主持人,現為CCTV-3總監助理,《知根知底》節目主持人。。2011年擔任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語言類節目導演。2012年12月25日愛奇藝宣布馬東加盟擔綱首席內容官。
生活歷程
1968年12月:一個大雪天出生在哈爾濱市。
1天:在無反抗能力的情況下被帶到北京。
3歲:寄住在保姆家里,全然不識親生父母真面目。
7歲:上小學,被人叫做“小馬季”的時間多過叫做馬東。
9歲:第一次聽到鄧麗君的歌聲,對愛情無限向往。
10歲:和小學老師玩后背寫字游戲,老師寫的是“馬東是滑頭”。
12歲:受表哥的鼓勵每年暑假看一遍《三國演義》。
14歲:讀《紅樓夢》一發不可收拾,至今珍藏各版“脂評本”。
17歲:暗戀一同學,成績一落千丈,書包不再有課本,只有“南唐二主詞”和“納蘭詞”。
18歲:胸懷廣闊天地大有作為的雄心去澳大利亞上山下鄉。
20歲:打工掙錢談戀愛之余,開始混文憑。
26歲:逢人便說“澳洲不適合年輕人發展”,為回國制造輿論。
27歲:進北京電影學院再讀學位,看表演系女生多過看書。
30歲:在湖南衛視主持“有話好說”。
33歲:成為中央電視臺“挑戰主持人”的主持人。
36歲:成為中央電視臺“挑戰主持人”制片人,全國綜藝節目主持人選拔活動總導演。
36歲:成為中央電視臺“文化訪談錄”制片人、主持人。
38歲:父親馬季不幸因心臟病去世,享年72歲。
40歲:擔任2009年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會語言類節目導演,并首上春晚,表演相聲《五官新說》。
42歲:擔任2011年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會總導演之一,并任職中央電視臺綜藝頻道總監助理。
44歲:正式離開央視,加盟愛奇藝,擔任首席內容官,全面負責愛奇藝的內容采編及制作工作。
馬東與愛妻
馬東曾在湖南衛視主持《有話好說》,而彭小盛正是這個節目的編導,兩人在工作中相識相知相戀。2001年,中央電視臺推出了一檔《文化訪談錄》的新節目,馬東在該欄目制片人的競聘中勝出,同時兼任主持人。隨后,彭小盛也辭去了湖南衛視的工作,追隨馬東去北京發展,進入《挑戰主持人》欄目做了一名編導。圖為馬東一路表情嚴肅,其妻也不多言,兩人全程黏在一起,低調又甜蜜。
2009年2月底的一臺大型文藝晚會上,馬東擔任主持人。晚會進行到互動環節時,一位觀眾詢問馬東在春晚上的感受,馬東動情地說:“涉足文藝圈并不是我的初衷,更不是我的專長,我之所以神采奕奕地站在這個舞臺,完全是因為妻子的關心和鼓勵,是愛讓一個男人不斷地成長!”
2011年5月12日,北京,作為相聲演員馬季的兒子,馬東與父親一樣擁有好口才,作為中央電視臺節目主持人他一直非常成功,依靠自己的才華他還成為了央視兔年春晚的導演。他才華橫溢,被圈內人公認是靠實力說話。平日里他很低調,很少出現在記者的鏡頭里。而日前,記者碰到了馬東與妻子彭小盛牽手逛街,兩人全程黏在一起,低調又甜蜜。彭小盛身高1.68米,面相和善,言談舉止溫柔莊重,馬東說起自己的妻子,曾經表示他感到非常的幸福,他坦言自己有一個好妻子,妻子做的飯他非常愛吃。
懷夢淘金
什么是選擇?什么又是機緣?對馬東來說,也許進入電視主持這個行當,既是一種選擇,又充滿了機緣。
上世紀80年代,像所有的年輕人一樣,馬東懷揣著夢想漂洋過海,開始打量外面的世界。那時,馬東剛滿18歲,去往澳大利亞留學,而且鬼使神差學起了計算機專業。可是,那是別人的世界,不是自己所要尋找的彼岸,孤獨、無助和夢幻像是飄浮的陰翳,糾纏著他,使他過早地體味到了什么是漂泊,什么是艱難。
十年后,像是從頭再來,他從海外回國,一頭扎進了北京電影學院學習。在校期間,馬東開始了新的選擇,一邊學著做節目策劃,一邊客串做主持人。身邊的朋友看到他的“表演”后,竟抓住馬東的手臂,一口咬定他能做主持人。“簡直是胡說!”當時,馬東以為這位朋友在嘲諷他,立刻反唇相譏,“你在罵我吧,你才能做主持人呢!”
回憶起當時的情形,馬東笑著說:“在我的感覺中,主持人應該是俊男美女,光彩照人。那時我比現在還胖30斤,那副模樣也能上鏡,簡直是開玩笑!”
也許這就是機緣,一次偶然的機會,時任湖南電視臺臺長的曾凡安來京,無意間說起他們正在策劃一檔談話欄目,馬東突然興致大發,自動請纓到湖南電視臺,從節目籌劃一直到節目制作和主持,馬東自始至終參與其中。
在湖南電視臺一干就是兩年,節目有了一些影響,馬東開始有了名氣。2001年,馬東結束了在湖南的工作,回到北京。“為什么要回到北京,想想,一方面父母年歲大了,身邊該有人照顧;另一方面,北京是文化中心,有中央電視臺這樣的國家臺,比地方臺舞臺更大。”
可是一切并非那樣順利,中央電視臺畢竟人才濟濟,星光燦爛。馬東剛剛在《挑戰主持人》露面,外界就有一種猜測,似乎馬東進入中央電視臺,是沾了父親的光。聽到這些議論,馬東雖然不很在意,但內心里總有一塊陰影。“你別無選擇,要讓別人尊重你,必須靠實力說話,越解釋越說明你無能。”馬東說。
就這樣,憑著多年的生活閱歷,以及策劃、主持經驗,馬東擔綱《挑戰主持人》欄目主持人后,沒過多久便漸露鋒芒。
文化訪談錄
在信息過度飽和的傳媒社會,如何使文化節目既不失其品位、品格,又不疏離觀眾?多年來,雖然各家電視臺都在積極探索,但結果并不理想。央視也不例外。如央視《讀書時間》欄目一改再改,收視率仍然很低,以至最終被淘汰,讓人很是惋惜。又如《文化訪談錄》開播之前,央視曾開設過《倪萍訪談錄》,隨后又改為《文化視點》,由于多種原因,開辦多年后還是被撤了,現在又重起爐灶,改為《文化訪談錄》,這充分說明了文化欄目的尷尬處境。難怪有人說,文化欄目是一塊燙手山芋,誰做誰死。
馬東認為,“文化是一個大詞,但文化要說的應是一些小事”,文化就像空氣,雖然你看不見摸不著,但每天都在你身邊,就在你的日常行為中。你不能自以為是,以為文化僅僅是書齋里的高談闊論,或者是凌虛蹈空的東西。馬東說,央視節目大餐很多,做得也很好,在激烈的競爭中誰也不能另辟蹊徑。定位上讓《文化訪談錄》能盡可能做成老百姓“下飯的東西”,但同時又像手中一杯碧綠的“綠茶”,飄逸著清香。《文化訪談錄》要力避文化人那種自命清高的姿態。作為央視綜藝頻道一檔文化節目,既要融入整體的頻道氛圍,不能高高在上,曲高和寡,同時又要保持文化節目固有的品格和力量,“這種挑戰就是樂趣所在。”
馬東不回避《文化訪談錄》目前所面臨的一個困境。他說,從去年10月8日開播至今,該欄目仍處在培育期,無論是欄目的外在形式還是內涵,都需要精心打磨。這個欄目的播出時間是周四晚上8:35,馬東說,“這個時段反映了各級領導對這個節目的重視,但另一方面,這個時段恰巧又是各臺播放電視劇的黃金時間,這就意味著《文化訪談錄》要在電視劇的圍攻下搶到自己的觀眾,優勢和劣勢并存。”
央視三套綜藝頻道共有30多個欄目,已采取末位淘汰制。當記者問到《文化訪談錄》的排名時,馬東淡淡一笑,“排名沒有優勢,目前不會被淘汰,但是如履薄冰。”
最新新聞
馬東助陣《漢字英雄》 稱侵權是誤會
據報道 國內首檔漢字類節目《漢字英雄》前晚在京舉行開播發布會,于丹、馬東、陳曉共同亮相。被問及與央視《開心辭典》相對,馬東坦言節目重點是以真人秀形式挖掘孩子知識潛能,打造家長與孩子進行更多交流的親子平臺。對于某媒體發聲明稱該節目涉及侵權,馬東解釋稱全是誤會。
《漢字英雄》采用電視競賽加真人秀的多輪淘汰制,選手通過“漢字陣”的考驗后才能見到明星嘉賓,通關選手則有機會請嘉賓在現場完成自己的參賽夢想。節目將充分展現趣味性與知識性。節目嘉賓于丹、高曉松等會與選手有很多趣味互動。
日前南方某媒體發聲明指出《漢字英雄》與其研發兩年多的一檔節目在欄目名稱、嘉賓稱謂等方面一致,涉及侵權。愛奇藝首席內容官馬東解釋稱,經調查,他們指的并不是一檔節目,而只是一個晚會中的一個環節。“漢字十三宮的過關方式是我們原創。除了‘漢字英雄’這四個字,其他沒有一點一樣”。《漢字英雄》于今天起在愛奇藝與河南衛視同時亮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