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網上流傳的三山五岳、蘇杭、四川、云南等旅游大省的各種景區的詳細逃票路線、方法。這種“逃票攻略”引起了泰山管理部門的關注。該攻略共記載了六條逃票路線,泰山管理人員指出,這幾條路線危險性較高,山路難走,部分地區通訊信號較差,易發生意外事故。記者調查發現,不少網民都表示關注并嘗試過此類“逃票攻略”。
逃票攻略
近期新一輪漲價潮再次顯現國內部分旅游景區對“門票經濟”過分依賴。不過,少數景區正試行“零門票”,游客人數和旅游綜合收入明顯增長,不僅彌補門收入缺口,還獲得社會良好評價。
中國旅游研究院與攜程旅行網日前發布的一份最新報告也顯示,從國內游客看,景點門票、交通花費最多的游客所占比例較大,分別占21.92%、20.92%,其次才是購物、餐飲、住宿和文化娛樂。國內景區門票花費已經成為游客出門旅游的一大開支。
業內人士指出,2007年,國家發改委曾下發通知,規定旅游景區門票價格調整頻次不得低于3年,因而不少國內景區“聞風先動”,上一次門票調整時間搶在了2006年。時逢第二個“3年解禁”,各地景區開始了新的一輪價格調整浪潮。
專家認為,除了景區運營維護成本等現實的考量,一路攀升的門票背后是旅游產品結構的不合理、景區的攀比心理和地方財政對門票收入的依賴這“三大推手”。
華東師范大學旅游系主任樓嘉軍認為,目前旅游產品結構不合理,旅游景區發展產業比較單一,相應的旅游產業鏈還未完全形成也是景區產生“門票依賴”的重要原因。“游客在景區除了買門票外,第二、第三消費還比較低。沒有在餐飲、旅游紀念品方面的消費增加,門票收入占游客在景區的消費達到80%-90%,多數景區事實上還停留在"門票經濟階段’。”
“"你漲我也漲’的攀比心理和地方財政對旅游門票收入的依賴也是景區頻頻漲價的重要原因。”樓嘉軍認為,部分知名景區對旅游資源具有“獨此一家”的壟斷性,漲價底氣十足,加上部分“以旅游立市”的地方政府,存在“外地人的錢不賺白不賺”的短視心理,財政長期依賴門票收入,為景區提價大開“方便之門”。
景區“逃票攻略”網上泛濫 網友:玩不起
五一小長假期間,不少網民在網上發帖驚呼“門票又漲了”“玩不起了”!
北京網友“劉悅”說,自己臨時起意想去天壇公園遛個彎兒,一看門票要35元,無法接受小時候只要5毛、1塊的地兒現在這么貴,只得放棄。
網友“壹壹零”說,很多景區存在攀比心理,跟風漲價,現在不少名山大川門票動輒數百元,超過了很多民眾的承受能力。
近日,網上流傳的泰山“逃票攻略”引起了泰山管理部門的關注。該攻略共記載了六條逃票路線,泰山管理人員指出,這幾條路線危險性較高,山路難走,部分地區通訊信號較差,較容易發生意外事故。
而這并非單一現象。通過百度搜索“逃票攻略”,近一周的相關條目超過1萬條。海量信息中,從三山五岳這些大好河山,到蘇杭這些“人間天堂”,再到四川、云南這些旅游大省,各種景區的詳細逃票路線、方法,在網上都能找到,而且許多線路都有危險,有的明確要求逃票者“翻過去”“蹭過去”,可謂驚心動魄。
隨著我國旅游景區的門票步入“百元時代”,讓不少普通群眾對部分景區望而卻步,“逃票攻略”由此應運而生。一名大學生網民表示,逃票當然不對,而且涉險更沒必要,“但門票太貴也是事實,比如我們大學生想看看祖國大好河山,卻怎么承擔得了動輒百元的門票?”
“零門票”:淡季不淡
近年來,國內一些景區長期或短時實施免門票,格外引人注目。
一類是為推進區域旅游經濟轉型,實施長期“零門票”,如杭州西湖、濟南大明湖新區、南京中山陵陵寢區等景區。其中,杭州市為推進由旅游城市轉變為休閑城市,2003年開始實行西湖旅游景區免費。去年3月,山東淄博周村古商城在全省4A級以上景區中率先免除大門票。一年多來,門票收入銳減,但整個周村區的旅游綜合收入提升明顯。
山東淄博周村區旅游局局長尚志勝介紹,古商城2011年接待游客170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3.9億元,同期分別增長40%和39%。
另一類是在旅游淡季實施短時大范圍景區“零門票”,免票范圍由一個景區擴展到所有重點景區。去年12月底至今年1月底,江西71個重點景區聯合開展免票活動月,以“集體免票”方式刺激淡季市場。
歲末年初原本是江西多數景區的淡季。免票后,江西各地景區“淡季不淡”。江西省旅游局統計,免票活動月期間,江西各景區免票接待國內外游客1261萬人次,同比增長82.06%。其中,廬山接待游客14.8萬人次,同比增長近400%;龍虎山景區配合免票月開展以龍文化為主題的系列活動,接待游客7.2萬人次,增長236%;三清山接待游客9.6萬人次,增長148.1%。
游客量大幅增長,江西各大旅行社和許多冬季原本歇業的酒店生意火爆,帶動交通運輸、餐飲娛樂等旅游服務綜合收入近60億元,大部分旅行社在免票月中實現接待量同比翻番。
“零門票”的綜合效應
記者發現,一些旅游景區“零門票”,不僅為景區贏得更好口碑,也吸引更多游客慕名前往,帶動周邊經濟發展。
首先,景區綜合經濟收益顯著提高,部分景區收益可以抵消免票造成的收益缺口。自2003年免費開放以來,杭州西湖景區每年減少門票收入2530萬元,而景區商業網點經營價值提升,不僅抵補門票收入損失,而且景區管理部門增收逾億元,帶動杭州旅游產業新增經濟效益上百億元。
其次,“零門票”產生強勢宣傳效應,社會效益得以有效體現。江西省旅游規劃研究院院長宿小娟認為,“免票月”給全省旅游帶來的收益不只是60億元,而且讓江西旅游品牌得到更廣泛傳播,效果超過往常投入幾百萬、上千萬元的旅游宣傳項目。同時,它是對大眾的一種旅游利益回饋,得到社會積極評價。
第三,“零門票”給旅游行業帶來理念沖擊效應,部分景區管理部門的經營思路開始淡化“門票經濟”色彩。
素有“中國最美鄉村”之稱的江西省婺源縣2007年整合旅游資源制定180元通票價格,歷經2009年一輪漲價潮,沒有跟風上調門票價格。經歷“零門票”月淡季不淡后,江西婺源旅游(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總裁助理王暉說,今后3年內婺源不會上調門票價格,不希望把門票視為利益增長點。
王暉說,景區在漲價潮中逆勢不漲是一種競爭力。游客數量增加,相當于門票價格有所提升。他認為,景區經營成本可以改善管理方式開源節流。另外,拓展非門票優勢,旅游公司可通過酒店經營、漂流項目、特色農產品加工等輔助性經營項目尋找新的增長點。
高價門票能走多遠?
安徽大學旅游系教授章尚正認為,改變景區“漲門票價格怪圈”的關鍵在于轉變地方部門發展旅游經濟的思路,因為門票收入其實只是旅游收入非常小的一部分,旅游所帶動的各種消費增長,才是發展旅游經濟的關鍵。只是,一些地方在發展旅游時患上了“近視眼”,一味盯著門票漲價“賺快錢”。
楊勇介紹說,目前景區發展模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國家直接經營,如杭州西湖景區逐年走向免費開放的“西湖模式”,這種模式目前還鮮有效仿者;第二種是市場化經營模式,這是大部分景區所采用的模式,景區的經營權交給企業,不少景區的管理企業則已先后上市。他認為,企業化的運作逐利動機強,漲價可以直接收益,而降低門票價格雖然可以帶動周邊的旅游收益,但景區經營企業得益少,因而缺乏動力。如何通過調節利益分配來轉變思路,值得探討。
專家指出,更多凸顯景區的公共資源屬性,是化解逃票“貓鼠游戲”尷尬的必然途徑。安徽省旅游學會的李東和教授認為,自然景區、文化景區本質上都是公共資源,規劃管理部門應對景區進行分類,以風景名勝、森林公園、自然景觀為代表的景區應當作為公益性景區發展,政府適當介入,門票價格不宜過高;以主題公園為代表的商業景區價格則可以由市場來調節。
章尚正認為,景區作為公共產品,政府理應對其價格有所控制。對于地方政府而言,旅游收入屬于地稅,也屬于地方政府收入范疇,除了門票收入,住宿、消費、交通等都應納入旅游收入的考慮范圍,應看清楚長遠,算清經濟賬。
零門票的啟示
中國旅游協會旅游教育分會副秘書長厲新建坦言:“即使是發達國家的旅游景區也不能做到全部免除門票。”
厲新建認為,西湖免票模式現階段難以在大部分地區復制推廣。國內東、中、西部的旅游發展階段各不相同,其他景區如果不具備完善的旅游產業鏈和基礎配套設施,就無法從其他方面找到利益增長點,免門票對景區開發有害無益。所以,短期內景區門票難以大范圍免除。
長期看,景區門票價格上漲或許可以遏制。顯然,漲價不利于旅游產業長遠可持續發展,易形成“門票依賴癥”。
宿小娟和厲新建等專家認為,隨著國家宏觀調控力度加強,景區經營管理者改變思路,門票收入所占景區綜合旅游收入比例會逐漸降低。
專家分析,部分景區“零門票”有啟示和借鑒意義:
啟示一,“以點帶面”實行景區免票,可逐步推動旅游景區發展轉型。一些成熟旅游景區具備雄厚的綜合收益基礎,住宿、餐飲等關聯產業多且聯系緊密,國家可支持和鼓勵這些景區試行長久或短時免門票,引領整個行業發展轉型,逐步實現免景區門票政策或下調門票價格,以促進國家旅游景區由經濟效應向社會效應回歸。
啟示二,旅游改革的重點要放在旅游經營資源開發上。宿小娟認為,旅游產業應從“門票經濟”轉為“產業經濟”。緊盯著門票,不注重尋找新的替代性收入增長點,一味以提高門票價格方式搞景點開發,旅游產業會走進“死胡同”。
啟示三,一些經濟落后地區的旅游景區可以借鑒江西“免票月”等短時“零門票”方式,使旅游淡季不淡,帶動旅游綜合經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