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葉松
【學名】larix gmellini (rupr.) rupr.【概述】 落葉松(larix spp.)為松科落葉松屬的落葉喬木,是我國東北、內蒙古林區以及華北、西南的高山針葉林的主要森林組成樹種,是東北地區主要三大針葉用材林樹種之一。落葉松的天然分布很廣, 它是一個寒溫帶及
【學名】larix gmellini (rupr.) rupr.
【概述】
落葉松(larix spp.)為松科落葉松屬的落葉喬木,是我國東北、內蒙古林區以及華北、西南的高山針葉林的主要森林組成樹種,是東北地區主要三大針葉用材林樹種之一。落葉松的天然分布很廣, 它是一個寒溫帶及溫帶的樹種,在針葉樹種中是最耐寒的,垂直分布達到森林分布的最上限。落葉松在我國北方地區天然分布和人工栽培的主要有興安落葉松(lgmelini)、長白落葉松(lolgensis)、華北落葉松(lprincipis—rup--prechtii)、日本落葉松(l.kaempferi)入朝鮮落葉松(l.olge,~s var.koreana)。
【科名】 松科 pinaceae
【屬名】 落葉松屬 larix
松科的1屬。落葉喬木,樹干通直;小枝規則互生,分長枝與短枝二型。葉、芽鱗、雄蕊、苞鱗、珠鱗與種鱗均螺旋狀排列。葉在長枝上散生,在短枝上呈簇生狀,倒披針狀線形,柔軟,上面中脈多少隆起,下面兩側有數條氣孔線,葉內有2個通常邊生的樹脂道。雌雄同株,雌、雄球花均單生于短枝頂端;雄球花具多數雄蕊,每雄蕊具2花藥,藥室縱裂,花粉無氣囊;雌球花直立,珠鱗小,腹面基部著生兩個倒生胚珠,背面托一大而顯著的苞鱗。球果直立向上,當年成熟,幼時通常紫紅色;種鱗革質,宿存;苞鱗短窄,不露出或微露出,或苞鱗較種鱗為長,露出部分直伸,彎曲或反折;種子具膜質長翅,基底被種翅包裹,種皮無樹脂囊。染色體基數x=12。
本屬約18種,分布于北半球,在歐亞及北美均超越北回歸線,達北緯63°~72°30′,分布區的南線約北緯40°。但在中國北部的恒山、五臺山、呂梁山、秦嶺至橫斷山、喜馬拉雅山,可達北緯 20°10′。是北方和山地寒溫帶干燥寒冷氣候條件下具有代表性的寒濕性針葉林的主要樹種之一。中國產10種,分布于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山西、陜西、甘肅、新疆、西藏、四川及云南等省區。
落葉松屬植物在早第三紀就已出現在歐亞大陸,到第四紀由于氣溫下降的影響,落葉松的分布范圍逐漸擴大,后隨冰后期氣溫的回升,其分布區逐漸向北退縮和向山地抬升,繁衍至今,形成目前的分布格局。在中國東北及華北平原(如呼瑪、哈爾濱、饒河及北京等地)的晚更新世地層中也發現了落葉松的花粉與球果。
落葉松為耐寒、喜光、耐干旱瘠薄的淺根性樹種,喜冷涼的氣候,對土壤的適應性較強,有—定的耐水濕能力,但其生長速度與土壤的水肥條件關系密切,在土壤水分不足或土壤水分過多、通氣不良的立地條件下,落葉松生長不好,甚至死亡,過酸過堿的土壤均不適于生長。落葉松通常形成純林,有時與冷杉、云杉和耐寒的松樹或闊葉樹形成混交林。在中國分布較廣的落葉松有:落葉松(又名興安落葉松)、華北落葉松、西伯利亞落葉松、紅杉及其變種大果紅杉等。
落葉松屬根據球果的形狀、苞鱗的長短和小枝是否下垂,分為兩組:紅杉組球果圓柱形或卵狀圓柱形,苞鱗長于種鱗或近等長,顯著外露或露出,下枝下垂(國產西藏紅杉、喜馬拉雅山紅杉、怒江紅杉、紅杉、大果紅杉、四川紅杉、太白紅杉屬于本組)。落葉松組球果卵圓形或長卵圓形,苞鱗短于種鱗,不露出或尖頭外露,小枝不下垂(國家落葉松、黃花落葉松、華北落葉松、西伯利亞落葉松與引入的日本落葉松、歐洲落葉松屬于本組)。
落葉松樹干端直,節少,心材與邊材區別顯著,材質堅韌,結構略粗,紋理直,是松科植物中耐腐性和力學性較強的木材,適宜作建筑、電桿、橋梁、舟車、枕木、椿木、礦柱、家具、器具及木纖維工業原料等材用。
【形態特征】
喬木,高達35米,胸徑達90厘米。樹皮灰色、暗灰色或灰褐色,皮溝深,縱裂成片狀脫落,落痕為紫紅色;折斷后斷面深褐色;肉皮淡肉紅色。心邊材區分明顯。邊材黃白色微帶褐色,心材黃褐至棕褐色。年輪分界明顯。木射淺細。一年生長枝纖細,徑約1毫米,淡黃褐色或淡褐黃色,無毛或疏生毛,基部常有長毛,二、三年生枝褐色、灰褐色或灰色;短枝直徑2-3毫米,頂端有近白色長毛;冬芽近圓形或卵圓形,芽鱗暗褐色,邊緣有褐色睫毛。葉倒披針狀線形,扁平,長1.3-3厘米,寬0.5-1.0毫米,表面平,有時兩側各有1或2條氣孔線,背面中脈隆起,兩側各有2或3條氣孔線,球果成熟時上部種鱗張開呈杯狀或為橢圓形,黃褐色、淡褐色或有時帶紫色,長1.2-2.5厘米,徑1-2厘米,種鱗為16-30;中部種鱗萬角狀卵形,鱗背無毛,有光澤。苞鱗較短,長為種鱗的1/3-1/2,卵狀披針形,中肋延長為急尖頭。種子斜圓卵形,灰白色,具淡褐色斑紋,連翅長約1厘米;種翅中下部寬,先端偏斜;子葉4-7。花期5-6月,球果9-10月成熟。
【分布范圍】
分布于我國東北,為大、小興安嶺海拔300-1200米地帶的主要林木。俄羅斯(遠東地區)也有分布。
【生活環境】
本種喜陽光,對水分要求較高,適應性較強,在泥炭沼澤地、極干燥山坡均能生長發育。在排水良好、上層肥厚的緩坡地長勢最佳。
木材略重,硬度中等,邊材淡黃色,心材黃褐色至紅褐色,有樹脂,耐久用,可供土木工程、器具、枕木、電桿、造紙等用。樹干可提取樹脂,樹皮可提取栲膠。
【習性】
落葉松是喜光的強陽性樹種,適應性強,對土壤水分條件和土壤養分條件的適應范圍很廣。但落葉松最適宜在濕潤、排水、通氣良好,土壤深厚而肥沃的土壤條件下生長最好,但落葉松在干旱瘠薄的山地陽坡或在常年積水的水濕地或低洼地也能生長,但生育不良。落葉松耐低溫寒冷,一般在最低溫度達—50℃的條件下也能正常生長。
【用途】
落葉松的木材重而堅實,抗壓及抗彎曲的強度大,而且耐腐朽,木材工藝價值高,是電桿、枕木、橋梁、礦柱、車輛、建筑等優良用材。同時,由于落葉松樹勢高大挺拔,冠形美觀,根系十分發達,抗煙能力強。所以,又是一個優良的園林綠化樹種。
還可以制作落葉松阿拉伯半乳聚糖。落葉松阿拉伯半乳聚糖由落葉松屬木材用水或稀堿液浸提加工而得,屬低粘度高分散性樹膠,主要用于醫藥、食品等。
【大興安嶺落葉松】
大興安嶺莽莽森林里,到處可以看到興安落葉松。
巍巍青山,茫茫林海,是野生動物的天然博物館。興安落葉松,針壯的葉子,青翠欲滴,它抗寒拒熱,生長在永凍層的土壤或沼澤土壤上,扎根雖然淺,風吹不動,雷擊不倒在大興安嶺山脈上生長著。它英姿多彩,每當大興安嶺的春天到來,它針壯的葉子,從枝杈上一根根的生長出來,先是細小清嫩,就象小針似的,到了夏天,它每天都會發生變化,它的針壯的葉子瘋長著,當夏天的陽光雨露滋潤著它時,它的樹干,枝杈葉子都發生了變化,樹干長粗枝杈長長了,針壯的葉子變得深綠。
每逢秋天降臨時,它針壯的葉子變成黃色,結下的松塔落在地上,在有土的地方,它的種子就會扎根發芽,然后長出一株株小落葉松苗,這小苗兒年復一年地生長起來,沒人為它施肥澆水,也沒人為它修枝打杈,它靠的是陽光雨露和大興安嶺這塊肥沃的土地,在這塊土地上,它成林 ,成材,成為大興安嶺落葉松蒼翠的森林,為大興安嶺形成一個天然屏障,它為松嫩平原和呼倫貝爾大草原遮擋著風沙,暴風雪,為草原,平原平安做出奉獻,它為居住這里的人們遮寒擋風,使人們在這塊土地上生存。這就是興安落葉松,這就是它抗寒耐雪的品格,它就象生長在大興安嶺密林深處的人們,無論是數九寒冬,還是暴風驟雨,大雪紛飛,他們都在這里生存著,耕耘著,為了 這片土地的繁榮昌盛默默地奉獻著,這就是興安落葉松的品質,這就是興安落葉松的性格。
【與興安落葉松相關的歷史事件】
2004年普通興安落葉松種子每公斤200元左右,而雜交落葉松種子每公斤500元左右,但落葉松種子的千粒重為3.5克左右,可見種子價格平均到一個苗上就可以忽略不計了。
2003年5月在樣地采取新鮮的興安落葉松和白樺的樹葉與樹皮,用于處理實驗。
2001年,魚洪雙在其博士論文中闡述了火干擾對興安落葉松林更新及種群結構的影響。
1998年,李堅等對興安落葉松木材高溫汽蒸干燥前后化學成分的變化作了一些研東北林業大學碩士學位論文究。
1997~1998年,在大興安嶺加格達奇森林經營局技術推廣站興安落葉松種子園內,對落葉松球果、枝葉的揮發性物質及其與球果被害的關系進行了分析研究。
為探索興安落葉松心止現象發生的原因,1996和1998年在大興安嶺林科所實驗基地苗圃進行了試驗。
1996~1997年,在大興安嶺加格達奇科研技術推廣站興安落葉松種子園內,研究了落葉松球果花蠅發生規律,并于1997年用抑食肼進行了林間幼蟲防治試驗。
興安落葉松播種苗施肥效應和障礙收稿日期:1996年4月22日。
1996年,在松嶺林業局班、n地位級原始興安杜鵑一興安落葉松近成過熟林,分別于標準林冠下、采伐道、次生裸地(指人為破壞土壤土層的地段。
1990一1991年,我們在遼寧省大伙房實驗林場,分期采集興安落葉松鞘蛾蛹,進行不同冷藏時間對蛹期寄生的小蜂和姬蜂羽化率和成蟲壽命影響試驗。
1990年,王毅志等對鋸材干燥工藝技術進行了研究,制定了興安落葉松鋸材干燥基準。
1990年,南京林業大學受內蒙古牙克石木材加工栲膠廠的委托,研究了興安落葉松生產高白度化學漿的新工藝。
1990年化學系本科畢業生從五種針葉樹葉(白皮云杉、紅松、興安落葉松、黑皮油松、樟子松)以及六種闊葉樹葉(柳樹、白樺、楊樹、黃波羅、水曲柳、蒙古櫟)的春季和秋季樣品的水分、灰分(水溶性和水不溶性)醚抽提物、含氮量、含磷量可燃性;森林可燃物;發熱量;熱分析得出:興安落葉松和柳樹的可燃性最小。
1988~1990年,對黑龍江省西林吉、十八站、呼中林業局進行森林調查時,發現松心材白腐病在興安落葉松林中極其普遍且較為嚴重,故分別對不同林齡、密度、海拔、坡度、坡向、地位級的興安落葉松白腐病病株率做了調查。
1990年和1991春結合森林防火專業畢生畢業實習,又對黑龍江大興安嶺漠河、阿木爾、圖強、塔河、十八站及內蒙古大興安嶺的得耳布爾、滿歸、莫爾道嘎等林業局開始了較大范圍的調查,取回了大量火疤圓盤標本,并對大興安嶺不同興安落葉松林、樟子松林等可燃物類型的火災進行了初步研究。
1989年12月,興安落葉松地理變異與種源區劃的研究》專題通過了林業部組織的技術鑒定,受到了與會專家的高度評價,已經達到了同類研究的國際先進水平。
應當指出,1989年正好為興安落葉松的種子年,這為本項研究提供了機會。從1989年火災區結實多,而遠離火災區的加格達奇、松嶺一帶結實較少這一事實,足以說明這場特大森林火災對興安落葉松結實有較大影響。
從1989年開始,連續4年在該基地對興安落葉松、樟子松種子園進行機耕撫育,觀察其對防治病蟲害和種子的影響,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我們于1988年夏在盤中經營所的18支線沿著道路兩側進行了5 km調查,結果表明:野生興安落葉松天然苗木的密度高達68株/mz,平均密度為39株/mz。
1988年4一10月,我們以遼寧省撫順市大伙房實驗林場為基點,對撫順地區興安落葉松鞘蛾的寄生性天敵作了系統調查。
1988年浸種發芽試驗,省防護林研究所試驗了興安落葉松、長白落葉松和樟樟子松;松花江地區林研所試驗了長自落葉松。
1985一1988年由內蒙古林學院、北京林業大學、東北林業大學、河南農業大學及內蒙古大興安嶺林管局(簡稱四校一局)協作承擔j’內蒙古科委重點項目“興安落葉松幼、中齡林生長規律和經營措施的研究”
1988年,大興安嶺北四局興安落葉松都沒有開花結實,在標準地調查中發現興安落葉松有花芽分化,于是對花芽進行了調查。
為了解決以上問題,自1988年以來陸續開展了興安落葉松的容器苗造林試驗。
1987年我國最大的天然林區大興安嶺北部的興安落葉松林區發生特大森林火災,總過火面積達133萬公頃,過火森林蓄積量8000萬立方米,燒毀整個漠河縣城和4個林業局,損失十分慘重。
1987年5月的特大森林火災燒毀了這里的大片興安落葉松。
舉世矚目的1987年大興安嶺特大森林火災,一次大火使以興安落葉松為主的森林植被焚燒殆盡,火燒區隨之也變成以白樺、山楊為更新先鋒樹種的次生林,使凍土森林環境遭到巨大破壞。
自1986年以來,政府為發展速生豐產林先后制定了杉木、長白落葉松、興安落葉松、紅松、馬尾松、水杉、濕地松等6種什葉樹人工純林的速生豐產林國家《專用標準》。
從1986年開始,我們采用人工技術措施保護、壯大林間寄生蜂種群,大面積防治興安落葉松鞘蛾,收到很好的治蟲效果。
1983年列入了國家攻關項目,試驗的樹種有杉木、馬尾松、油松、華山松、樟子松、云南松、落葉松、側柏、榆樹、興安落葉松、長白落葉松、紅松、抽木等15個樹種,現已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同時,有關云杉種源方面的研究也有少量的報道。興安落葉松1983年采,大興安嶺種子庫藏。
1982年,王毅志等與勃利縣木材公司和勃利縣工業研究所合作,開展了興安落葉松門窗料常壓水煮后再經人工干燥的試驗。
1982年我們在根河林業局研究了大興安嶺林區興安落葉松原始林中分布最廣的三種林型成熟林的生物產量。
筆者曾于1981年春在伊春林區的前進林場,作過興安落葉松團狀造林試驗。
于1981年組織實施,經改造后共營造興安落葉松林66.7公頃。
1979年在五岔溝林業局蘆溝橋附近的2000多畝,8-10年生的興安落葉松新植幼林內調查,受害相當嚴重。
1978年以來,種源研究得到了迅 速發展,據統計,我國己開展了馬尾札云南松、黃山松、華北落葉松、長白落葉松、興安落葉松、西伯利亞落葉松、日本落葉松、側柏、袖木、按樹、苦棵、香椿、擦木、杉木、油松、樟子松、華山松、榆樹、紅松等樹種的研究,現己取得階段性成果。
1978年已經恢復成茂密的興安落葉松幼林。
自1978年以來,已先后完成紅松、樟子松、長白落葉松和興安落葉松四個樹種兩次全分布區試驗,營造種源試驗林67多ha,現已歷經10年,試驗規模逐漸加大,方法日趨完善,并取得了可喜的進展。
1975年秋,阿爾山林業局伊爾施林場13年生興安落葉松的枝干梢頭有零星枯萎現象,1979年受害面積達萬畝以上。
我國于1975年在小興安嶺帶嶺涼水自然保護區天然和人工興安落葉松發現此病,經調查現只分布在大小興安嶺局部地區氏。
我國于1975年在小興安嶺帶嶺涼水自然保護區天然和人工興安落葉松發現此病,經調查現只分布在大小興安嶺局部地區,已列入林木病害檢疫對象。
該園始建于1973年,共搜集保存樟子松優樹無性系約800個,興安落葉松優樹無性系500個,分別選自大興安嶺的古蓮、阿穆爾、塔河等地及黑龍江沿岸和內蒙古呼盟地區。
該園始于1973年,到1980年完成了10個大區的建園工作,共搜集保存樟子松優樹無性系約800個,興安落葉松優樹無性系500個,分別選自大興安嶺的古蓮、阿木爾、塔河等地及黑龍江沿岸和內蒙古呼盟地區。
我國于1965年在大興安嶺發現此病,對興安落葉松l.伯ica造成危害。
1964年,林業部大興安嶺采伐更新調查研究隊考慮到興安落葉松林木大 林地上的許多幼苗、幼樹,尤其是那些高度還未超過草本層的幼苗,在與雜草競爭過程中,往往會大量死亡。
1964年進行排水扣垅,1966年在大垅上營造興安落葉松,現已成林。
試驗是在1958年4月迸行為,樹種是采用興安落葉松(larix gmelini)分四個組合,每個組合重復兩次,二年生苗術,土襄為白漿土,采用隨整地隨造林。
1954年按沐型編制的興安落葉松生長過程表草案,就是想以林型來統一林分不同年齡階段生長環境為。
1933年11月中旬,對塔河、滿歸、十八站、根河、阿里河、阿龍山(以上興安落葉松為大必安嶺種源)啥密(西伯利亞落葉松)等7個種源采取了覆土越冬措施。
【落葉松主要病蟲害】
1.主要病害有落葉松桔梢病和落葉松落葉病。前者引起枝、梢枯死,后者引起提早落葉,嚴重時兩種病害均可引起秧樹死亡;主要分布在東北三省和河北、內蒙古、陜西、 寧夏、山東等省、區。
防治:(1)選用較抗病的日本落葉松造林;(2)適地適樹,營造針、闊混交林;(3)于6一7月份病原菌抱于飛散期用五氯酚鈉煙劑熏煙或用百菌清進行飛機噴霧防治。
2.主要蟲害有落葉松毛蟲和落葉松鞘蛾。兩種害蟲均可將林分中的針葉吃光,遠看似火燒過,嚴重影響林木生長。主要分布在東北三省和內蒙。防治:(1)注意適地適樹,采取營造混交林、合理疏伐等營林措施;(2)在早春落葉松毛蟲幼蟲上樹時或落葉松鞘蛾越冬幼蟲開始取食初期,噴灑溴氰菊酯、滅幼脲iii號等殺蟲劑,或用煙劑熏煙均有良好防治效果。(3)落葉松毛蟲可在卵期釋放其天敵一赤眼蜂。
【概述】
落葉松(larix spp.)為松科落葉松屬的落葉喬木,是我國東北、內蒙古林區以及華北、西南的高山針葉林的主要森林組成樹種,是東北地區主要三大針葉用材林樹種之一。落葉松的天然分布很廣, 它是一個寒溫帶及溫帶的樹種,在針葉樹種中是最耐寒的,垂直分布達到森林分布的最上限。落葉松在我國北方地區天然分布和人工栽培的主要有興安落葉松(lgmelini)、長白落葉松(lolgensis)、華北落葉松(lprincipis—rup--prechtii)、日本落葉松(l.kaempferi)入朝鮮落葉松(l.olge,~s var.koreana)。
【科名】 松科 pinaceae
【屬名】 落葉松屬 larix
松科的1屬。落葉喬木,樹干通直;小枝規則互生,分長枝與短枝二型。葉、芽鱗、雄蕊、苞鱗、珠鱗與種鱗均螺旋狀排列。葉在長枝上散生,在短枝上呈簇生狀,倒披針狀線形,柔軟,上面中脈多少隆起,下面兩側有數條氣孔線,葉內有2個通常邊生的樹脂道。雌雄同株,雌、雄球花均單生于短枝頂端;雄球花具多數雄蕊,每雄蕊具2花藥,藥室縱裂,花粉無氣囊;雌球花直立,珠鱗小,腹面基部著生兩個倒生胚珠,背面托一大而顯著的苞鱗。球果直立向上,當年成熟,幼時通常紫紅色;種鱗革質,宿存;苞鱗短窄,不露出或微露出,或苞鱗較種鱗為長,露出部分直伸,彎曲或反折;種子具膜質長翅,基底被種翅包裹,種皮無樹脂囊。染色體基數x=12。
本屬約18種,分布于北半球,在歐亞及北美均超越北回歸線,達北緯63°~72°30′,分布區的南線約北緯40°。但在中國北部的恒山、五臺山、呂梁山、秦嶺至橫斷山、喜馬拉雅山,可達北緯 20°10′。是北方和山地寒溫帶干燥寒冷氣候條件下具有代表性的寒濕性針葉林的主要樹種之一。中國產10種,分布于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山西、陜西、甘肅、新疆、西藏、四川及云南等省區。
落葉松屬植物在早第三紀就已出現在歐亞大陸,到第四紀由于氣溫下降的影響,落葉松的分布范圍逐漸擴大,后隨冰后期氣溫的回升,其分布區逐漸向北退縮和向山地抬升,繁衍至今,形成目前的分布格局。在中國東北及華北平原(如呼瑪、哈爾濱、饒河及北京等地)的晚更新世地層中也發現了落葉松的花粉與球果。
落葉松為耐寒、喜光、耐干旱瘠薄的淺根性樹種,喜冷涼的氣候,對土壤的適應性較強,有—定的耐水濕能力,但其生長速度與土壤的水肥條件關系密切,在土壤水分不足或土壤水分過多、通氣不良的立地條件下,落葉松生長不好,甚至死亡,過酸過堿的土壤均不適于生長。落葉松通常形成純林,有時與冷杉、云杉和耐寒的松樹或闊葉樹形成混交林。在中國分布較廣的落葉松有:落葉松(又名興安落葉松)、華北落葉松、西伯利亞落葉松、紅杉及其變種大果紅杉等。
落葉松屬根據球果的形狀、苞鱗的長短和小枝是否下垂,分為兩組:紅杉組球果圓柱形或卵狀圓柱形,苞鱗長于種鱗或近等長,顯著外露或露出,下枝下垂(國產西藏紅杉、喜馬拉雅山紅杉、怒江紅杉、紅杉、大果紅杉、四川紅杉、太白紅杉屬于本組)。落葉松組球果卵圓形或長卵圓形,苞鱗短于種鱗,不露出或尖頭外露,小枝不下垂(國家落葉松、黃花落葉松、華北落葉松、西伯利亞落葉松與引入的日本落葉松、歐洲落葉松屬于本組)。
落葉松樹干端直,節少,心材與邊材區別顯著,材質堅韌,結構略粗,紋理直,是松科植物中耐腐性和力學性較強的木材,適宜作建筑、電桿、橋梁、舟車、枕木、椿木、礦柱、家具、器具及木纖維工業原料等材用。
【形態特征】
喬木,高達35米,胸徑達90厘米。樹皮灰色、暗灰色或灰褐色,皮溝深,縱裂成片狀脫落,落痕為紫紅色;折斷后斷面深褐色;肉皮淡肉紅色。心邊材區分明顯。邊材黃白色微帶褐色,心材黃褐至棕褐色。年輪分界明顯。木射淺細。一年生長枝纖細,徑約1毫米,淡黃褐色或淡褐黃色,無毛或疏生毛,基部常有長毛,二、三年生枝褐色、灰褐色或灰色;短枝直徑2-3毫米,頂端有近白色長毛;冬芽近圓形或卵圓形,芽鱗暗褐色,邊緣有褐色睫毛。葉倒披針狀線形,扁平,長1.3-3厘米,寬0.5-1.0毫米,表面平,有時兩側各有1或2條氣孔線,背面中脈隆起,兩側各有2或3條氣孔線,球果成熟時上部種鱗張開呈杯狀或為橢圓形,黃褐色、淡褐色或有時帶紫色,長1.2-2.5厘米,徑1-2厘米,種鱗為16-30;中部種鱗萬角狀卵形,鱗背無毛,有光澤。苞鱗較短,長為種鱗的1/3-1/2,卵狀披針形,中肋延長為急尖頭。種子斜圓卵形,灰白色,具淡褐色斑紋,連翅長約1厘米;種翅中下部寬,先端偏斜;子葉4-7。花期5-6月,球果9-10月成熟。
【分布范圍】
分布于我國東北,為大、小興安嶺海拔300-1200米地帶的主要林木。俄羅斯(遠東地區)也有分布。
【生活環境】
本種喜陽光,對水分要求較高,適應性較強,在泥炭沼澤地、極干燥山坡均能生長發育。在排水良好、上層肥厚的緩坡地長勢最佳。
木材略重,硬度中等,邊材淡黃色,心材黃褐色至紅褐色,有樹脂,耐久用,可供土木工程、器具、枕木、電桿、造紙等用。樹干可提取樹脂,樹皮可提取栲膠。
【習性】
落葉松是喜光的強陽性樹種,適應性強,對土壤水分條件和土壤養分條件的適應范圍很廣。但落葉松最適宜在濕潤、排水、通氣良好,土壤深厚而肥沃的土壤條件下生長最好,但落葉松在干旱瘠薄的山地陽坡或在常年積水的水濕地或低洼地也能生長,但生育不良。落葉松耐低溫寒冷,一般在最低溫度達—50℃的條件下也能正常生長。
【用途】
落葉松的木材重而堅實,抗壓及抗彎曲的強度大,而且耐腐朽,木材工藝價值高,是電桿、枕木、橋梁、礦柱、車輛、建筑等優良用材。同時,由于落葉松樹勢高大挺拔,冠形美觀,根系十分發達,抗煙能力強。所以,又是一個優良的園林綠化樹種。
還可以制作落葉松阿拉伯半乳聚糖。落葉松阿拉伯半乳聚糖由落葉松屬木材用水或稀堿液浸提加工而得,屬低粘度高分散性樹膠,主要用于醫藥、食品等。
【大興安嶺落葉松】
大興安嶺莽莽森林里,到處可以看到興安落葉松。
巍巍青山,茫茫林海,是野生動物的天然博物館。興安落葉松,針壯的葉子,青翠欲滴,它抗寒拒熱,生長在永凍層的土壤或沼澤土壤上,扎根雖然淺,風吹不動,雷擊不倒在大興安嶺山脈上生長著。它英姿多彩,每當大興安嶺的春天到來,它針壯的葉子,從枝杈上一根根的生長出來,先是細小清嫩,就象小針似的,到了夏天,它每天都會發生變化,它的針壯的葉子瘋長著,當夏天的陽光雨露滋潤著它時,它的樹干,枝杈葉子都發生了變化,樹干長粗枝杈長長了,針壯的葉子變得深綠。
每逢秋天降臨時,它針壯的葉子變成黃色,結下的松塔落在地上,在有土的地方,它的種子就會扎根發芽,然后長出一株株小落葉松苗,這小苗兒年復一年地生長起來,沒人為它施肥澆水,也沒人為它修枝打杈,它靠的是陽光雨露和大興安嶺這塊肥沃的土地,在這塊土地上,它成林 ,成材,成為大興安嶺落葉松蒼翠的森林,為大興安嶺形成一個天然屏障,它為松嫩平原和呼倫貝爾大草原遮擋著風沙,暴風雪,為草原,平原平安做出奉獻,它為居住這里的人們遮寒擋風,使人們在這塊土地上生存。這就是興安落葉松,這就是它抗寒耐雪的品格,它就象生長在大興安嶺密林深處的人們,無論是數九寒冬,還是暴風驟雨,大雪紛飛,他們都在這里生存著,耕耘著,為了 這片土地的繁榮昌盛默默地奉獻著,這就是興安落葉松的品質,這就是興安落葉松的性格。
【與興安落葉松相關的歷史事件】
2004年普通興安落葉松種子每公斤200元左右,而雜交落葉松種子每公斤500元左右,但落葉松種子的千粒重為3.5克左右,可見種子價格平均到一個苗上就可以忽略不計了。
2003年5月在樣地采取新鮮的興安落葉松和白樺的樹葉與樹皮,用于處理實驗。
2001年,魚洪雙在其博士論文中闡述了火干擾對興安落葉松林更新及種群結構的影響。
1998年,李堅等對興安落葉松木材高溫汽蒸干燥前后化學成分的變化作了一些研東北林業大學碩士學位論文究。
1997~1998年,在大興安嶺加格達奇森林經營局技術推廣站興安落葉松種子園內,對落葉松球果、枝葉的揮發性物質及其與球果被害的關系進行了分析研究。
為探索興安落葉松心止現象發生的原因,1996和1998年在大興安嶺林科所實驗基地苗圃進行了試驗。
1996~1997年,在大興安嶺加格達奇科研技術推廣站興安落葉松種子園內,研究了落葉松球果花蠅發生規律,并于1997年用抑食肼進行了林間幼蟲防治試驗。
興安落葉松播種苗施肥效應和障礙收稿日期:1996年4月22日。
1996年,在松嶺林業局班、n地位級原始興安杜鵑一興安落葉松近成過熟林,分別于標準林冠下、采伐道、次生裸地(指人為破壞土壤土層的地段。
1990一1991年,我們在遼寧省大伙房實驗林場,分期采集興安落葉松鞘蛾蛹,進行不同冷藏時間對蛹期寄生的小蜂和姬蜂羽化率和成蟲壽命影響試驗。
1990年,王毅志等對鋸材干燥工藝技術進行了研究,制定了興安落葉松鋸材干燥基準。
1990年,南京林業大學受內蒙古牙克石木材加工栲膠廠的委托,研究了興安落葉松生產高白度化學漿的新工藝。
1990年化學系本科畢業生從五種針葉樹葉(白皮云杉、紅松、興安落葉松、黑皮油松、樟子松)以及六種闊葉樹葉(柳樹、白樺、楊樹、黃波羅、水曲柳、蒙古櫟)的春季和秋季樣品的水分、灰分(水溶性和水不溶性)醚抽提物、含氮量、含磷量可燃性;森林可燃物;發熱量;熱分析得出:興安落葉松和柳樹的可燃性最小。
1988~1990年,對黑龍江省西林吉、十八站、呼中林業局進行森林調查時,發現松心材白腐病在興安落葉松林中極其普遍且較為嚴重,故分別對不同林齡、密度、海拔、坡度、坡向、地位級的興安落葉松白腐病病株率做了調查。
1990年和1991春結合森林防火專業畢生畢業實習,又對黑龍江大興安嶺漠河、阿木爾、圖強、塔河、十八站及內蒙古大興安嶺的得耳布爾、滿歸、莫爾道嘎等林業局開始了較大范圍的調查,取回了大量火疤圓盤標本,并對大興安嶺不同興安落葉松林、樟子松林等可燃物類型的火災進行了初步研究。
1989年12月,興安落葉松地理變異與種源區劃的研究》專題通過了林業部組織的技術鑒定,受到了與會專家的高度評價,已經達到了同類研究的國際先進水平。
應當指出,1989年正好為興安落葉松的種子年,這為本項研究提供了機會。從1989年火災區結實多,而遠離火災區的加格達奇、松嶺一帶結實較少這一事實,足以說明這場特大森林火災對興安落葉松結實有較大影響。
從1989年開始,連續4年在該基地對興安落葉松、樟子松種子園進行機耕撫育,觀察其對防治病蟲害和種子的影響,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我們于1988年夏在盤中經營所的18支線沿著道路兩側進行了5 km調查,結果表明:野生興安落葉松天然苗木的密度高達68株/mz,平均密度為39株/mz。
1988年4一10月,我們以遼寧省撫順市大伙房實驗林場為基點,對撫順地區興安落葉松鞘蛾的寄生性天敵作了系統調查。
1988年浸種發芽試驗,省防護林研究所試驗了興安落葉松、長白落葉松和樟樟子松;松花江地區林研所試驗了長自落葉松。
1985一1988年由內蒙古林學院、北京林業大學、東北林業大學、河南農業大學及內蒙古大興安嶺林管局(簡稱四校一局)協作承擔j’內蒙古科委重點項目“興安落葉松幼、中齡林生長規律和經營措施的研究”
1988年,大興安嶺北四局興安落葉松都沒有開花結實,在標準地調查中發現興安落葉松有花芽分化,于是對花芽進行了調查。
為了解決以上問題,自1988年以來陸續開展了興安落葉松的容器苗造林試驗。
1987年我國最大的天然林區大興安嶺北部的興安落葉松林區發生特大森林火災,總過火面積達133萬公頃,過火森林蓄積量8000萬立方米,燒毀整個漠河縣城和4個林業局,損失十分慘重。
1987年5月的特大森林火災燒毀了這里的大片興安落葉松。
舉世矚目的1987年大興安嶺特大森林火災,一次大火使以興安落葉松為主的森林植被焚燒殆盡,火燒區隨之也變成以白樺、山楊為更新先鋒樹種的次生林,使凍土森林環境遭到巨大破壞。
自1986年以來,政府為發展速生豐產林先后制定了杉木、長白落葉松、興安落葉松、紅松、馬尾松、水杉、濕地松等6種什葉樹人工純林的速生豐產林國家《專用標準》。
從1986年開始,我們采用人工技術措施保護、壯大林間寄生蜂種群,大面積防治興安落葉松鞘蛾,收到很好的治蟲效果。
1983年列入了國家攻關項目,試驗的樹種有杉木、馬尾松、油松、華山松、樟子松、云南松、落葉松、側柏、榆樹、興安落葉松、長白落葉松、紅松、抽木等15個樹種,現已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同時,有關云杉種源方面的研究也有少量的報道。興安落葉松1983年采,大興安嶺種子庫藏。
1982年,王毅志等與勃利縣木材公司和勃利縣工業研究所合作,開展了興安落葉松門窗料常壓水煮后再經人工干燥的試驗。
1982年我們在根河林業局研究了大興安嶺林區興安落葉松原始林中分布最廣的三種林型成熟林的生物產量。
筆者曾于1981年春在伊春林區的前進林場,作過興安落葉松團狀造林試驗。
于1981年組織實施,經改造后共營造興安落葉松林66.7公頃。
1979年在五岔溝林業局蘆溝橋附近的2000多畝,8-10年生的興安落葉松新植幼林內調查,受害相當嚴重。
1978年以來,種源研究得到了迅 速發展,據統計,我國己開展了馬尾札云南松、黃山松、華北落葉松、長白落葉松、興安落葉松、西伯利亞落葉松、日本落葉松、側柏、袖木、按樹、苦棵、香椿、擦木、杉木、油松、樟子松、華山松、榆樹、紅松等樹種的研究,現己取得階段性成果。
1978年已經恢復成茂密的興安落葉松幼林。
自1978年以來,已先后完成紅松、樟子松、長白落葉松和興安落葉松四個樹種兩次全分布區試驗,營造種源試驗林67多ha,現已歷經10年,試驗規模逐漸加大,方法日趨完善,并取得了可喜的進展。
1975年秋,阿爾山林業局伊爾施林場13年生興安落葉松的枝干梢頭有零星枯萎現象,1979年受害面積達萬畝以上。
我國于1975年在小興安嶺帶嶺涼水自然保護區天然和人工興安落葉松發現此病,經調查現只分布在大小興安嶺局部地區氏。
我國于1975年在小興安嶺帶嶺涼水自然保護區天然和人工興安落葉松發現此病,經調查現只分布在大小興安嶺局部地區,已列入林木病害檢疫對象。
該園始建于1973年,共搜集保存樟子松優樹無性系約800個,興安落葉松優樹無性系500個,分別選自大興安嶺的古蓮、阿穆爾、塔河等地及黑龍江沿岸和內蒙古呼盟地區。
該園始于1973年,到1980年完成了10個大區的建園工作,共搜集保存樟子松優樹無性系約800個,興安落葉松優樹無性系500個,分別選自大興安嶺的古蓮、阿木爾、塔河等地及黑龍江沿岸和內蒙古呼盟地區。
我國于1965年在大興安嶺發現此病,對興安落葉松l.伯ica造成危害。
1964年,林業部大興安嶺采伐更新調查研究隊考慮到興安落葉松林木大 林地上的許多幼苗、幼樹,尤其是那些高度還未超過草本層的幼苗,在與雜草競爭過程中,往往會大量死亡。
1964年進行排水扣垅,1966年在大垅上營造興安落葉松,現已成林。
試驗是在1958年4月迸行為,樹種是采用興安落葉松(larix gmelini)分四個組合,每個組合重復兩次,二年生苗術,土襄為白漿土,采用隨整地隨造林。
1954年按沐型編制的興安落葉松生長過程表草案,就是想以林型來統一林分不同年齡階段生長環境為。
1933年11月中旬,對塔河、滿歸、十八站、根河、阿里河、阿龍山(以上興安落葉松為大必安嶺種源)啥密(西伯利亞落葉松)等7個種源采取了覆土越冬措施。
【落葉松主要病蟲害】
1.主要病害有落葉松桔梢病和落葉松落葉病。前者引起枝、梢枯死,后者引起提早落葉,嚴重時兩種病害均可引起秧樹死亡;主要分布在東北三省和河北、內蒙古、陜西、 寧夏、山東等省、區。
防治:(1)選用較抗病的日本落葉松造林;(2)適地適樹,營造針、闊混交林;(3)于6一7月份病原菌抱于飛散期用五氯酚鈉煙劑熏煙或用百菌清進行飛機噴霧防治。
2.主要蟲害有落葉松毛蟲和落葉松鞘蛾。兩種害蟲均可將林分中的針葉吃光,遠看似火燒過,嚴重影響林木生長。主要分布在東北三省和內蒙。防治:(1)注意適地適樹,采取營造混交林、合理疏伐等營林措施;(2)在早春落葉松毛蟲幼蟲上樹時或落葉松鞘蛾越冬幼蟲開始取食初期,噴灑溴氰菊酯、滅幼脲iii號等殺蟲劑,或用煙劑熏煙均有良好防治效果。(3)落葉松毛蟲可在卵期釋放其天敵一赤眼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