閃電族又稱快閃族,是一群互不相識的人,透過因特網(wǎng)相約在指定時間和地點集合,然后一起做出一些無意義的動作,例如拍手掌、叫口號等。閃電族是于2003年最先在紐約出現(xiàn),后來擴展至歐洲、亞洲等。
閃電族
簡介
閃電族是于2003年最先在紐約出現(xiàn),后來擴展至歐洲、亞洲等。
閃電族最早起源于2003年5月美國紐約的曼哈頓。當時一個名叫比爾的組織者召集了500余人,在紐約時代廣場的玩具反斗城中,朝拜一條機械恐龍,5分鐘后眾人突然迅速離去,閃電族因此而聞名。
閃電族是都市時尚文化中的一種,是現(xiàn)代人在忙碌之余和世界開的一個善意的玩笑。他們當中的多數(shù)人表示,如果活動設計合理,自己將會主動參加。當然,也有些人因為擔心造成誤會,而采取保守的態(tài)度。
如今,閃電活動已風靡全球,羅馬、東京、香港、臺灣等地,都可以見到閃電族的身影,以及他們類似于行為藝術的表演或娛樂。而成都、杭州等地都有人玩過。
閃電族閃電律例
1.所有閃電言行,必須遵守當?shù)胤ㄒ?guī)和注意安全;
2.閃電指令,必須“時間、地點、言行”三明確;
3.閃電內(nèi)容,要簡單易記、任何人士均可實施;
4.閃電的標準時間,要約定先進入某一網(wǎng)站或打電話到“117”報時臺核準時間,做到分秒不差。
“FlashMob閃電族”,他們一般擁有高學歷和有固定職業(yè),只是平常接觸電腦的機會多,并愿意去嘗試一些新的行為,當然前提是不準損害社會和危及安全的言行。
閃電,F(xiàn)lash,做完了即閃,從網(wǎng)絡的虛擬世界走入了現(xiàn)實社會后,就要快些閃回到虛擬世界去,絕不相認。如果你問其他閃電友:“我們一起去泡吧……好嗎?”那可是違反了閃電族的“天條”了。
閃電族典型事例
2003年8月,有人發(fā)起全港首個閃電行動,在指定日期時間到旺角一間電氣店問店員有沒有游戲機售賣(該店不賣游戲機),然后集體拍手叫好后各自離開。但到了行動當天,玩閃電的人只有發(fā)起者,一名十來歲的小孩而已。
2003年8月22日,一群外籍人士突然在銅鑼灣時代廣場的麥當勞,集體舉起紙巾并跳芭蕾舞,行動持續(xù)了一分鐘,之后四散離開。該行動被稱為全港首個成功的閃電行動。
其他曾被提出的行動有,在尖沙咀鐘樓外喊“我愛香港”、在某超級市場集體拍西瓜等。
意大利:假裝買書:羅馬是歐洲首個出現(xiàn)閃電族的地方。今年7月24日,300人在10分鐘內(nèi)蜂擁至一家圖書館,向館員查詢一些根本不存在的書,時間一到,他們一同拍手15秒后迅速散去。
加拿大:扮青蛙跳:8月初多倫多首度出現(xiàn)“閃電族”活動。當晚6時半,數(shù)十名本地閃電族在央街與艾靈頓道交界處一商場外聚集,聽取道首領現(xiàn)場指示后,數(shù)十人便一起步入商場內(nèi)的TOYSRUS玩具店,扮青蛙在店內(nèi)跳來跳去。
德國:張傘跳高:柏林的閃電族則于今年7月30日首現(xiàn),策劃的男子在街頭拿彩色雨傘,號令在場75人隨意跳高、鼓掌或伸展雙臂、轉(zhuǎn)圈。8月1日傍晚6時過1分,德國柏林鬧市區(qū)街頭突然有40多個人一起使出手機,大喊“是啊是啊”,然后開始鼓掌。
英國:家具店聚會:8月7日晚,由一名40歲的倫敦人號召的英國“閃電族”在倫敦購物區(qū)出現(xiàn),約200人首先按所屬星座分類,到不同酒吧聚集,細閱叮囑他們“別讓旁人看到”的指示:“你要在18:30到達”13分鐘后,閃電族到一間家具店,依批示用手機致電朋友和稱贊店內(nèi)家具。正當該店經(jīng)理心頭大喜時,群眾迅速在他面前散去。
在日本曾有閃客約定穿上黑色西裝或套裝,白襯衣,打黑色領帶,戴黑色墨鏡,在同一時刻出現(xiàn)在某廣場上,然后一起拿起手機邊走動邊做打電話狀。當上百號人按約定出現(xiàn)時,周圍的人們都驚呆了:仿佛突然進入了“黑客帝國”一樣。正當人們還在愕然時,突然哨子一響,“黑客”們迅速從四面八方撤離現(xiàn)場,10來秒鐘的工夫就無影無蹤了。
某天觀前街玄妙觀廣場上突然聚集了百余名身穿橙色上衣,頭戴火焰型面具的年輕人,他們在廣場上逗留了一會后相互擊掌,然后迅速向四面散開,整個過程不超過10分鐘。這是首次出現(xiàn)在蘇州街頭的“閃電行動”。
在觀前街出現(xiàn)的“閃客”,主要為追逐時尚、尋求新奇的年輕人,他們通過短信聯(lián)系,在蘇州移動的支持下進行了此次“閃電”活動。他們將自己分為文化、體育、游戲、影音、創(chuàng)業(yè)、旅游6個“部落”,在各自“部落首領”的帶領下列隊、擊掌、散開。教育學院的一年級女生辰辰是其中一員,她說,“這是表達青春激情的一種方式,很好玩”。但是更多的旁觀者對此卻有些莫名所以,不知道他們在干什么。
在北京西單中友百貨門前,12名自稱“閃電族”青年男女突然手持玫瑰單腿跪地向一名女孩求婚,路人紛紛側(cè)目。
“你愿意嫁給我嗎?”一個青年男子手持玫瑰突然從路人中擠出單膝跪地向一名年輕女孩大聲求婚。隨后,人群中又閃出數(shù)個年輕人手持玫瑰向該女孩求婚。
不到一分鐘,跪在女孩面前求婚的年輕人已經(jīng)達到12人,其中竟然有3名女子。“你是用XX聊天軟件的人嗎,我只愿意嫁給這樣的人。”女孩大聲問道。半跪在地上的男女們競相聲稱自己是,并和女孩一起大喊該軟件名字。隨后,這些年輕人迅速消失在驚訝的圍觀人群中。
據(jù)了解,此前,這些青年男女曾經(jīng)演練過一次,有4名男參與者見人多沒敢上前。“求婚”只能重新進行。
“都是通過手機召集。”組織者之一閆先生稱已為這次“求婚”準備了至少一周時間。閆先生稱他經(jīng)常使用手機軟件與同是25歲上下陌生年輕人聊天,在手機上有近300個聯(lián)系人。一個多月后,有人問其能否像國外一樣組織一次“閃電”活動。“約地點和行動方案,做完就散伙。”“閃電”信息發(fā)布后立刻有50多個年輕人響應。隨著時間臨近,閆先生發(fā)現(xiàn)有不少人開始動搖,其中女性只肯做旁觀者。“人多唱歌,人少就求婚。”組織者準備了兩套方案,一種是大家突然出現(xiàn)后合唱一首歌曲迅速散去,另一種就是被實施的“求婚”方案。
閆先生表示“閃電”只是年輕人調(diào)劑心情方式,不影響他人生活。他說國外能聚齊100人就是大活動,中國也應有“閃電族”。
“挺有意思的。”路過的王小姐雖然沒看懂眼前發(fā)生的一切,還是很喜歡這種方式,她說都市里年輕人活得很累,需要有釋放的機會。但更多的旁觀者卻莫名其妙,不知道他們在干什么。年紀較大的受訪者則表示對“閃電族”無法理解。一名婦女在突然出現(xiàn)的“求婚劇”面前摟緊了自己的孩子。她稱很難猜透現(xiàn)在年輕人心里都想些什么,這樣的行動沒有任何意義。
2007年11月11日,50名網(wǎng)友聚集在武昌新世界大門口,突然一聲號令,大家集中起來大喊“閃電”,隨后各自從不同的方向離開。短短幾秒鐘,原來嘈雜的大門口頓時安靜下來,當路人回頭看向他們的方向時,一群人卻瞬間散開。這就是江城閃電族的第一次活動,效果很轟動。
“閃電行動”是新近在國際流行開的一種嬉皮行為。許多利用網(wǎng)絡聯(lián)系的人,約定一個指定的地點和時間同時做一個指定的不犯法卻很引人注意的動作,然后趕快走人。又譯“聰明暴民(SmartMobs)”、“暴民(Mobs)”、“閃電暴走族(flashmobs)”等。開“閃電”先河的是美國一名文化工作者,他認為自己是純?yōu)楦阈Γ稳輩⒓诱叨际?ldquo;莫名其妙的一伙”。
12月初,30名“閃電族”聚集在一家肯德基店。大家選派出兩名代表,走上前大聲問服務員:“請問有盒飯嗎?”服務員當時一愣,回答“沒有!”兩人朝外面的人群眨了個眼睛,外面的人開始大喊:“哦,那我們就去麥當勞了!”說完,30人一起閃了,留下顧客和工作人員目瞪口呆。
閃電族中,年齡層次也同樣集中在十幾到二十幾歲之間。中南一家醫(yī)院的護士李小姐也是江城閃電族成員之一,她告訴記者,自己的工作感覺很平淡,總是不自覺在內(nèi)心呼喚一種激情和被人注視,所以加入了這種外人眼里很荒唐的團體。“不過感覺很刺激很好玩,下次有活動還要參加。”
目前,江城的“閃電族”也發(fā)展到了100多人,大家會不定期舉辦各類搞怪活動。
閃電族現(xiàn)象剖析
對于“閃電”活動,有專家認為,采用這樣激烈的形式的人可能具有比較強烈的“冒險心理”,敢于嘗試,想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都是希望被別人注意的。現(xiàn)代社會雖然通訊發(fā)達,但人們之間的內(nèi)心關注卻在減少,“閃電族”的出現(xiàn),從表面上看,是通過一種有時甚至是“無厘頭”的游戲在公眾面前表現(xiàn)自我,跟社會開一個玩笑,實際上是為了尋找歸屬感,在一個群體中宣泄青春的各種情緒,滿足一種心理需要。但這種行為應該遵守相關法律法規(guī),不損及他人,同時要注意安全。
在現(xiàn)代社會人們內(nèi)心的交流減少背景下,“閃電族”的出現(xiàn),可以從三個角度看待。首先,從表面看是通過“無厘頭”的游戲在公眾面前表現(xiàn)自我;第二,就是尋求一種刺激;第三,現(xiàn)代社會年輕人會常感覺到“無價值感,無意義感”,在日本被稱作“無氣力”,即沒有生機地活著。年輕人精力充沛,但很多時候無處消耗,閃電運動提供了平臺,宣泄青春情緒,于是風行起來。人生下來就有展現(xiàn)自我的意識,嬰兒的大哭也是一種需要引起周圍人的注意,需要得到周圍人的“回應”。閃電族強烈地希望通過刺激,最終的目的是希望進而“影響周圍人”,吸引他們的注意。如果他們能“回歸”社會,做一些既是個人興趣愛好又對社會公益事業(yè)有好處的事情,比如涂鴉、街舞等和街頭表演結(jié)合,也就更能被年輕人和大眾接受了。
閃電族其性質(zhì)是:突破渴望,超越自己,閃電式聚會。對此,有專家認為,現(xiàn)代社會雖然通訊發(fā)達,但人們之間的內(nèi)心關注卻在減少,“閃電族”的出現(xiàn),從表面上看,是通過一種有時甚至是“無厘頭”的游戲在公眾面前表現(xiàn)自我、張揚自我,跟社會開一個玩笑,實際上是為了尋找歸屬感,在一個群體中宣泄青春的各種情緒,滿足一種心理需要。但這種行為應該遵守相關法律法規(guī),不損及他人,同時要注意安全。
年輕人“力比多”充沛,但很多時候無處消耗,閃電運動提供了平臺,宣泄青春情緒,于是風行起來。
閃電族所做的大喊大叫等被視作莫名其妙的動作或者沒有實際意義的活動就是為了吸引眼球,引起周圍人的注意。人生下來就有展現(xiàn)自我的意識,嬰兒的大哭也是一種需要引起周圍人的注意,需要得到周圍人的“回應”。閃電族強烈地希望通過刺激,張揚自我,最終的目的是希望進而“影響周圍人”,吸引他們的注意。
采用這樣激烈的形式的人可能具有比較強烈的“冒險心理”,敢于嘗試,想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攻擊他人的閃電族是因為安全感不足。同時,閃電族心理也是一種逃避現(xiàn)實壓力的選擇,他們在尋找刺激的過程中,從破壞性的行為中尋求滿足自己本能上的快感。起初可能是從無意識的傷害到別人,如果當事人做出受到性侵害類似的尖叫、害怕、手足無措等反應,則會使實施者得到鼓勵,進而使其有意識地傷害他人以獲得快感。
通過一次"閃電"行動,他們的因?qū)で笠饬x,即自我而產(chǎn)生和郁積的焦慮得到了暫時的釋放,在強大的現(xiàn)實和社會面前的軟弱和無力的感覺得到了暫時的紓解,可當通過"閃電"建立起來的"虛幻自我"頭上的光環(huán)黯談下來時,他們隱隱感覺到了這個"自我"背后的虛無正張著那可怕的大嘴虎視眈眈地盯著自己--因為"閃電"的背后一無所有,它并不指向任何意義,于是,或許這正是另一次"閃電"行動或者與此相類似的行動開始的時候了罷。
閃電族現(xiàn)象隱憂
美國有一個名為“閃電族”的神秘組織,他們曾聚集近500名人,到紐約市時代廣場的玩具反斗城去朝拜一條機械恐龍,但5分鐘后眾人以極速離去,全過程不到10分鐘!世界各地如日本、巴西、德國、新加坡等地紛紛出現(xiàn)各式各樣的離奇活動,比如500人齊聚超級市場拍打西瓜、300人一齊脫掉鞋子丟掉……難道是新一輪“恐怖襲擊”?
近年來零星出現(xiàn)關于“快閃一族”的報道。人們對所謂快閃(flashmob)這個新名詞的解釋是:一群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或手機聯(lián)系、但現(xiàn)實生活中互不相識的人,在特定地點、特定時間聚集,一同做出令人意想不到的“無聊”動作,然后迅速分散的舉動。
正被都市青年所津津樂道的“快閃”活動(flashmob),其歷史其實很短,它起源于2005年5月美國紐約曼哈頓,然后迅速地席卷了全球,歐洲、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亞等地,其中最著名的個例有:6月,紐約一家玩具連鎖店突然涌進三四百人,團團圍住一只機械恐龍,大聲呼喊膜拜;7月24日,200多人聚集在紐約公園內(nèi)學鳥叫;8月8日,荷蘭阿姆斯特丹,400人模仿“狗仔隊”沖著離開超市的顧客瘋狂拍照;8月13日,600人在英國曼切斯特某購票中心拿起扇子大力舞動;8月中旬,300人涌進羅馬圖書館,向管理員詢問些根本不存在的書名,然后大聲鼓掌歡呼……以上“快閃行動”持續(xù)時間多半在5分鐘左右,在圍觀群眾瞠目結(jié)舌、警察未能有所反應之前,“閃電族”一哄而散。快閃行動頻頻發(fā)生,因此被媒體戲稱為“新一輪都市‘恐怖’襲擊”。
這股風潮很快影響到港臺地區(qū)。8月22日晚上9時許,數(shù)十名外籍人士突然涌入香港銅鑼灣一家快餐店,一同高舉衛(wèi)生紙大跳芭蕾舞,并發(fā)出輕快的呼叫聲,約一分鐘后即停止行動并火速四散,令在場的職員及顧客均措愕不已,并驚動警方到場了解情況,但無人被捕。
8月27日下午,閃電族首度在臺灣現(xiàn)身,快閃成員下午2時許在臺中廣三百貨前,集體面向廣三廣場,大喊三聲“火星來了”!然后迅速解散。這次活動據(jù)說是“臺灣快閃暴走族”網(wǎng)站所發(fā)起。臺灣目前在網(wǎng)絡上大約有5個“閃電族”相關網(wǎng)站,其中以成立于82005年8月17日的“臺灣快閃暴走族”最大,成員有396人,參加成員有學生、社會人士,據(jù)稱大家一致的目標是要“將快閃的理念推廣全臺”。
在臺灣,閃電族活動頻繁。9月7日下午3時58分,是快閃族集合時間,這次他們行動,是進入便利商店將科學面泡來吃,唱完一首歌曲之后隨即閃人。不過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卻不見任何快閃一族,倒是臺灣南部的警方相當緊張,在店外來回巡邏,引起路人議論紛紛。由于媒體的強烈關注,快閃族們的行動屢屢以失敗告終,但這并不妨礙阻止一輪輪的快閃行動火爆起來。
詹森《現(xiàn)代科學故事》一書稱,閃客的聚集,類似螞蟻帝國的形成。蟻群中沒有任何領袖設置動作行為,它們被群邏輯所控制,依靠嗅覺尋求食物補給的最短途徑。在不少快閃論壇上,閃客們作出了這樣的聲明:“我們不接受違法建議,我們不妨礙社會和他人,我們只想跟不認識的人一起做做無聊而且愚蠢的事!”在閃客眼里,和陌生人共同分享某件事務,集體宣泄某種情緒,這就是快閃最大的魅力所在。
那么,在公共場合進行快閃行動是否合乎中國法律允許呢?根據(jù)中國《游行示威法》第二十八條規(guī)定:“舉行集會、游行、示威,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公安機關可以對其負責人和直接責任人員處以警告或者十五日以下拘留:(一)未依照本法規(guī)定申請或者申請未獲許可的;(二)未按照主管機關許可的目的、方式、標語、口號、起止時間、地點、路線進行,不聽制止的”,以及《刑法》第一百五十九條規(guī)定:“聚眾擾亂車站、碼頭、民用航空站、商場、公園、影劇院、展覽會、運動場或者其他公共場所秩序,聚眾堵塞交通或者破壞交通秩序,抗拒、阻礙國家治安管理工作人員依法執(zhí)行職務,情節(jié)嚴重的,對首要分子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由此可見,盡管閃客們的速度足夠快,但如果因閃的內(nèi)容“不好玩”而被捕,很有可能給自己惹來不必要的麻煩。
快閃好玩,但也未必人人喜歡,據(jù)報道,曾被無端卷入“奇襲哈佛大學書店快閃運動”的Kent,提起快閃活動,無法掩飾自己的憎惡:“那也許是我所見過最怪異的事件,”他說,“要是我再碰到那幫壞小子,我非踢他們屁股不可!”在快閃老巢紐約,一部分和Kent一樣厭惡快閃的人,也開始團結(jié)起來,致力于反快閃行動。他們通過各種通信工具散布大量快閃活動的假消息,試圖用“烽火戲諸侯”的老把戲沖淡閃客們的游戲激情。在全世界范圍內(nèi),一個由閃客組成的螞蟻帝國好戲正在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