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質量報告》創辦于2003年,始終致力于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領域的調查報道,以打假除劣扶優,推動質量進步為第一訴求,是我國電視新聞界質量新聞領域的旗幟性節目。
姆安巴
《每周質量報告》 - 基本信息
節目漢語名稱:每周質量報告
節目英語名稱:Weekly Quality Report
節目類型:新聞調查類
制作單位:中國中央電視臺
播出頻道:中國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CCTV-新聞)
演播室:新聞150演播室
播出方式:錄播
播出時間:周日12:35-12:55
《每周質量報告》 - 節目介紹
《每周質量報告》始終致力于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領域的調查報道,以打假除劣扶優,推動質量進步為第一訴求,是我國電視新聞界質量新聞領域的旗幟性節目。節目和《焦點訪談》相同的是,用新聞武器對不良行為進行監督,對違法的行為進行曝光。
節目宗旨:共同打造高質量的生活。
《每周質量報告》 - 欄目主持人
章偉秋
籍貫浙江臺州,先在浙江傳媒學院學習播音,后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新聞系學習新聞。曾在浙江電視臺新聞部工作,任《浙江新聞聯播節目》的播音員,另外還主持一檔“關注社會熱點、針貶時弊”的新聞評論節目——《新聞紀事》。1994年6月正式調入中央電視臺工作,任《東方時空》、《焦點訪談》欄目的編導、記者主持。2002年開始在《新聞30分》欄目任主播;2003年新聞頻道開播,兼任《每周質量報告》主持人。
參與過多次重大事件的報道,如“香港回歸大型直播報道”、“長江三峽截流大型直播報道”、“黨的十五大重點專題報道”、“澳門回歸大型直播報道”、“建國50周年大慶焰火晚會現場報道”、“世紀大潮——錢江潮”大型直播報道等。采訪、制作過的節目曾獲中國新聞獎,中國電視獎;發表過業務研究文章數篇。
《每周質量報告》 - 評價
2004年6月27日,《每周質量報告》報道了兩家奶粉品牌企業令人放心的生產過程;7月4日,報道了一家雞肉加工企業標準化的生產過程,同時還報道了重慶火鍋在2月被揭短后如何重塑品牌形象的情況。這兩期有關產品質量的正面報道,似乎違背了該欄目以暗訪形式進行輿論監督的初衷,一度引起了社會關注。人民網、新華網皆有不少網友發表評論,人民網還在“觀點”一欄中開設了交鋒區。隨后,《每周質量報告》開始不定期地出現肯定產品質量的正面報道。筆者就此談一下淺見:
一、受眾心中的正面和負面
2004年6月的“放心奶粉”報道過后,相當一部分網友為《每周質量報告》報道方式的轉變而悲哀。其中一位網友的觀點具有代表性,他在《央視〈每周質量報告〉究竟遇到了什么壓力》一文中寫道:“我不相信《每周質量報告》的制作班子心甘情愿地去制作這樣幾乎毫無意義的‘正面報道’。如果都是這樣,央視這個名牌欄目也就快要倒掉了。”2004年7月1日發表在《中國青年報》上題為《最令人傷心和憤怒的一期“每周質量報告”》一文認為:“令我傷心每周質量報告做‘正面新聞’了!它指名道姓地報道了某兩個奶粉品牌的‘令人非常放心的生產過程’。……在這個‘奶粉的非常時期’,應該表揚什么奶粉,應該大力宣傳什么品牌,那不是新聞要做的事情——那是廣告承擔的義務,企業自己知道花錢去請人做工作,你沒這個義務。”
當然,也有人對央視的做法表示理解和支持,其代表性的意見是:《每周質量報告》不是“每周壞質量報告”,也不是“每周好質量報告”,在狠狠地揭露壞質量的同時,對于那些質量做得很好的也應認真報道;要不,就給人一種錯覺:中國的產品質量是一團糟!例如,中國固然出了“毒奶粉”,但并非中國就沒有好奶粉了,對于那些規規矩矩生產好奶粉的企業作一些實事求是的報道,是無可非議的,關鍵是要真實。
我贊同央視對幾家規范的食品加工企業的報道。它告訴我們,只有這樣的企業生產出來的食品才是安全可靠的;它也告訴我們,我國也有大批符合國際水平的食品加工企業,由于廠房設備先進,消毒程序嚴格,運輸銷售環節安全可靠,食品價格肯定相對高一些,我們要能夠理解。
與持前面一種意見的人數相比,表示理解與支持的人在數量上并不占優。初步統計人民網網貼,不贊成央視做法的占七成,表示理解的只有三成。
為什么反倒是以揭丑為主的《每周質量報告》能獲得國人這么高的支持?難道我們的媒介文化發生了變化,報道思維已脫離了傳統?
二、傳統,還是反傳統?
中國的媒體長期以來習慣于做正面報道,少量的負面報道靠什么吸引受眾呢?靠反常!《每周質量報告》一反常態,打破了人們既有的正面報道思維定式。與中國眾多的電視節目相比,《每周質量報告》和《焦點訪談》觀察問題的視角新穎獨特,具有與傳統報道不同的風格。但是,無論正面報道還是負面報道都是在為完善社會和法治而努力,二者只是報道社會問題的思維方式不同罷了。
我國是一個市場經濟才起步的國家,經濟秩序有待規范。面對為數不少的制假者,力量有限的執法部門還不能獨自承擔整治市場的任務,公眾便將注意力轉移至具有公共服務性質的媒體身上。以央視當前的地位和傳播效果是能滿足受眾的這一心理企盼的。正義的媒體與社會對正義的追求在《每周質量報告》那里找到了結合點。
然而,開放的社會須使民眾坦然面對來自媒體的不同聲音。我們媒體突破了非好即壞的思維定式,它沒有一味地要么全是正面報道,要么全是負面報道。從這一點上看它具有反傳統性。
我們是否想過,一味報道社會的陰暗面,難道就是我們生活的真實?難道就能反映我們社會的全貌?一些人因《每周質量報告》做了兩期正面報道,就認為這個欄目就應該專門揭短,就不能變,變就是叛變。這樣的思維定式,乃是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如果《每周質量報告》長期只做負面報道,它實際上是在用一種傳統的極端方式矯正過去的報道失衡,然而這種矯枉過正又會導致新的失衡。因此,繼續沿用非正即負的思維方式來要求《每周質量報告》是在走傳統思維的老路。
三 結論:報道技巧的提高和思維的進步
長期對產品質量進行正面報道是否就一定對社會有益?反過來,長期進行負面報道是否就一定對社會有害?答案當然不是絕對的。電視是現今社會最重要大眾傳播工具之一,有關產品質量的報道有著巨大的受眾群。我們必須看到,如果媒體只進行產品質量的負面報道,長期以往,受眾就會把對某一產品的否定聯想至其他同類產品,在選購商品時就會把“好”也當作“惡”;當同行被曝光時,作為合格廠家最擔心的是遭受株連……因此,《每周質量報告》勇于做正面報道,是公平報道的體現,是報道技巧的提高和報道思維的進步,是對報道客觀公正的堅持,絕非倒退。
此后,《每周質量報告》出現了《小菜一碟不馬虎 涪陵榨菜腌制新工藝》、《明查暗訪肉廠加工》等一些正面報道。時至今日,《每周質量報告》在堅持輿論監督的同時,也不時有正面報道播出。這些正面報道起到了及時釋疑解惑的目的,使消費者對產品質量有了更加全面清醒的認識。從社會反響來看,與其第一次正面報道不同的是,網民沒有出現頭兩次正面報道過后情緒激動的反響。這也從另一個方面說明,媒體和受眾越來越理智、進步,舊有的思維方式是可以改變的。
《每周質量報告》 - 所獲榮譽
2011年6月25日,第四屆中國網絡影響力頒布盛典在北京梅地亞中心隆重舉行,榮獲最具網絡影響力2010年度最具美譽度央視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