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堂洪水
金堂簡介
金堂,即為金堂縣,金堂縣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東北部,千里沱江之首,縣城趙鎮與重慶白沙鎮、江油中壩鎮、渠縣三匯鎮并稱為全川四大經濟重鎮。全縣幅員面積1156平方公里,總人口89萬人。縣城趙鎮距成都市區25公里,處于成渝經濟圈、成德綿經濟帶的主軸線上,成都半小時經濟圈內。
經濟社會
2012年,在市委、市政府和縣委領導下,在縣人大、縣政協監督支持下,縣政府堅持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奮力推進縣域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加快促進民生社會事業全面進步,主要經濟指標增幅繼續保持較快增長態勢,居三圈層前列。地區生產總值首次突破200億元,達到202.3億元,同比(下同)增長14.2%;地方公共財政收入首次突破10億元,達到11.6億元,增長20.7%;固定資產投資首次突破200億元,達到203.6億元,增長22.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8.6億元,增長12.1%;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777元、農民人均純收入9409元,分別增長15.6%、14.5%。
一是工業經濟加速發展。新增規模企業42戶,占全市新增數的38%,總數達到108戶;實現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48.6億元,增長19.9%,對地區生產總值的貢獻率為47%;工業銷售收入140.2億元,增長43.5%。完成工業總投資60億元,48個億元以上重大項目竣工投產27個。成都工業戰略前沿區起步區一期3平方公里全面形成承載能力,起步區二期5平方公里啟動基礎設施建設。被評為四川省唯一的環保產業示范園區。
二是現代農業穩步推進。實現農業增加值37.3億元,增長4.6%。各鄉鎮現代農業示范園基本達到5000畝規模。完成農產品結構調整5萬畝,經濟作物面積達到55萬畝,占耕地面積的61%。96家企業進入農產品及生豬質量追溯系統,“金堂明參”獲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金堂姬菇”、“金堂黑山羊”獲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稱號。竹篙農產品精深加工園基本形成承載能力。被農業部評為2012年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
三是第三產業繁榮活躍。實現服務業增加值71.3億元,增長11.6%。水城商會大廈主體竣工,恒大酒店試運行。成功舉辦國際油菜花節、國際鐵人三項賽、中國龍舟公開賽等節慶賽事活動,實現旅游收入2.86億元。城市營銷力度進一步加大,房地產業穩步發展。
2013年全縣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230億元,增長14%;地方公共財政收入13.3億元,增長15%;固定資產投資完成220億元,增長10%;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加值60億元,增長2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4億元,增長12%;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560元,增長14%;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10960元,增長15%。
洪水記錄
翻開金堂縣志──洪災記錄讓人觸目驚心:金堂峽谷上游是著名的鹿頭山暴雨區。沱江源頭的綿遠河、石亭江、湔江3條大河流入金堂境內稱為北河,與青白江、岷江水系的毗河在金堂縣城趙鎮匯合后到達下游6.5公里處,橫穿龍泉山脈形成金堂峽。峽口要承載沱江上游6590平方公里的集雨區。每年6-9月汛期,洶涌的沱江水在此受阻,驚濤拍岸,洪水宣泄不暢。
據史料記載,從公元839年到1949年間,沱江發生大洪災39次,幾乎每次都是“漂沒民舍數千,決田數千上萬,溺斃居民數百上千名”。據三皇廟水文站實測,建國以來,金堂發生8000立方米/秒以上洪水一次(1981年),7000立方米/秒以上洪水兩次(1995年、2001年),6000立方米/秒以上洪水兩次(1949年、1959年),5000立方米/秒以上洪水9次,縣城洪水成災的重現期為2至3年一遇,重災的重現期4至5年一遇,特大洪災重現期8年一遇。金堂人都不會忘記1981年夏天那場百年未遇的特大洪災。從三江口到趙鎮以下,洪水肆虐,沖毀堤岸,卷走房屋,吞噬農田。造成經濟損失1873萬元,糧食損失56650噸。前國家水利部錢正英部長到金堂視察后說,金堂經濟要發展,一定要先治好水患。
兩千多年前蜀郡李冰,帶領先民建成了古今中外聞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為金堂人治理水患提供了寶貴經驗。
為了變水患為水利,在1994年金堂縣城總規修編中,縣委、縣政府高起點確定了治水興縣宏偉藍圖:建設天府花園水城,打造成都市北部次中心,以發展旅游休閑、人居和加工工業為主建設城郊型現代化城市。從此,歷屆縣委、縣政府一張圖紙干到底,努力建設著生態人居環境。
構建生態人居環境
從90年代中期開始,金堂縣投入大量資金對縣城河域進行了綜合整治,分期實施了中、毗河改造工程以及營造水體景觀和泄洪橡膠壩等重點工程。
毗河沿岸綜合改造。全長13公里,總投資1.5億元,于1998年1月動工,2002年8月建成,其中,修建防洪堤13568.4米,平均高度2.5米,二階保坎長1178.6米,修建道路27.55公里,排水管線40.88公里。1#、2#、3#橡膠壩全長287.5米,庫容160000立方米,形成湖面3平方公里。汛期泄洪,枯水期蓄水,形成壯觀的水面游覽區。
金堂峽拓寬工程。2001年5月,由國家投資1.5億元人民幣的“金堂峽拓寬改造工程”正式動工,將金堂峽最窄處從40米拓寬到90米,工程于2004年4月完工。
營造水體景觀。金堂人在治水的同時,對綠化城市也獨有情鐘。按照“高標準、高起點、高效能、高品位”的要求,充分運用“虛、實、收、放”等造園藝術手法,點綴建筑小品和景觀雕塑。整個縣城綠地達508.9公頃,綠化覆蓋率為39.12%,人均綠地7.8平方米。以毗河為紐帶,占地7500平方米的毗河橋南岸游園,總面積133400平方米的綠島公園以及毗河灣、沱江源頭四個景區已連成一片靚麗的景觀帶。
建設生態人居環境。從1994年開始,金堂縣加快舊城改造和新區建設,先后拆除36個片區19153萬平方米,修建各類住宅7500多套,改造舊街30余條,建成新街道21條,隨著金堂中心廣場、縣防汛指揮中心大樓、縣建設培訓中心大樓等一批標志性建筑的完工,形成了以金堂中心廣場周邊建筑為標志的現代化城市形象,一街一景、一樓一品、一處一貌。水城與園林相融特色。縣城配套建設同步進行,全面形成環形供水管網體系,供水規模為4萬噸/日,普級率達100%,水質綜合合格率98%;全城氣源,日輸氣能力達50萬立方米。城區主干道電信網采用全光纜形式,大容量、高密度覆蓋,做到了電話、電腦、電視信息傳輸“三網合一”。
搞好環保、環衛。經過不懈努力,縣城空氣質量達到了國家二級標準,有效控制城市廢水排放量,沱江流域金堂段水質按區域考核已達國家三類水域標準。一座日處理垃圾150噸的垃圾運轉站和一座日處理污水2萬噸的污水處理廠相繼于2004年6月和10月破土動工。城市的垃圾收集采用分類收集,糞便均采用厭氧沼氣技術進行處理。
人們常說:城市三分建設七分管理。要管好城鎮,不僅要善于“治標”,更要善于“治本”,提高廣大居民的文明素質。為此,近年來金堂縣在城市管理機制上做到了“三個到位”:一是領導到位。歷屆縣委、縣政府都將城鎮建設列入議事日程,年初定目標,年底檢查評估;二是制度到位。先后出臺了《城市管理實施細則》、《環境衛生管理條例》、《“門前五包”管理制度》等規范性文件;三是責任到位。充實城管隊伍,強化城市管理,努力為建設花園水城保駕護航。
最新報道
金堂水位緩慢上漲 洪水已漫過老縣城平安橋
據最新報道:金堂老縣城,風雨中的平安橋,洪水把整個橋面全部淹沒,只能依稀看到橋上欄桿很小的一部分……
16時30分,金堂縣城,小雨不歇,洪水水位仍在緩慢上漲。成都消防大批作戰力量分散在金堂各地開展救援。馬昆支隊長率隊在老城區平安橋周邊搜救被困群眾,楊華政委率80名官兵在公農橋右岸的生態水城進行搜救和警戒,黃光文副政委率領4個中隊的人員在公農橋左岸參與救援。
成都消防抗洪搶險最新消息:17:00,成都消防司令部副參謀長帶領包括“最美消防員”劉亞光在內的21名成都消防蛙人和60名隊員到達金堂公農橋,準備投入救援任務!
金堂老縣城,風雨中的平安橋,洪水把整個橋面全部淹沒,只能依稀看到橋上欄桿很小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