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水霉狀疫霉,霜霉目腐霉科菌類。菌絲非常纖細,分枝繁茂。分布在中國、丹麥、英國、美國、俄羅斯、捷克、斯洛伐克、澳大利亞、德國。
節水霉狀疫霉
基本信息
拉丁綱名 Phycomycetes
中文綱名 藻狀菌綱
拉丁目名 Peronosporales
中文目名 霜霉目
拉丁科名 Pythiaceae
中文科名 腐霉科
拉丁名 Phytophthora gonapodyides
中文名 節水霉狀疫霉
定名人 (peters.) Buism.
參考文獻 Pythiaceae
形態特征
菌絲非常纖細,分枝繁茂。孢子囊卵形,頂生, 30-89μm×24-54μm,具內層出現象,每一孢子囊含游動孢子10-25個,側生雙鞭毛。有性階段未觀察到。[根據沈善[火+同]、相望年(1948)的描述]
分布
中國分布:
水中植物枝、果分離:河北、云南(Shen & Siang,1948)。
世界分布:
中國、丹麥、英國、美國、俄羅斯、捷克、斯洛伐克、澳大利亞、德國。
特點
Phytophthora gonapodyides( Petersen)Buisman最初被Petersen(1909)放在Pythiomorpha屬,后被Buisman(1927)轉入疫霉屬。沈善[火+同]、相望年(1948)在昆明和北京的水中腐枝爛果上均采得此菌,將其誤定為 Phytophthora megasperma Drechsler, Sparrow(1960)和戴芳瀾(1979)對其錯誤進行了糾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