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榆
拉丁名 ulmus gaussenii cheng中文名 醉翁榆拉丁科名 ulmaceae中文科名 榆科保護級別 3分布 安徽(瑯牙山)現狀 漸危種。又名毛榆,分布區狹窄,僅見于安徽瑯玡山山近10公頃的范圍之內。目前殘存的大樹約30余株,多屬老齡植株,幼苗、幼樹多處
拉丁名 ulmus gaussenii cheng
中文名 醉翁榆
拉丁科名 ulmaceae
中文科名 榆科
保護級別 3
分布 安徽(瑯牙山)
現狀 漸危種。又名毛榆,分布區狹窄,僅見于安徽瑯玡山山近10公頃的范圍之內。目前殘存的大樹約30余株,多屬老齡植株,幼苗、幼樹多處于林冠下或灌叢草莽之中,生長不良,干形彎曲,側枝橫生,或往往由于連年樵采而長成叢生狀,有瀕于絕滅的危險。
海拔下限(米)
海拔上限(米) 100
形態特征 落葉喬木,高25米,胸徑達80厘米;樹皮黑褐色,縱裂;小枝深褐色或暗灰色,密被柔毛,兩側常具較厚的木栓翅。葉互生,長圓狀倒卵形、橢圓形或倒卵形,長2.5一11厘米,寬1.8一5.5厘米,先端急尖或短漸尖,基部偏斜,寬楔形,邊緣常具單鋸齒,偶有重鋸齒,兩面密被短硬毛,上面粗糙,側脈8一12對;葉柄長4-8毫米,密被柔毛。花先葉開放,生去年生枝條葉腋,成簇生狀聚傘花序,具短梗,花鐘形,密被繡色毛。翅果圓形或近圓形,長2.2-2.7厘米,被柔毛,先端具封閉的凹缺,果核位于翅果中部。
特性 醉翁榆分布區屬皖東丘陵,夏季受太平洋東南季風影響,水、熱條件較好,但其北面為黃淮平原,地勢平坦,冬季易遇北方寒潮襲擊。年平均溫15.2℃,極端最低溫一23.8℃年平均降水量1045.4毫米,相對濕度75%,無霜期215天,群落周圍厚層石灰巖露頭較多,上層深淺不一,局部地段受坡積影響,土層深厚,有機質含量較多,結構良好。土壤呈微酸性至中性反應。為陽性樹種,主干挺拔,根系發達,常盤結于巖石隙縫中,多生長石灰巖坡地和溪溝兩旁。
常見伴生樹種有青檀pteroceltis tatarinowii maxim.、樸樹celtis tetrandra subsp.sinensis (pers.)y.c.tang、栓皮櫟 quercus bariabilis bi.、欒樹koelreuteria paniculata laxm.、化香 platycarya strobiliacea sieb.et zucc.、銅錢樹paliurus hemsleyanus rehd.、黃檀dalbergia hupeana hance等。3月開花,4月下旬至5月上旬果熟。
保護價值 為我國特有樹種,對榆屬分類和種質保存有一定意義。樹干通直,木材堅實,為江淮、淮北石灰巖丘陵山地的優,良造林樹種。
保護措施 產地安徽瑯玡山,已劃為風景保護區,除加強對母樹保護以外,應積極促進天然更新,并做好采種、育苗和造林工作,擴大其分布范圍。華東各大植物園可以引種栽培。
栽培要點 種子壽命短,4--5月翅果成熟時及時采收,隨即播種。當年生苗木平均高50厘米,第二年出圃定植。幼樹的嫩葉常受銅綠金龜子(anomala cupreahope)及幼齡綠刺蛾(parasa sinica)的危害,應及時防治。
中文名 醉翁榆
拉丁科名 ulmaceae
中文科名 榆科
保護級別 3
分布 安徽(瑯牙山)
現狀 漸危種。又名毛榆,分布區狹窄,僅見于安徽瑯玡山山近10公頃的范圍之內。目前殘存的大樹約30余株,多屬老齡植株,幼苗、幼樹多處于林冠下或灌叢草莽之中,生長不良,干形彎曲,側枝橫生,或往往由于連年樵采而長成叢生狀,有瀕于絕滅的危險。
海拔下限(米)
海拔上限(米) 100
形態特征 落葉喬木,高25米,胸徑達80厘米;樹皮黑褐色,縱裂;小枝深褐色或暗灰色,密被柔毛,兩側常具較厚的木栓翅。葉互生,長圓狀倒卵形、橢圓形或倒卵形,長2.5一11厘米,寬1.8一5.5厘米,先端急尖或短漸尖,基部偏斜,寬楔形,邊緣常具單鋸齒,偶有重鋸齒,兩面密被短硬毛,上面粗糙,側脈8一12對;葉柄長4-8毫米,密被柔毛。花先葉開放,生去年生枝條葉腋,成簇生狀聚傘花序,具短梗,花鐘形,密被繡色毛。翅果圓形或近圓形,長2.2-2.7厘米,被柔毛,先端具封閉的凹缺,果核位于翅果中部。
特性 醉翁榆分布區屬皖東丘陵,夏季受太平洋東南季風影響,水、熱條件較好,但其北面為黃淮平原,地勢平坦,冬季易遇北方寒潮襲擊。年平均溫15.2℃,極端最低溫一23.8℃年平均降水量1045.4毫米,相對濕度75%,無霜期215天,群落周圍厚層石灰巖露頭較多,上層深淺不一,局部地段受坡積影響,土層深厚,有機質含量較多,結構良好。土壤呈微酸性至中性反應。為陽性樹種,主干挺拔,根系發達,常盤結于巖石隙縫中,多生長石灰巖坡地和溪溝兩旁。
常見伴生樹種有青檀pteroceltis tatarinowii maxim.、樸樹celtis tetrandra subsp.sinensis (pers.)y.c.tang、栓皮櫟 quercus bariabilis bi.、欒樹koelreuteria paniculata laxm.、化香 platycarya strobiliacea sieb.et zucc.、銅錢樹paliurus hemsleyanus rehd.、黃檀dalbergia hupeana hance等。3月開花,4月下旬至5月上旬果熟。
保護價值 為我國特有樹種,對榆屬分類和種質保存有一定意義。樹干通直,木材堅實,為江淮、淮北石灰巖丘陵山地的優,良造林樹種。
保護措施 產地安徽瑯玡山,已劃為風景保護區,除加強對母樹保護以外,應積極促進天然更新,并做好采種、育苗和造林工作,擴大其分布范圍。華東各大植物園可以引種栽培。
栽培要點 種子壽命短,4--5月翅果成熟時及時采收,隨即播種。當年生苗木平均高50厘米,第二年出圃定植。幼樹的嫩葉常受銅綠金龜子(anomala cupreahope)及幼齡綠刺蛾(parasa sinica)的危害,應及時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