牦牛
拉丁語:bos grunniens英語:yak牦牛-高原之舟,是西藏高山草原特有的牛種,主要分布在喜馬拉雅山脈和青藏高原。牦牛全身一般呈黑褐色,身體兩側和胸、腹、尾毛長而密,四肢短而粗健。牦牛生長在海拔3000米一5000米的高寒地區,能耐零下30℃一40℃的嚴寒
拉丁語:bos grunniens
英語:yak
牦牛-高原之舟,是西藏高山草原特有的牛種,主要分布在喜馬拉雅山脈和青藏高原。牦牛全身一般呈黑褐色,身體兩側和胸、腹、尾毛長而密,四肢短而粗健。牦牛生長在海拔3000米一5000米的高寒地區,能耐零下30℃一40℃的嚴寒,而爬上6400米處的冰川則是牦牛爬高的極限。牦牛是世界上生活在海拔最高處的哺乳動物。
牦牛全身都是寶。藏族人民衣食住行燒耕都離不開它。人們喝牦牛奶,吃牦牛肉,燒牦牛糞。它的毛可做衣服或帳篷,皮是制革的好材料。牦牛素有“高原之舟”之稱。它既可用于農耕,又可在高原作運輸工具。牦牛還有識途的本領,善走險路和沼澤地,并能避開陷阱擇路而行,可作旅游者的前導。
野牦牛一年四季生活的地方不一樣,冬季聚集到湖濱平原,夏秋到高原的雪線附近交配繁殖。野牦牛性情兇猛,人們一般不敢輕易觸動它,觸怒了它會以10倍的牛勁瘋狂沖上來,有時還會把汽車撞翻。中國牦牛占世界總數的85%,其中多數生長在西藏高原。
因全身密集豐厚的絨毛而得名,是青藏高原特有的牛種,主要分布在玉樹、果洛、海北、海南、黃南州。1983年,全省有498萬頭,約占全國的42%,全世界的37%。牦牛善走陡坡險道,跋山涉水如行平地,能馱善耕,素稱“高原之車“、”冰河之舟”,是產區主要役畜和牧民必不可少的生活資料。牦母牛一般泌乳期為150——180天,每頭牛產奶量450—600公斤,秋后屠宰胴體重110——200公斤,屠宰率為50-60%。
牦牛產品,遠銷中東地區。1978年以來,活牛銷往香港,以肉質細嫩、味美可口、低脂肪、高蛋白、有野味風格而受到歡迎。絨毛是紡織工業的高級原料,將其漂白退成駝色,可替代駝毛織成毛衫、圍巾,在大衣呢中摻入牛絨,不僅降低成本,還能使產品挺括,提高質量。現每年出口20多萬斤。
英語:yak
牦牛-高原之舟,是西藏高山草原特有的牛種,主要分布在喜馬拉雅山脈和青藏高原。牦牛全身一般呈黑褐色,身體兩側和胸、腹、尾毛長而密,四肢短而粗健。牦牛生長在海拔3000米一5000米的高寒地區,能耐零下30℃一40℃的嚴寒,而爬上6400米處的冰川則是牦牛爬高的極限。牦牛是世界上生活在海拔最高處的哺乳動物。
牦牛全身都是寶。藏族人民衣食住行燒耕都離不開它。人們喝牦牛奶,吃牦牛肉,燒牦牛糞。它的毛可做衣服或帳篷,皮是制革的好材料。牦牛素有“高原之舟”之稱。它既可用于農耕,又可在高原作運輸工具。牦牛還有識途的本領,善走險路和沼澤地,并能避開陷阱擇路而行,可作旅游者的前導。
野牦牛一年四季生活的地方不一樣,冬季聚集到湖濱平原,夏秋到高原的雪線附近交配繁殖。野牦牛性情兇猛,人們一般不敢輕易觸動它,觸怒了它會以10倍的牛勁瘋狂沖上來,有時還會把汽車撞翻。中國牦牛占世界總數的85%,其中多數生長在西藏高原。
因全身密集豐厚的絨毛而得名,是青藏高原特有的牛種,主要分布在玉樹、果洛、海北、海南、黃南州。1983年,全省有498萬頭,約占全國的42%,全世界的37%。牦牛善走陡坡險道,跋山涉水如行平地,能馱善耕,素稱“高原之車“、”冰河之舟”,是產區主要役畜和牧民必不可少的生活資料。牦母牛一般泌乳期為150——180天,每頭牛產奶量450—600公斤,秋后屠宰胴體重110——200公斤,屠宰率為50-60%。
牦牛產品,遠銷中東地區。1978年以來,活牛銷往香港,以肉質細嫩、味美可口、低脂肪、高蛋白、有野味風格而受到歡迎。絨毛是紡織工業的高級原料,將其漂白退成駝色,可替代駝毛織成毛衫、圍巾,在大衣呢中摻入牛絨,不僅降低成本,還能使產品挺括,提高質量。現每年出口20多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