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風
摘要
亦名干熱風、干風、火風、熱風、熱干風,是一種高溫低濕并伴有一定風力的農業氣象災害天氣。
亦名干熱風、干風、火風、熱風、熱干風,是一種高溫低濕并伴有一定風力的農業氣象災害天氣。
概述
亦名干熱風、干風、火風、熱風、熱干風,是一種高溫低濕并伴有一定風力的農業氣象災害天氣。
類型
一般分為高溫低溫和雨后青枯兩種類型。高溫低濕型主要出現在小麥、水稻開花灌漿期間,是中國北方小麥和南方早、中稻干熱風害的主要類型,表現為高溫低濕天氣。雨后青枯型主要出現在北方麥區,亦稱青干,為害小麥乳熟后期繼續灌漿增重,表現為雨后猛晴和相對的高溫低濕天氣。此外,在北方麥區還有一種純粹旱風型的干熱風,風速大(常在3-4級以上)、濕度小(一般<30%),但溫度并不很高(日最高氣溫不一定大于30℃),常出現在黃淮平原。
指標
干熱風對農作物的危害,熱和干是主要危害,風起著加劇干熱的作用。因此選用溫、濕、風三要素組合確定干熱風氣象指標。一般取日最高氣溫、14時相對濕度和14時風速。由于各地作物品種、土壤性質不同,發生于熱風時作物所處的生育期也不同,因而足以構成危害的干熱風指標因地而異。一般以日最高氣溫≥29-34℃,14時相對濕度≤25—35%,14時風速≥2—3m/s為輕干熱風;日最高氣溫≥32一36℃, 14時相對濕度≤20-30%, 14時風速 ≥2-4m/s為重干熱風。雨后青枯型的指標是小麥成熟前10天內有一次降雨過程,雨量5—10mm,雨后猛晴升溫,三天內有一天以上日最高氣溫≥30℃,相對濕度較低,有一天風速>3級。各地干熱風風向也不一樣。大部分地區為南風或西南風,并稱為火南風;西北地區主要是東風,稱為熱東風。干熱風出現時,受害輕的一般減產5-10%,重的減產10—20%。中國大面積的干熱風主要出現在秦嶺、淮河以北,以華北、西北最多見,幾乎年年發生,長江中、下游平原也有發生。
防御措施
1、適時澆足灌漿水。灌漿水一般在小麥灌漿初期(麥收前2~3周左右)澆。如小麥生長前期天氣干旱少雨,則應早澆漿水。2、酌情澆好麥黃水。對高肥水麥田,澆麥黃水易引起減產。所以,對這類麥田只要在小麥灌漿期沒下透雨,就應在小雨后把水澆足,以免再澆麥黃水。對保水力差的地塊,當土壤缺水時,可在麥收前8~10天澆一次麥黃水。根據氣象預報,如果澆后2~3天內,可能有5級以上大風時,則不要進行澆水。
3、噴磷酸二氫鉀。為了提高麥稈內磷鉀含量,增強抗御干熱風的能力,可在小麥孕穗、抽穗和揚花期,各噴一次0.2~0.4%的磷酸二氫鉀溶液。每次每1/15公頃噴50~75千克。但要注意,該溶液不能與堿性化學藥劑混合使用。
4、噴施硼、鋅肥。為加速小麥后期發育,增強其抗逆性和結實,可在50~60千克水中,加入100克硼砂,在小麥揚花期噴施。或在小麥灌漿時,每1/15公頃噴施50~75千克0.2%的硫酸鋅溶液,可明顯增強小麥的抗逆性,提高灌漿速度和籽粒飽滿度。
5、噴施萘乙酸。在小麥開花期和灌漿期,噴施20PPM濃度的萘乙酸,可增強小麥抗干熱風能力。
6、噴氯化鈣溶液。在小麥開花和灌漿期,可噴施濃度為0.1%的氯化鈣溶液,每畝用液量為50~75千克。
7、噴灑食醋、醋酸溶液。用食醋300克或醋酸50克,加水40~50千克,可噴灑1/15公頃小麥。宜在孕穗和灌漿初期各噴灑1次,對干熱風有很好的預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