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
1.地名-攀枝花
攀枝花市概況攀枝花市位于四川省西南部,金沙江和雅礱江交匯處,是四川一座新興的鋼鐵工業城市。地理坐標為東經101°08′-102°15′,北緯26°05′-27°21′。東、北兩面與涼山彝族自治州的會理,德昌、鹽源3縣接壤,西、南兩面與云南省的寧蒗、華坪、永仁3縣為界。總面積7440平方千米。總人口107.98萬人(2005年)。
市人民政府駐東區,郵編:617000。代碼:510400。區號:0812。拼音:panzhihua shi。車牌編號:川d
市樹:鳳凰樹
市花:攀枝花
原名:渡口市
行政區劃
轄三區兩縣(東區、西區、仁和區、米易縣、鹽邊縣),是苗族、彝族、納西族、回族等35個民族聚集的多民族地區,是中國現代鋼鐵工業城市之一,是一座移民城市。2000年,據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攀枝花市總人口1091657人。其中:東區 315707人、西區 170862人、仁和區 204170人、米易縣 207300人、鹽邊縣 193618人。
2004年,全市轄16個街道、21個鎮、20個鄉、18個民族鄉。
截至2005年12月31日,攀枝花市轄3個市轄區、2個縣。全市面積7440平方千米。年末總人口107.98萬人。
東區面積167平方千米。轄1個鎮、9個街道,年末總人口31.90萬人,其中城鎮人口30.97萬人,農村人口9311人。
西區面積123.955平方千米。轄1鎮、6個街道,年末總人口17萬人。
仁和區面積1727.07平方千米。轄8個鎮、6個鄉(少數民族鄉2個)、1個街道,年末總人口19.92萬人。
米易縣面積2153平方千米。轄7個鎮(少數民族鎮1個)、5個鄉(少數民族鄉4個),年末總人口20.71萬人,其中少數民族人口占全縣總人口數的17.8%。
鹽邊縣面積3269.453平方千米。轄4個鎮、12個鄉(其中7個民族鄉),年末總人口194780人。
歷史沿革
1965年由攀枝花特區改設渡口市,由省直轄。1978年原西昌地區所屬米易、鹽邊2縣劃歸渡口市領導。1965年2月設市時:將云南省永仁縣的仁和、大田兩區的27個鄉劃入,設立大田區、大河區;將云南省華坪縣大興區的10個鄉劃入,設立玉泉區;由蓋達縣五、六兩區四個鄉和合理縣紅格區兩個鄉劃入,設立金江區。以上共43個鄉,后并為19個鄉。1972年10月將大田、大河、玉泉、金江四區合并為郊區,另設立東區、西區兩個城區。東區所轄的炳草崗是攀枝花市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中共攀枝花市委和市人民政府設在這里。以后,郊區又改為仁和區,并分別于1974年和1978年先后從永仁縣劃入兩個鄉,從會理縣劃入四個鄉。
攀枝花市是一九六五年三月開始大規模興建的。初劃為特區,后定為省轄市。清末,宣統元年(1909年)析鹽源境置鹽邊廳,民國二年(1913年)改鹽邊廳為鹽邊縣,改會理州為會理縣。今米易安寧河西,為西昌縣轄地;河東為會理縣轄地,同屬建昌道。民國24年(1935年),鹽邊縣、會理縣、西昌縣改屬四川省第18行政督察區。民國28年(1939年)1月1日建西康省,三縣又改屬西康省第三行政督察區,改迷易巡司為迷易所。1950年渡口這一帶解放,鹽邊縣屬于西康省西昌專區。迷易縣是在1950年將德昌縣的麻隴、龍窩區的部分及下四鄉和會理縣的西區組建而成的。1955年改迷易縣為米易縣。1955年10月撤消西康省并入四川省,鹽邊、米易、會理等縣都屬四川省西昌專區,直到建市前。今劃歸攀枝花市郊區的有37個鄉,原屬云南省的永仁縣和華坪縣。那時,永仁縣屬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華坪縣屬云南省麗江地區。永仁縣在1958年曾并入大姚縣,1961年又分出仍為永仁縣;華坪縣在1958年也曾與永勝縣合并為永華縣,1959年10月仍分出為華坪縣。
1987年,渡口市更名為攀枝花市。因攀枝花村而得名,一說村前有一棵上百年的攀枝花大樹而得名。
經濟狀況
攀枝花市是四川一座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寶庫,這里有著豐富的礦產、水力和農業資源。已探明的釩鈦磁鐵礦儲量達一百億噸,是全國四大鐵礦之一。礦石中共生的釩、鈦儲量,釩資源列全國第一,居世界第三位;鈦資源居全世界第一位。煤的儲量為十二億噸。水力資源十分豐富,建設完成的二灘水電站,中國第二大的水電站。攀枝花市的氣候條件和地形地貌適于發展立體農業,糧食作物一年三熟;出產芒、香蕉、木瓜等熱帶水果;半山地區有發展畜牧業的優良草場;高山地區森林資源豐富,林木可采伐量達一千七百萬立方米。自然風光
攀枝花市西跨橫斷山脈,東臨大涼山山脈,北接大雪山,南抵金沙江。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攀枝花市東部為小相嶺-螺髻山-魯南山系,中部為牦牛山-龍肘山系,西部為錦屏山-柏林山系,山脈走向近于南北。境內最高點為西北部鹽邊縣境內的百靈山穿洞子,海拔4195.5米;最低點是東南部仁和區平地鎮的師莊,海拔937米。城市區海拔在1000~1200米之間, 主要農業區海拔在1000~1800米之間。金沙江、雅礱江、安寧河、大河、三源河及其支流深嵌在山地之間,形成雄偉的川西南峽谷區。攀枝花市地貌類型復雜多樣,可分為平壩、臺地、高丘陵、低中山、中山和山原6類,以低中山和中山為主,占全市幅員面積的88.38%。區內以自然山水景觀為主,已建立了瀘山風景區、邛海-螺髻山風景區、西昌仙人洞、瀘沽湖風景區、紅格溫泉、黑山風景區、龍洞石林、金沙江風景區等旅游區。海子湖泊風光是區內尤為突出的旅游資源,現建立了以湖泊自然風光為主體的邛海、瀘沽湖、馬湖等3個著名省級風景區。在美姑大風頂、攀枝花、西昌螺髻山建立了以保護大熊貓、野牛和蘇鐵等動植物為主的省級自然保護區。涼山彝族火把節、紅軍長征紀念地——彝海、西昌衛星中心、攀枝花鋼鐵基地等人文景觀村中外旅游者都有生較大的吸引力。被列入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7處,亦是重要的人文景觀資源。
主要景觀
二灘國家森林公園地處成都-峨眉山-西昌-昆明這條旅游熱線上。公園規劃面積達60多萬畝。其中二灘庫區形成的丁字型湖面15萬畝,林地40多萬畝。森林覆蓋率可達50%以上。它包括二灘電站大壩以上,市境內雅礱江水系整個湖面第一道山脊,直至鹽源縣的滕橋河口.大壩建成后,形成了一個面積145公里長,總面積102平方公里,庫容58億立方米的人工湖。雄偉壯觀的電站,煙波浩渺的碧湖,四周環列的青翠群山,莽莽的原始森林,湖中風光旖旎的8個小島以及附近居住的10多個少數民族的奇風異俗,幽靜的環境,適宜的氣候,清鮮的空氣,使這里成為具有旅游、探險、采風、娛樂、度假、療養等多種功能的十分理想的旅游區。米易龍潭溶洞風景區距攀枝花市104公里,距米易縣城26公里,位于龍肘山下、安寧河濱。山清水秀,崖壁如畫,四季常春,景色宜人。風景區由龍潭溶洞、龍吟峽、天然盆景園、野生植物園、龍肘山頂風光區等五個景點組成,奇、幽、秀、雅,是避寒消夏、觀光游覽、度假休閑的絕妙處所。
龍吟峽谷呈原始生態,溪水潺潺,瀑布迭疊,姿態各異,藤蘿交織,鳥鳴聲聲,野花爛漫。天然盆景園石奇樹雅,天然造型,非凡品可比,有極高審美價值。野生植物園40畝仙人掌綠碧,春天紅花點點,夏秋金果累累,植株形態萬千,藤蔓垂懸搖曳,別有韻味。龍肘山頂松濤萬畝,碧草千頃,會理、米易山川盡收眼底,空闊曠達,奇石眾多,一石一故事,記述邊地古老奇特歷史。風景區位于米易縣,距攀枝花市100公里,緊傍成昆鐵路和108國道,交通方便,氣候涼爽,是觀光旅游,探奇攬勝,度假休閑的理想場所。
海塔風景區位于龍洞河源頭,里米易縣城36公里,是個海拔1900米、面積約30平方公里的山間盆地。海塔之名由“海”與“塔”組成。海塔人工湖水域面積60萬平方米,匯水面積9平方公里,四周青山環繞,形如彎月,得名月兒海。海塔地勢形如船體,相傳前人為拴住這條船,不使 它隨水飄去 ,便在山上修了一座六角白塔作栓船之樁。海與塔交相輝映,“海塔”因此得名。
海塔四周重巒疊嶂,群山起伏,溪清谷幽。距白塔塔基150米處有一溶洞,名“仙人洞”。洞前峭石古樹盤根錯節。入洞三 五丈內,其地高闊如廳,可容百人席地而坐。洞內石筍叢生,洞 頂鐘乳懸掛,四壁色彩斑斕,似敦煌壁畫的模糊龕影.洞中靜聽,若有雞鳴犬吠之聲。白塔基前怪石嶺峋,玲瓏別致。其間有一小洞,名清風洞。游人地瞰洞口,便有清風林面,沁人心脾。 海塔西面角上的虎跳巖與仙人洞前的絕壁間是飛龍泉。虎跳巖上懸一蹲巨石,花班條紋,如一只躍躍欲試的猛虎。深澗中三步一坎,五步一灘,碧溪嘩嘩,沖灘越障,似蛟龍出海,氣勢非凡。
海塔西南角雄峰,有一山巒如天鵝俯臥。赫色峭崖似天鵝巨嘴,翠翼下,無數座渾圓的小丘似天鵝孵著的巨卵。
紅格風景區位于攀枝花市區東南部,距市區38公里,總面積174平方公里。景區內風光秀麗,加之居住著白、彝、傣、普米、回等少數民族,豐富多彩的民族風情給整個景區格外增色。景區分為3個小區:紅格溫泉療養區,距市中心38公里。紅格溫泉水溫達攝氏58度,水質優良,對皮膚病有療效;日流量達270噸,可供近1000人浴用。溫泉周圍群山環抱,綠樹成蔭,周圍芭蕉樹成林,每當紫金花盛開,構成了一派南亞熱帶的風光。翠泉別墅療養中心,能同時供100人療養。熱帶植物場游覽區,距中心35公里,場內有熱帶水果芒果、荔枝、油茶、菠蘿、柑桔等,瓜果成豐,林木蒼郁,景色古樸自然。少數民族民俗風情游覽區,距市區50公里。
鑫島游樂城位于攀枝花市區內, 是攀西地區規模最大的集現代化和時代特征的大型綜合性娛樂中心,其中水幕電影是全國少有的觀光項目。占地面積240余畝,其中水域面積90余畝,總投資8000多萬元。擁有20多個游樂項目,分別為水上世界、激流勇進、空中觀景纜車和娛樂宮等。現已成為市內外客人游樂、休閑和觀光的好地方。
2.植物-攀枝花
攀枝花即木棉。木棉花是廣州市、高雄市、攀枝花市的市花。
【科名】木棉科
【別名】也稱為 紅棉、英雄樹
【拉丁學名】 gossampianus malabarica (dc.) merr.
【形態特征】
落葉大喬木,高達25米;幼樹干或老樹枝條有短粗的圓錐狀刺;側枝平展。掌狀復葉有5—7個小葉;小葉具柄,長10一16厘米,寬4—5.5厘米,無毛;葉柄長12—18厘米。花簇生于枝端,先葉開放,直徑約10厘米,紅色或橙紅色;花萼杯狀,長3—4.5厘米,厚,常5淺裂;花瓣長8—10厘米;雄蕊多數,合生成短管,排成3輪,最外輪的集生為5束;子房5室。蒴果長10-15厘米,木質,裂為5瓣,內而有綿毛;種子倒卵形,光滑。
木棉樹主干通直挺拔,枝條平展,樹冠傘形,自然樹形優美,春天先花后葉,花大,瓣紅蕊黃,極美麗,每朵花就象一團燒得正旺的火,遠遠望去整個樹冠就象用紅花鋪成,極為壯觀。花后長出翠綠的掌狀復葉也很美觀。可觀花,觀枝、觀干及綠葉,是一種造形特殊的園景樹,適合公園、庭院、四旁及行道樹種植,也可嫁接矮化作盆栽。
【地理分布】
木棉分布在我國廣西、廣東、云南、貴州、臺灣等省(區),國外越南、印度、緬甸、爪哇亦有分布,一般在海拔 500m以下零星分布。
【生長習性】
為陽性樹種,喜生于干熱氣候、石灰巖地帶的平坦地及江河兩岸的沖積土中,在日光充足的地方開花良好,在強酸性紅粘土上則生長不良。萌芽力強,抗寒力中等,能耐0℃低溫,在絕對低溫-3℃時,幼苗和幼樹枝梢受害枯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