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改革
廣東教育改革:
2010年3月28日是《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第二輪征求意見階段的最后一天。當日,廣東省教育學會教育現代化專業委員會在中山大學舉行2010年學術年會,與會教育專家熱議《綱要》,提出高等教育應有淘汰率、國家要注重精英教育等建議。
會上,全國教育科學規劃辦常務副主任、國家中長期教育規劃重要主持人、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研究員曾天山率先發言,重點闡述了《綱要》對義務教育和高等教育規劃的規定和意義,提出義務教育重在因材施教,而高等教育則應該有淘汰率。
曾天山表示,“教育應該要把人當主體,把人當目的”。學校是因學生而生的,而不應該因教師而生,教育要強調“言傳身教”,能力為重,全面發展。
“現在讀大學的有幾個最后不能畢業?高等教育應該有淘汰率!沒有淘汰率就沒有質量!為什么學生要出國留學?就是因為對國內教育質量不信任。”他結合自己帶學生的經歷,認為學校應該要以學科能力教育為重,而不僅僅是學習成績。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部分內容:
教育是民族振興、社會進步的基石,是提高國民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根本途徑。強國必先強教。優先發展教育、提高教育現代化水平,對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目標、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具有決定性意義。
黨和國家歷來高度重視教育。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在以毛澤東同志、鄧小平同志、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的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和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領導下,全黨全社會同心同德,艱苦奮斗,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建成了世界最大規模的教育體系,保障了億萬人民群眾受教育的權利。教育投入大幅增長,辦學條件顯著改善,教育改革逐步深化,辦學水平不斷提高。進入本世紀,城鄉免費義務教育全面實現,職業教育快速發展,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階段,農村教育得到加強,教育公平邁出重大步伐。教育的發展極大地提高了全民族的素質,推進了科技創新、文化繁榮,為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民生改善作出了不可替代的重大貢獻。我國實現了從人口大國向人力資源大國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