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銀花
藥品介紹
【來源】本品為忍冬科植物忍冬lonicera japonica thunb.、紅腺忍冬lonicera hypoglauca miq.、山銀花lonicera confusa dc. 或毛花柱忍冬lonicera dasystyla rehd.的干燥花蕾或帶初開的花。夏初花開放前采收,干燥;或用硫黃熏后干燥。
【英文名】 flos lonicerae
【別名】忍冬、銀花、雙花、二花、二寶花、鷺鷥花
【性狀】忍科,呈棒狀,上粗下細,略彎曲,長2~3cm,上部直徑約3mm,下部直徑約1.5mm。表面黃白色或綠白色,貯久色漸深,密被短柔毛。偶見葉狀苞片。花萼綠色,先端5裂,裂片有毛,長約2mm。開放者花冠筒狀,先端二唇形;雄蕊5個,附于筒壁,黃色;雌蕊1個,子房無毛。氣清香,味淡、微苦。
紅腺忍冬 長2.5~4.5cm,直徑0.8~2mm。表面黃白至黃棕色,無毛或疏被毛。萼筒無毛,先端5裂,裂片長三角形,被毛。開放者,花冠下唇反轉。花柱無毛。
山銀花 長1.6~3.5cm,直徑0.5~2mm。萼筒和花冠密被灰白色毛,子房有毛。
毛花柱忍冬 長2.5~4cm,直徑1~2.5mm。表面淡黃色微帶紫色,無毛。花萼裂片短三角形。開放者花冠上唇常不整齊,花柱下部多密被長柔毛。
【鑒別】取本品粉末0.2g,加甲醇 5ml,放置12小時,濾過,濾液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綠原酸對照品,加甲醇制成每 1ml含 1mg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 b)試驗,吸取供試品溶液10~20μl,對照品溶液10μl,分別點于同一以羧甲基纖維素鈉為黏合劑的硅膠H薄層板上,以醋酸丁酯-甲酸-水 (7:2.5:2.5)的上層溶液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燈(365nm) 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熒光斑點。
【含量測定】
照高效液相色譜法(附錄Ⅵ d)測定。
色譜條件與系統適用性試驗 用十八烷基硅烷鍵合硅膠為填充劑;乙腈-0.4%磷酸溶液(13:87)為流動相;檢測波長為327nm。理論板數按綠原酸峰計算不低于1000。
對照品溶液的制備 精密稱取綠原酸對照品適量,置棕色量瓶中,加50%甲醇制成每1ml含4μg的溶液,即得(10℃以下保存)。
供試品溶液的制備 取本品粉末約0.5g,精密稱定,置具塞錐形瓶中,精密加50%甲醇50ml,稱定重量,超聲處理30分鐘,放冷,再稱定重量,用50%甲醇補足減失的重量,搖勻,濾過,精密量取續濾液5ml,置25ml棕色量瓶中,加50%甲醇至刻度,搖勻,即得。
測定法 分別精密吸取對照品溶液與供試品溶液各5~10μl,注入液相色譜儀,測定,即得。
本品含綠原酸(c16h18o9)不得少于1.5%。
【性味與歸經】甘,寒。歸肺、心、胃經。
【功能與主治】清熱解毒,涼散風熱。用于癰腫疔瘡,喉痹,丹毒,熱血毒痢,風熱感冒,溫病發熱。
【用法用量】 6~15g。
【貯藏】置陰涼干燥處,防潮,防蛀。
忍冬同屬多種植物的花蕾在不同地區作金銀花藥用。除忍冬、紅腺忍冬、山銀花和毛花柱忍冬外,在地方作為藥用的還有淡紅忍冬 (lonicera acuminata wall.)、卵葉忍冬(lonicera inodora w.w.)、短柄忍冬 (lonicera pampaninii)、凈花菰腺忍冬(lonicera hypoglauca miq.)、灰氈毛忍冬 (l.macrathoides hand.-mazz)、滇西忍冬(l.buchananii lacein kew ball.)、皺葉忍冬 (l.rhytidophylla hand.-mazz)、細氈毛忍冬(l. similis hemsl.)、盤葉忍冬 (l.tragophylla hemsl.)、新疆忍冬(l.tatarica linn.var.tatarica)、匍匐忍冬 (l.crassifolia)等。
金銀品種
1.1 淡紅忍冬
lonicera acuminata wall.
落葉或半常綠藤本,幼枝、葉柄和總花梗均被疏或密通常卷曲的棕黃色糙毛或糙伏毛,有時夾雜開展的糙毛和微腺毛,或僅著花小枝頂端有毛,或全然無毛。葉薄革質至革質,卵狀矩圓形、矩圓狀披針形至條狀披針形,長4~8.5(~14)cm,頂端長漸尖至短尖,基部圓至近心形,有時寬楔形或截形,兩面被疏或密的糙毛或至少上面中脈有棕黃色短糙伏毛,有緣毛;葉柄長3~ 5mm 。雙花在小枝頂集合成近傘房狀花序或單生于小枝上部葉腋,總花梗長4~18(~23) mm;苞片鉆形,比萼筒短或略較長,有少數短糙毛或無毛;小苞片寬卵形或倒卵形,為萼筒長的1/3~2/5,頂端鈍或圓,有時微凹,有緣毛;萼筒橢圓形或倒壺形,長2.5~ 3mm ,無毛或有短糙毛,萼齒卵形、卵狀披針形至狹披針形或有時狹三角形,長為萼筒的1/4~2/5,邊緣無毛或有疏或密的緣毛;花冠黃白色而有紅暈,漏斗狀,長1.5~ 2 .4mm ,外面無毛或有開展或半開展的短糙毛,有時還有腺毛,唇形,筒長9~ 12mm ,與唇瓣等長或略較長,內有短糙毛,基部有囊,上唇直立,裂片圓形,下唇反曲;雄蕊略高出花冠,花藥長4~ 5mm ,約為花絲的1/2,花絲基部有短糙毛;花柱除頂端外均有糙毛。果實藍黑色,卵圓形,直徑6~ 7mm ;種子橢圓形至矩圓形,稍扁,長4~ 4 .5mm ,有細凹點,兩面中部各有凸起的脊。花期6月,果熟期10~11月。
產陜西、甘肅、安徽、浙江、江西、福建、臺灣、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云南及西藏等地。生于山坡和山谷的林中、林間空曠地或灌叢中,海拔1000~ 3200m 。
本種的花在四川部分地區和西藏昌都作“金銀花”收購入藥。
1.2 細氈毛忍冬
lonicera similis hemsl.
落葉藤本,幼枝、葉柄和總花梗均被淡黃褐色、開展的長糙毛和短柔毛,并疏生腺毛,或全然無毛;老枝棕色。葉紙質,卵形、卵狀矩圓形至卵狀披針形或披針形,長 3~10(~13.5)cm,頂端急尖至漸尖,基部圓或截形至微心形,兩側稍不等,有或無糙緣毛,上面初時中脈有糙伏毛,后變無毛,側脈和小脈下陷,下面被由細短柔毛組成的灰白色或灰黃色細氈毛,脈上有長糙毛或無毛,老葉毛變稀而網脈明顯凸起;葉柄長3~8(~12)mm。雙花單生于葉腋或少數集生枝端成總狀花序;總花梗下方者長可達 4cm ,向上則漸變短;苞片、小苞片和萼齒均有疏糙毛及緣毛或無毛;苞片三角狀披針形至條狀披針形,長約2(~4.5) mm;小苞片極小,卵形至圓形,長約為萼筒的1/3;萼筒橢圓形至長圓形,長2(~3)mm,無毛,萼齒近三角形,長約達 1mm ;花冠先白色后變淡黃色,長4~ 6cm ,外被開展的長、短糙毛和腺毛或全然無毛,唇形,筒細,長3~ 3 .6cm ,超過唇瓣,內有柔毛,上唇長 1.4~ 2 .2cm ,裂片矩圓形或卵狀矩圓形,長2~ 5 .5mm ,下唇條形,長約 2cm ,內面有柔毛;雄蕊與花冠幾等高,花絲長約2cm ,無毛;花柱稍超出花冠,無毛。果實藍黑色,卵圓形,長7~ 9mm ;種子褐色,稍扁,卵圓形或矩圓形,長約 5mm ,有淺的橫溝紋,兩面中部各有1棱。花期5~6(~7)月,果熟期9~10月。
產陜西、甘肅、浙江、福建、湖北、湖南、廣西、四川、貴州、云南。生于山谷溪旁或向陽山坡灌叢或林中,海拔550~ 1600m (川、滇可達 2200m )。
花供藥用,是西南地區“金銀花”藥材的主要來源,收購以野生品為主,近年來有些地區已引種栽培。
1.3 灰氈毛忍冬
lonicera macrathoides hand.-mazz
藤本,幼枝或其頂梢及總花梗有薄絨狀短糙伏毛,有時兼具微腺毛,后變粟褐色,有光澤而近無毛,很少在幼枝下部有開展長剛毛。葉革質,卵形、卵狀披針形、矩圓形至寬披針形,長6~ 14cm ,頂端尖或漸尖,基部圓形、微心形或漸狹,上面無毛,下面被由短糙毛組成的灰白色或有時帶灰黃色氈毛,并散生暗橘黃色微腺毛,網脈凸起而呈明顯蜂窩狀;葉柄長6~ 10mm ,有薄絨狀短糙毛,有時具開展長糙毛。花有香氣,雙花常密集于小枝梢成圓錐狀花序;總花梗長 0.5~ 3mm ;苞片披針形或條狀披針形,長2~ 4mm ,連同萼齒外面均有細氈毛和短緣毛;小苞片圓卵形或倒卵形,長約為萼筒之半,有短糙緣毛;萼筒常有藍白色粉,無毛或有時上半部或全部有毛,長近 2mm ,萼齒三角形,長 1mm ,比萼筒稍短;花冠白色,后變黃色,長3.5~4.5(~6) cm,外被倒短糙伏毛及橘黃色腺毛,唇形,筒纖細,內面密生短柔毛,與唇瓣等長或略較長,上唇裂片卵形,基部具耳,兩側裂片裂隙深達1/2,中裂片長為側裂片之半,下唇條狀倒披針形,反卷;雄蕊生于花冠筒端,連同花柱均伸出而無毛。果實黑色,常有藍白色粉,圓形,直徑6~ 10mm 。花期6月中旬至7月上旬,果熟期10~11月。
產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及貴州。生于山谷溪流旁、山坡或山頂混交林內或灌叢中,海拔500~ 1800m 。
花入藥,為金銀花地方習用品種之一,主產于湖南和貴州,有“大銀花”、“巖銀花”、“山銀花”、“木銀花”等名稱。
1.4 卵葉忍冬
lonicera inodora w.w.
藤本;小枝、葉柄和總花梗有時包括苞片、小苞片和萼筒均密被灰黃褐色彎曲短糙伏毛,夾雜少數幾無柄的腺毛。葉厚紙質,卵狀披針形至卵狀橢圓形或卵形,長 6~ 12cm ,頂端急狹而漸尖或具短尖頭或漸尖,基部圓至截形或淺心形,上面脈略下陷,疏被短糙伏毛,中脈毛甚密,下面各脈顯著凸起,有彎曲的絨狀短糙毛,脈上毛甚密,果時毛變稀;葉柄長5~ 12mm 。雙花數朵至10余朵集合成腋生或頂生的傘房花序,花序梗長1~ 2cm ,很少單生于葉腋,有葉狀苞;總花梗長3~ 15mm ;苞片和小苞片外面被黃白色短糙毛,苞片卵狀披針形,長約1~ 2mm ,短于萼筒,小苞片圓卵形、卵形、長卵形或半圓形,頂鈍或圓形,長為萼筒的(1/5~)1/3~1/2;萼筒圓形或橢圓形,長2~ 4mm ,外面無毛或有短糙伏毛及無柄的暗棕色腺毛,萼齒卵狀三角形,長約 1mm ,外被疏或密的短糙伏毛,有緣毛;花冠白色,后變黃色,長1.5~ 2 .5cm ,稍弓彎,外被倒短糙毛,唇形,筒與唇瓣幾等長或略較長,向上漸次擴張,內有小柔毛,上唇裂片長約 5mm ;雄蕊和花柱與花冠幾等長,花絲基部有短柔毛,花藥長3.5~ 4mm ;花柱中部或2/3以下有短糙毛。果實近圓形,藍黑色,稍有白粉,直徑約 6mm 。花期8月,果熟期12月。
產云南西部(騰沖)和西藏東南部(墨脫)。生于石山灌叢或山坡闊葉林中,海拔1700~ 2900m 。西藏民間有用本種的花作清熱解毒藥的。
1.5 短柄忍冬
lonicera pampaninii
藤本;幼枝和葉柄密被土黃色卷曲的短糙毛,后變紫褐色而無毛。葉有時3片輪生,薄革質,矩圓狀披針形、狹橢圓形至卵狀披針形,長3~ 10cm ,頂端漸尖,有時急窄而具短尖頭,基部淺心形,兩面中脈有短糙毛,下面幼時常疏生短糙毛,邊緣略背卷,有疏緣毛;葉柄短,長2~ 5mm 。雙花數朵集生于幼枝頂端或單生于幼枝上部葉腋,芳香;總花梗極短或幾不存;苞片、小苞片和萼齒均有短糙毛;苞片狹披針形至卵狀披針形,有時呈葉狀,長5~ 15mm ;小苞片圓卵形或卵形,長為萼筒的1/2~2/3;萼筒長不到 2mm ,萼齒卵狀三角形至長三角形,比萼筒短,外面有短糙伏毛,有緣毛;花冠白色而常帶微紫紅色,后變黃色,唇形,長1.5~ 2cm ,外面密被倒生短糙伏毛和腺毛,唇瓣略短于筒,上下唇均反曲;雄蕊和花柱略伸出,花絲基部有柔毛,花藥長約2mm ;花柱無毛。果實圓形,藍黑色或黑色,直徑5~ 6mm 。花期5~6月,果熟期10~11月。
產安徽南部(黃山、青陽)、浙江、福建北部、湖北西南部、湖南、廣東北部、廣西東北部和東南部(陸川)、四川東南部、貴州東部至北部及云南南部(建水)。生于林下或灌叢中,海拔150~750(~1400)m。
花入藥,貴州民間用來治鼻出血、吐血及腸熱等癥。
1.6 皺葉忍冬
lonicera rhytidophylla hand.-mazz
常綠藤本;幼枝、葉柄和花序均被由短糙毛組成的黃褐色氈毛。葉革質,寬橢圓形、卵形、卵狀矩圓形至矩圓形,長3~ 10cm ,頂端近圓形或鈍而具短凸尖,基部圓至寬楔形,少有截形,邊緣背卷,上面葉脈顯著凹陷而呈皺紋狀,除中脈外幾無毛,下面有由短柔毛組成的白色氈毛,干后變黃白色;葉柄長 8~ 15mm 。雙花成腋生小傘房花序,或在枝端組成圓錐狀花序,總花梗基部常具苞狀小形葉;苞片條狀披針形,長2~ 3mm ,與萼筒等長或稍超過,連同小苞片和萼齒均密生短糙毛和緣毛;小苞片狹卵形至圓卵形,頂稍尖,比萼筒短或近等長;萼筒卵圓形,長約 2mm ,無毛或有時多少有短糙毛,粉藍色,萼齒鉆形,長1~ 2mm ,頂稍尖;花冠白色,后變黃色,長2.5~3.5(~4.5)cm,外面密生緊貼的倒生短糙伏毛,并多少夾有具短柄的腺毛,唇形,唇瓣內下方和筒內有柔毛,上唇直立,下唇反折;雄蕊稍超出花冠,花絲無毛或內側有一行稀疏白毛,花藥長2.5~ 3mm ;花柱伸出,無毛,柱頭粗大。果實藍黑色,橢圓形,長7~ 8mm 。花期6~7月,果熟期10~11月。
產江西西南部、福建中北部和中南部至西部、湖南南部、廣東及廣西東北部。生于山地灌叢或林中,海拔400~1100m。
花供藥用,在江西上猶縣作“金銀花”收購,但產量甚小。
1.7 滇西忍冬
lonicera buchananii lacein kew ball.
藤本;幼枝、葉柄和總花梗均密被灰白色卷曲短柔毛。葉片紙質,卵形,長達 5cm ,項端有短尖頭,基部圓形,上面有光澤,除基部中脈外幾無毛,下面灰白色,被由短柔毛組成的氈毛,網脈隆起而呈蜂窩狀;葉柄長3~ 5mm 。雙花單生于葉腋;總花梗纖細,長8~ 15mm ;苞片條形至披針形,葉狀,有柄,長4~ 6mm ,毛被與葉相同;小苞片三角形或卵狀三角形,長約 1mm ,頂端稍尖,外面被灰白色氈毛和短緣毛;萼筒卵形,長 1.5~ 2mm ,上半部連同萼齒均疏生短柔毛,萼齒三角形,頂端尖,外面和邊緣都有短糙毛;花冠長2.5~ 5cm ,唇形,筒纖細,長 2.2~ 3 .2cm ,外面密被倒生短糙伏毛,內面密生短柔毛,唇瓣長約 1.8cm 。其余性狀同灰氈毛忍冬。
產云南西部(盈江)。生于海拔 200m 左右的山地。
本種的花供藥用,為云南盈江縣“金銀花”的主要來源。
1.8 盤葉忍冬
lonicera tragophylla hemsl.
落葉藤本;幼枝無毛。葉紙質,矩圓形或卵狀矩圓形,稀橢圓形,長(4~)5~ 12cm ,頂端鈍或稍尖,基部楔形,下面粉綠色,被短糙毛或至少中脈下部兩側密生橫出的淡黃色髯毛狀短糙毛,很少無毛,中脈基部有時帶紫紅色,花序下方1~2對葉連合成近圓形或圓卵形的盤,盤兩端通常鈍形或具短尖頭;葉柄很短或不存在。由3朵花組成的聚傘花序密集成頭狀花序生小枝端,共有6~9(~18)朵花;萼筒壺形,長約 3mm ,萼齒小,三角形或卵形,頂鈍;花冠黃色至橙黃色,上部外面略帶紅色,長5~ 9 cm ,外面無毛,唇形,筒稍弓彎,長2~3倍于唇瓣,內面疏生柔毛;雄蕊著生于唇瓣基部,長約與唇瓣等,無毛;花柱伸出,無毛。果實成熟時由黃色轉成紅黃色,最后變深紅色,近圓形,直徑約 1cm 。花期6~7月,果熟期9~10月。
產河北西南部、山西南部、陜西中部至南部、寧夏和甘肅的南部、安徽西部和南部、浙江西北部和南部(龍泉)、河南西北部、湖北西部和東部(羅田)、四川及貴州北部。生林下、灌叢中或河灘旁巖縫中,海拔(700~)1000~2000(~3000)m。
花蕾和帶葉嫩枝供藥用,有清熱解毒的功效。花在貴州印江收購入藥,稱“大金銀花”,但產量不高。
1.9 新疆忍冬
lonicera tatarica linn.var.tatarica
落葉灌木,高達 3m ,全體近于無毛。冬芽小,約有4對鱗片。葉紙質,卵形或卵狀矩圓形,有時矩圓形,長2~ 5cm ,頂端尖,稀漸尖或鈍形,基部圓或近心形,稀闊楔形,兩側稍不對稱,邊緣有短糙毛;葉柄長2~ 5mm 。總花梗纖細,長1~ 2cm ;苞片條狀披針形或條狀倒披針形,長與萼筒相近或較短,有時葉狀而遠超過萼筒;小苞片分離,近圓形至卵狀矩圓形,長為萼筒的1/3~1/2;相鄰兩萼筒分離,長約 2mm ,萼檐具三角形或卵形小齒;花冠粉紅色或白色,長約 1.5cm ,唇形,筒短于唇瓣,長5~ 6mm ,基部常有淺囊,上唇兩側裂深達唇瓣基部,開展,中裂較淺;雄蕊和花柱稍短于花冠,花柱被短柔毛。果實紅色,圓形,直徑5~ 6mm ,雙果之一常不發育。花期5~6月,果熟期7~8月。
產新疆北部。生石質山坡或山溝的林緣和灌叢中,海拔900~ 1600m 。黑龍江和遼寧等地有栽培。
新疆忍冬屬植物有10余種,天山北麓的剛毛忍冬的花蕾和苞片,可以藥用,也可大量栽培。剛毛忍冬花蕾綠原酸含量只高于花蕾和苞片含量0.327%,在花蕾和苞片不易分離時,花蕾和苞片可同時入藥。
1.10 匍匐忍冬
lonicera crassifolia
常綠匍匐灌木,高達 1m ;幼枝密被淡黃褐色卷曲短糙毛,枝黑褐色,無毛。冬芽有數對鱗片。葉通常密集于當年生小枝的頂端,革質,寬橢圓形至矩圓形,長 1~3.5(~6.3)cm,兩端稍尖至圓形,頂端有時具小凸尖或微凹短,除上面中脈有短糙毛外,兩面均無毛,邊緣背卷,密生糙緣毛;葉柄長 3~ 8mm ,上面具溝,有短糙毛和緣毛。雙花生于小枝梢葉腋,總花梗長2~10(~14)mm,具短糙毛或無毛;苞片、小苞片和萼齒頂端均有睫毛;苞片三角狀披針形,頂端稍鈍,長為萼筒的1/2~2/3;小苞片圓卵形,長約為苞片之半,頂端圓;萼齒卵形,長約 1mm ,為萼筒的1/3~1/2,頂端鈍;花冠白色,筒帶紅色,后變黃色,長約 2cm ,外面無毛,內被糙毛,筒基部一側略腫大,唇瓣長約為筒的1/2,上唇直立,有波狀齒或短的卵形裂片,下唇反卷;雄蕊長與花冠幾相等,花絲下部疏生糙毛;花柱遠高出花冠,中上部以下有糙毛。果實黑色,圓形,直徑5~ 6mm 。花期6~7月,果熟期 10~11月。
產湖北西南部、湖南西北部(桑植)、四川東南部和西南部、貴州西部(畢節)和北部(道真),云南(麻栗坡)。生于溪溝旁或濕潤的林緣巖壁或巖縫中。海拔900~1700(~2300)m。
四川武隆縣民間栽培,以其花治風濕。
1.11 云霧忍冬
lonicera nubium(hand.-mazz)hand.mazz
藤本,幼枝、葉柄和花序梗均被開展的黃褐色長剛毛和腺毛。葉硬紙質,卵狀披針形至矩圓狀披針形,長6~ 14cm ,頂端長漸尖,基部圓或微心形,上面有光澤,中脈及下面中脈和側脈均有短剛毛,邊緣至少有2列短剛毛;葉柄長4~ 7mm 。雙花密集于小枝頂成總狀或圓錐花序,夾生條狀披針形苞狀葉,有細長花序梗;總花梗長1~ 3mm ,有短剛毛;苞片披針形,長超過萼筒,連同小苞片和萼齒都有短剛緣毛;小苞片卵形或圓卵形,長約為萼筒的3/5~2/3,頂端鈍;萼筒長約 2mm ,萼齒狹卵狀三角形,略短于萼筒;花冠白帶紫紅色,后變黃色,長約 1.8cm ,外面多少有反折的短剛毛,唇形,筒長約與唇瓣相等,內面密生短柔毛,上唇直立,具短圓裂,下唇反曲;雄蕊與花冠等長,花絲基部和花柱中部以下有毛。果實黑色,圓形,直徑約 8mm ;種子卵圓形,長約 3mm 。花期6~7月,果熟期10月。
產江西西部和南部、湖南西南部和南部、廣西東北部、四川(達縣)及貴州中部和南部。生于山坡灌叢或山谷疏林中,海拔750~ 1200m 。
這是一很特殊的種,它的毛被、葉形、花序和花序梗與同一亞組內的其他種頗不相同,足以成立獨立的種。
1.12 川黔忍冬
lonicera subaequalis rehd.
藤本,小枝和葉均無毛。葉橢圓形、卵狀橢圓形至矩圓狀倒卵形或矩圓形,長6~ 11cm ,頂端鈍,基部漸狹而下延于短葉柄,具軟骨質邊緣,小枝頂端的一對合生成盤狀而頂端尖,下面通常有白粉。花6朵輪生于小枝頂,無總花梗;小苞片近圓形,長為萼筒的1/4~1/3,有緣毛;萼筒端部有腺毛,萼檐長約為萼筒的1/4,萼齒短,圓形,有糙緣毛;花冠黃色,漏斗狀,近整齊,長2.5~ 3 .5cm ,外面疏被長糙毛和腺,內面有柔毛,裂片稍不相等,卵形,長 7~ 8mm ,頂端圓;雄蕊著生于花冠裂片基部稍下處,花絲約與花藥等長;花柱無毛,伸出。果實紅色,近圓形,直徑約 7mm ;種子帶白色,橢圓形,長約 2mm ,具細網紋。花期5~6月。
產四川西部至南部和貴州東部(盤縣、畢節)。生于山坡林下陰濕處,海拔1500~ 2450m 。
1.13 金銀花的變種或亞種
在各地生態條件的影響下,形成金銀花異常豐富復雜的種內變異類型。在地方作為藥用的就有多種屬于忍冬屬品種、原變種或原亞種的變種或亞種,下面介紹《中國植物志》中收載的峨眉忍冬、凈化菰腺忍冬和異毛忍冬。
(一)峨眉忍冬
lonicera similis hemsl.var.omeiensis
峨眉忍冬是細氈毛忍冬的變種。葉下面除密被由短柔毛組成的細氈毛外,還夾雜長柔毛和腺毛。花冠較短,長1.5~ 3cm ,唇瓣與筒幾等長。
特產四川西南部、北部、東北部和東部。生于山溝或山坡灌叢中,海拔400~ 1700m 。
此變種的花在四川旺蒼、江油等縣作“金銀花”收購入藥。
(二)異毛忍冬
lonicera macrantha var.heterotricha
異毛忍冬是大花忍冬的變種。葉下面除了有糙毛外,還被由稠密的短糙毛組成的氈毛。花期4月底至5月下旬,果熟期11~12月。
產浙江南部、江西西部、福建(南平)、湖南西南部、廣西、四川東北部(南江)和東南部(光文、江北、秀山)、貴州及云南東南部和西部。生于丘陵或山谷林中或灌叢中,海拔350 ~ 1250m ,在云南可達 1800m 。
此變種具有介乎大花忍冬和灰氈毛忍冬l.macranthoides hand.-mazz之間的特征。其葉下面由短糙毛組成的氈毛,堪與灰氈毛忍冬相比,但卻同時存在較長的糙毛,而且小枝和花冠外面的毛被以及花冠的長度,又都與大花忍冬相一致。
(三)凈花菰腺忍冬
lonicera hypoglauca miq.subsq.nudiflora
凈花菰腺忍冬是原亞種菰腺忍冬的亞種。主產于廣東北部和西部、廣西、貴州西南部及云南東南部至西部和西南部。在廣西有栽培,為主流商品。花蕾長 1.8~ 4 .5cm ,直徑1.5~ 3mm ,無毛或疏被毛。腺毛無或偶見,頭部盾形而大;厚壁非腺毛少,長約至704μm,螺紋較密。總氯原酸含量6.91%。
金銀花提取物
金銀花提取物 英文名: honeysuchle flowers extract
金銀花提取物主要成分:綠原酸chlorogenic acid 98%,99%
檢測方法:hplc
cas no: 327-97-9
性 狀: 白色精細粉末
附 注:高純綠原酸可做粉針、針劑、注射劑的醫藥原料
溶解性:水溶性好。易溶于熱水、乙醇及丙酮,可完全溶解。極微溶于醋酸乙酯。
分子式及分子量:c16h18o9=354.30
einecs 登錄號:206-325-6
熔點205-209°c 比旋光度:-36° (c=1, h2o)
金銀花提取物-高純綠原酸生產企業:艾特天然產物13875855783 www.ataherb.com
藥用價值
金銀花為忍冬科多年生半常綠纏繞性木質藤本植物忍冬的花蕾和初開的花。金銀花味甘性寒,功能清熱解毒,疏散風熱。一般用量6~15克,水煎服,亦可入丸散。脾胃虛寒及氣虛體弱者不要使用。我們的古人已經發現,金銀花能解菌毒。宋代張邦基的《墨莊漫錄》中記載這樣一則故事:崇寧年間,平江府天平山白云寺的幾位僧人,從山上采回一籃野蕈煮食。不料野蕈有毒,僧人們飽餐之后便開始上吐下瀉。其中3位僧人由于及時服用鮮品金銀花,結果平安無事,而另外幾位沒有及時服用金銀花的僧人則全都枉死黃泉。可見,金銀花的解毒功效非同一般。
【專利方劑】六味黃酮茶:是以飲茶的方式飲用中草藥,該茶由 “金銀花、銀杏葉、決明子、槐米、山楂、菊花” 六種國家衛生部規定的藥食同源的中草藥組方而成主要含有人體自身不能合成的植物黃酮類化合物。將原材料精選、炮制、加工成袋泡茶,所以叫“六味黃酮茶”。它不是通常的茶葉,不含茶葉成分,它是以喝茶的方式飲用的中草藥。六味黃酮茶也不是保健品,屬于功效型食品(批號:陜衛食證字號),一種具有藥效的功效性食品。
金銀花的藥理
金銀花含環己六醇、黃酮類、肌醇、皂甙及鞣質等,具有廣譜抗菌作用,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痢疾桿菌等多種致病菌均有較強的抑制作用,對鉤端螺旋體、流感病毒以及致病霉菌等多種病原微生物亦有抑制作用。此外,金銀花還具有明顯的抗炎及解熱作用,金銀花水及酒浸液對試驗性腫瘤細胞具有明顯的殺傷作用。
金銀花的花、葉經蒸餾制得的蒸餾液叫金銀花露。夏季用它做成飲料,不僅味道甘甜可口,而且還具有很好的清熱解暑之功。以前藥鋪的柜臺上經常擺放著一個裝有金銀花露的瓷壇,在飲料品種極其稀少的過去,柜臺上那青花瓷壇不知讓多少小孩兒眼饞心癢。
金銀花的妙用
金銀花應用范圍非常廣泛。最近,很多防治非典的中藥處方中都使用了金銀花。日常生活中,人們還經常以金銀花泡水代茶來治療咽喉腫痛和預防上呼吸道感染,方法為:取金銀花20克,煎水代茶或泡茶飲,每日1劑。除此之外,許多炎癥性疾病的治療也同樣用到了金銀花。
(1)用于外感風熱或溫病初起。銀花甘寒,既清氣分熱,又能清血分熱,且在清熱之中又有輕微宣散之功,所以能治外感風熱或溫病初起的表癥未解、里熱又盛的病癥。應用時常配合連翹、牛蒡子、薄荷等同用。
(2)用于瘡癰腫毒、咽喉腫痛。金銀花清熱解毒作用頗強,在外科中為常用之品,一般用于有紅腫熱痛的瘡癰腫毒,對辨證上屬于“陽癥”的病癥,較為適合,可合蒲公英、地丁草、連翹、丹皮、赤芍等煎湯內服,或單用新鮮者搗爛外敷。
(3)用于熱毒引起的瀉痢便血(糞便中夾有黏液和血液)。熱毒結聚腸道,入于血分,則下痢便血。銀花能涼血而解熱毒,故可療血痢便血,在臨床上常以銀花炒炭,合黃芩、黃連、白芍、馬齒莧等同用。
(4)銀花味甘性寒,氣味芳香,既可清透疏表,又能解血分熱毒,尤為治陽性瘡瘍的要藥。配以連翹、牛蒡子、薄荷、荊芥,則疏表解熱;配以鮮生地、玄參、連翹、竹葉卷心等,則清營泄熱;配以紫花地丁、野菊花、蒲公英,則解毒療瘡;配以黃耆、當歸、甘草,則托毒消癰;配以黃芩、白芍、甘草等,則清熱治痢。
★取金銀花15克,生甘草3克,煎水含漱,可治咽喉炎。
★取金銀花60克,山楂20克,煎水代茶飲,可治感冒發熱,頭痛咽痛。
★取金銀花、蒲公英各25克,甘草15克,每日1劑,水煎服,可治腮腺炎。
★取金銀花、連翹、大青根、蘆根、甘草各9克,水煎服,每日1劑,連服3~5天,可預防流腦。
★取金銀花、菊花、山楂各10克,蜂蜜100克,加清水適量,煎煮30分鐘,濾出藥汁飲服,可治暑熱頭痛,心煩口渴。
★取金銀花鮮嫩莖葉及花適量,用冷開水洗凈,細嚼咽下,可治毒蕈中毒。
★取金銀花15克,焙干研末,水調服,可治痢疾。
★取金銀花300克,黃連、黃芩各90克,加水煎煮,取藥液1000毫升,每次服用30毫升,每日4次,可治急性菌痢。
★取銀花24克,蒲公英15克,連翹、陳皮各9克,青皮、生甘草各6克,每日1劑,水煎服,可治初期急性乳腺炎。
★取金銀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各15克,紫背天葵子6克,每日1劑,水煎服,可治癰腫瘡瘍。
★取金銀花60~90克,蒲公英30~60克,甘草9~15克,每日1劑,水煎服,可用于急性單純性闌尾炎的輔助治療。
★取金銀花15克,車前草、旱蓮草、益母草各30克,每日1劑,水煎服,可治泌尿道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