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虎隊,正式名稱為美籍志愿大隊(英文:American Volunteer Group,簡稱AVG ),又稱美國志愿援華航空隊,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在中華民國成立,由美國飛行人員組成的空軍部隊,在中國、緬甸等地對抗日本。香港的飛虎隊在順歸后編入中共武警現。同時也是一部電影的名稱及一種游戲里的角色。1958年7月27日,美國著名志愿航空隊“飛虎隊”的總指揮陳納德將軍逝世。
飛虎隊
飛虎隊 - 創建
中國空軍美國志愿援華航空隊主要由美國退休飛行教官陳納德所創立。陳納德于1937年到中國,獲委任為顧問,協助發展中國空軍及訓練飛行員。1940年,蘇聯與日本關系出現緩和,原本在中國作戰的“蘇聯志愿航空隊”撤走。陳納德受蔣介石所托,成立以美國飛行員組成之美國志愿航空隊。陳納德到美國宣傳中國之抗戰,并且取得羅斯??偨y的支持。在1940年底至1941年透過租借法案為中國購入一百架Hawk-81A2(P-40戰斗機外銷型)戰斗機,又獲批準讓美國現役,退役及備役軍人到中國作戰。
陳納德在美國招募約一百名飛行員,當中40名來自陸軍航空隊、60名來自海軍及海軍陸戰隊,多數為后備役軍官;另外亦招募了約200名地勤人員。飛行員名義上為中國中央飛機制造廠雇員,飛行員月薪600美元,小隊長月薪650美元,中隊長月薪700美元。另外擊落每架日機有500美元獎金。原來計劃的志愿航空隊分三個大隊,包括兩個戰斗機大隊及一個轟炸機大隊;但至偷襲珍珠港時只成立了一個戰斗機大隊。
1941年秋夏之間,志愿航空隊的飛行員開始抵達緬甸編訓。陳納德被飛行員稱為老頭子(Old Man),飛行員則學習以柯蒂斯-萊特公司P- 40與日機作戰的技巧。包括以團隊作戰,高度優勢攻擊日機,并且避免日機進行水平面的回轉纏斗。志愿航空隊最多時只有約62架戰機及飛行員處于作戰狀態。在陳納德的指揮下,將能力較低或者是拒絕執行戰斗任務的飛行員轉至文職,并使其中一至兩個中隊在備戰狀態。
飛虎隊 - 名稱來歷
最初,中國空軍美籍志愿大隊隊員中有人提出,在飛機頭部畫上鯊魚頭,用以嚇唬日本人。1941年12月,航空隊在昆明上空第一次作戰取得勝利。由于中國內地居民從未見過鯊魚,于是誤將這些飛機稱作“飛老虎”。第二天昆明出版的一家報紙上便使用“飛老虎”一詞來形容志愿隊的飛機。航空隊里的中國翻譯見到后,將其翻譯為“Flying Tiger”這個名字告訴給陳納德,隊員們也覺得很好,于是將航空隊命名為“飛虎隊”。
后來,中國代表團向好萊塢著名的迪士尼公司的藝術家們請求設計一個隊標,華特·迪士尼親自動手,根據“Flying Tigers”一名設計出“一只張著翅膀的老虎躍起撲向目標,老虎的尾巴高高豎起,與身體共同構成了象征勝利的V形”的圖案。不過到后來,上面就漸漸不畫鯊魚頭了。部份的戰機更有飛虎標志的涂裝。
所謂的飛虎隊一般而言所指的就是美籍志愿大隊,這個名稱狹義上并不包含之前的第14國際志愿大隊以及之后的駐華空軍特遣隊或14航空隊,與后來同樣獲得飛虎隊徽稱呼的空軍第5大隊也沒有直接的關聯,然而如今許多兩岸的新聞媒體乃至大部分的民眾依然一律以“飛虎隊”稱呼所有抗戰期間駐華的美軍作戰單位,甚至連非陳納德所指揮,空襲東京后降落于中國浙江的杜立德機組人員以及裝備B-29超級空中堡壘駐防于成都的第20轟炸機指揮部都以“飛虎隊”稱呼,形成一些誤解。
在美國參戰后,陳納德獲恢復美國陸軍現役上校,之后升為準將及中將,指揮第十四航空軍。1942年7月14日,志愿援華航空隊由美國第十航空隊之下的第二十三戰斗機大隊取代。但原來的志愿空軍中只有五名飛行員接受任命轉往新的單位,多數人轉為擔任運輸機師,或加入軍隊到其他地方作戰。原來的志愿空軍解散后,第二十三戰斗機大隊沿用「飛虎隊」的名稱。
飛虎隊 - 作戰
飛虎隊首次作戰是在1941年12月20日。日本的10架轟炸機由越南起飛進襲昆明,被飛虎隊擊落9架。第三中隊則在日本對英美宣戰后,保衛緬甸仰光,在12月23日至25日的日本轟炸中,聲稱擊落約九十架轟炸機。之后至1942年3月,各中隊輪流駐守仰光,直至仰光陷落后撤回中國。志愿航空隊在改編前的官方戰積為擊毀敵機297架。但據戰后的數據,真實數字可能約為115架左右,當中包括在地面擊毀的敵機。飛虎隊的損失為21名飛行員戰死、被俘及失蹤,另有3名于訓練過程中陣亡。
由于飛虎隊于1941年12月20日的空戰中創下了自從零式戰斗機進入中國戰場以來的首次空戰勝利,隨后在緬甸戰場上盟軍失利時又算是一支創下較多擊落日機戰果并且體面撤出緬甸的盟國空軍單位,因而在太平洋戰爭初期受到美國與中國的大力宣傳,表示一共有299架至1000多架數量不等的日本飛機在與AVG交手時遭到擊落或在地面上被擊毀,由于日本方面許多資料再戰爭結束前隨部隊調動而佚失,或是在戰爭結束前遭到銷毀,必須依靠許多回憶錄或者是間接的資料。根據當時日本陸軍航空隊在緬甸戰場上的部署以及日方的戰損資料來觀察,飛虎隊所取得的戰果不會超過115架以及400多名日本陸航的空地勤人員。
許多人至今還是認為當年在中國與緬甸上空與志愿隊作戰的為海軍的三菱零式艦上戰斗機,不過事實上那大多是志愿隊飛行員將與零式戰機外型極為相似的陸軍中島一式戰斗機誤認為零式機的緣故,日本海軍航空隊于1941年8月到12月之間便開始陸續將零式戰機撤出亞洲大陸戰場以支援太平洋戰場,盡管日后零式戰機確實于1943年返回中國戰場,駐防于廣東,上海以及海南島等沿?;兀w虎隊早已在零式戰機回到中國之前面臨了解散的命運,于1942年7月4日正式解散,除少數飛行員繼續留在中國兩個星期,大部分的飛行員選擇回到美國。
飛虎隊 - 組成
飛虎隊分為三個中隊:第一中隊稱為「亞當與夏娃」(Adam & Eves);第二中隊稱為「熊貓」(Panda Bears);第三中隊稱為「地獄天使」(Hell's Angel)。1941年12月美國正式參戰時,飛虎隊有82名飛行員及79架飛機,但并非全部在作戰狀態。當中一、二兩個中隊駐扎在云南昆明,第三中隊在緬甸仰光附近,擔任保護直接通往中國的最后一個海運和公路運輸線的安全。
飛虎隊 - 后續
1992年,美國政府宣布承認于志愿航空隊服務等同于在美軍服役,飛虎隊的老兵亦可得到退役軍人待遇,并獲頒發獎章。根據當年部分美籍飛行員的著作所述,他們確系奉命退伍,以便以平民身份加入飛虎隊。
為了爭取飛虎隊的名稱,以志愿隊老兵組成的飛虎協會還有第14航空隊老兵組成的14航空隊協會甚至在法庭上有過爭辯,最后的結果是導致兩個協會從此各辦各的紀念年會(雖然部分先參與志愿隊,后參與14航空隊的飛虎協會老兵仍會參加14航空隊的紀念活動),形同分裂;此外,臺灣方面的空軍人士也經常將401聯隊的前身5大隊視為飛虎隊,盡管第5大隊曾經被編入中美空軍混合團由陳納德指揮參與對日作戰,然而事實上5大隊是于1943 年編入中美空軍混合團的,當時志愿隊早已解散兩年,因而與飛虎隊并沒有直接關系,但是由于中國人習慣將所有美軍駐華單位稱為飛虎隊,而5大隊的美籍老兵對此也并不采取直接否定的態度,因而每當臺灣方面派人參加5大隊年會時,就習慣將5大隊稱為飛虎隊了。
飛虎隊 - 軼事
陳納德當年還帶來數百只信鴿協助作戰。今天,這些信鴿的后代仍在中國成都軍區的一支部隊服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