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鱗云
現象解釋
透光高積云(Altocumulus translucidus),又叫“魚鱗云”,形似魚鱗的白云,一排排一列列,是強冷空氣到來時出現的一種云層天氣現象,預示著近期天氣狀況不穩定。透光高積云云塊較薄,呈白色,常成一個或兩個方向整齊地排列,云塊之間有明顯的縫隙,即使無縫隙云塊邊緣也較明亮。
現象簡介
透光高積云,拉丁文學名:(Altocumulus translucidus),英文解釋:(Ac tra),又稱魚鱗云,是要變天的一種前兆。一般而言,冷空氣來之前,云層逐漸加厚,并呈層分布,厚重的云層在相互“擠壓”下,就會呈現出像昨天這樣魚鱗形狀的云。氣象專家介紹,這種魚鱗云累積到一定程度就會變為降雨云團。氣象諺語形象地說:“魚鱗天,不雨也風顛”。
現象特點
透光高積云的特點是云層處于比較高的高空,云塊較薄,呈白色,常成一個或兩個方向整齊地排列,云塊之間有明顯的縫隙,即使無縫隙云塊邊緣也較明亮, 能辨別日、月位置。
為波狀云,云塊輪廓分明,常呈扁圓形、瓦塊狀、魚鱗片,或是水波狀的密集云條。成群、成行、成波狀排列。大多數云塊的視寬度角在1-5度。有時可出現在兩個或幾個高度上。薄的云塊成白色,厚的云塊呈暗灰色。在薄的高積云上,常有環繞日月的虹彩,或顏色為外紅內藍的華環。
形成原因
魚鱗云是怎么形成的?
魚鱗云是指云間有規則的、空隙大的大范圍云層。出現這種云層是
天氣將轉晴并且有兩三天萬里晴空的征兆。原因是高空冷空氣下沉沖破了連續的云層,從而形成了魚鱗云。冷空氣下沉到地面受熱,空氣中的水分蒸發,相對濕度降低,氣壓升高,云層也升高(關鍵詞:云層懸浮在等密度的流體中)從而出現連續晴天。這樣的云層一般出現在秋天。 也即將出現秋高氣爽的征兆。
漂浮在天空中的云彩是由許多細小的水滴或冰晶組成的,有的是由小水滴或小冰晶混合在一起組成的。有時也包含一些較大的雨滴及冰、雪粒,云的底部不接觸地面,并有一定厚度。
從地面向上十幾公里這層大氣中,越靠近地面,溫度越高,空氣也越稠密;越往高空,溫度越低,空氣也越稀薄。
另一方面,江河湖海的水面,以及土壤和動、植物的水分,隨時蒸發到空中變成水汽。水汽進入大氣后,成云致雨,或凝聚為霜露,然后又返回地面,滲入土壤或流入江河湖海。以后又再蒸發(升華),再凝結(凝華)下降。周而復始,循環不已。水汽從蒸發表面進入低層大氣后,這里的溫度高,所容納的水汽較多,如果這些濕熱的空氣被抬升,溫度就會逐漸降低,到了一定高度,空氣中的水汽就會達到飽和。如果空氣繼續被抬升,就會有多余的水汽析出。如果那里的溫度高于0°C,則多余的水汽就凝結成小水滴;如果溫度低于0°C,則多余的水汽就凝化為小冰晶。在這些小水滴和小冰晶逐漸增多并達到人眼能辨認的程度時,就是云了。
天氣變化
透光高積云如果變化不大,預示著晴天。如果高積云厚度繼續增厚,并逐漸融合成層,則顯示天氣將有變化,甚至會出現降水。
民間有“天現魚鱗云,不雨風也顛”的說法,出現這種云彩,是冷空氣到來前,云層逐漸壓低、加厚,由于高層氣流不穩定,形成“魚鱗云”,之后往往會下陣雨。
認識誤區
有人誤認為透光高積云是地震云,氣象學家表示氣象上根本沒有“地震云”的概念,透光高積云是高空槽在影響,一般冷空氣過境,碰上暖濕氣流就會下雨。如果有冷空氣但沒下雨,這說明空氣并不濕熱,在高空中保留著一定的濕度;如果高空也很干燥,就會是晴朗無云的天氣。
出現記錄
2010年7月2日,北京天氣晴朗,空中出現“魚鱗云”。
2011年7月4日,河北滄州出現“魚鱗云“,場面蔚為壯觀。
2011年12月25日,湖北武漢天氣出現層次清楚的“魚鱗云”。
2012年10月31日,廣州空中出現“魚鱗云”,后現“火燒云”,場面壯觀。
2013年5月4日,浙江杭州西湖斷橋上空出現了魚鱗云,吸引眾多市民和游客駐足觀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