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衛
中衛簡介
人口:102.21萬 區號:0953 郵編:755000
地理位置:中衛地處寧夏中西部,西靠甘肅省,北接內蒙古自治區,東連吳忠市,南鄰甘肅省和固原市
行政區域:下轄1區2縣,中衛城區、中寧縣和海原縣
中衛介紹
唐代詩人王維“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詩句曾經傾倒了無數的文人騷客,也令無數的后來者神思心往和苦苦追尋。其實,這一神奇的景觀就位于寧夏中衛市境內。中衛地處寧夏回族自治區中西部、黃河前套之首,“東阻大河、西接沙山”,是寧、蒙、甘3省區的交界點,也是黃河自流灌溉第一地。中衛市東臨寧夏吳忠市,南接固原市,西與甘肅省接壤,北連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轄原中衛縣、中寧縣、海原縣,全市國土面積1.7萬平方公里,人口101.2萬人,其中以回族為主的少數民族占總人口的31.7%。地形復雜多變,南部地貌多屬黃土丘陵溝壑,是我國水土流失較為嚴重的地區之一。北部為低山與沙漠(西北部為騰格里大沙漠)。中部黃河沖積平原——衛寧平原得黃河灌溉之利,土地肥沃,物產豐饒,素有“塞上江南”、“魚米之鄉”的美譽。歷史悠久。得黃河之利,依大漠、山地之險,3萬多年前就有人類在此繁衍生息。秦代屬北地郡,西漢為安定郡,北魏屬靈州鳴沙郡,北周置會州,隋置鳴沙縣和豐安縣,元設應理州,明永樂年間(1403年)置寧夏中衛,清雍正年間(1724年)改稱中衛縣(含今中衛、中寧和青銅峽部分地區),屬寧夏府,海原縣屬平涼府。1933年中衛縣分成中衛、中寧兩縣。1954年寧夏并入甘肅省,中衛屬銀川專區。1958年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后,中衛、中寧先后劃歸銀南地區、吳忠市管轄,海原縣先后劃歸固原地區、固原市管轄。2004年地級中衛市成立,中寧、海原兩縣劃歸中衛市管轄。資源豐富。境內蘊藏有豐富的煤炭、石膏、石灰巖、陶土、粘土、大理石、油頁巖、石油、金、銅、鋁、鋅等30多種礦產,是寧夏礦產資源最豐富的地區之一。其中石膏儲量約70億噸,粘土儲量50多億噸,硅石儲量1億噸,煤炭資源最為豐富,分布面積近200平方公里,總儲量12億噸,且屬低灰、低磷、低硫,高密度、高強度、高發熱量的優質無煙煤,以“三高三低”馳名中外。衛寧平原水資源條件優越,地下水蘊藏豐富,黃河自西向東穿境而過,全長約182公里,年均流量1039.8立方米/秒,年均過境流量328.14億立方米,最大自然落差144.13米,水能蘊藏量200多萬千瓦,可利用能量160萬千瓦,是西北可利用水資源最優越的城市。正在建設的沙坡頭水利樞紐工程是西部大開發10大項目之一,設計控灌面積107萬畝,每年可供電6.06億千瓦時,2004年年底竣工投入使用,不僅可解決衛寧平原120萬畝耕地的灌溉,而且每年可向寧夏電網提供6億千瓦時電能,緩解西北缺電壓力。擬建中的黃河大柳樹水利樞紐工程距沙坡頭水利樞紐工程12公里,設計壩高163米,總庫容110億立方米,裝機200萬千瓦,年可發電78億千瓦時。屆時,中衛將成為西北地區重要的水電基地。正在建設的國家重點項目西氣東輸工程在寧夏過境長度274公里,經過中衛境內100公里,并建有加壓站。農業生產條件得天獨厚。引黃灌溉歷史悠久,黃灌區農業基礎雄厚,生產條件得天獨厚。境內山川同濟,土地肥沃,溝渠縱橫,林茂糧豐,盛產糧油、枸杞、瓜果、畜禽等,是全國有名的商品糧、枸杞、果菜、畜牧水產品生產基地。中衛山羊、灘羊全國馳名。經過多年的開發建設,現已形成以灌區為主的糧食生產基地和設施農業區,以南部山區為主的畜草產業區,以衛寧平原為主的枸杞種植區,出現了全區養雞第一鎮、養魚第一村和全區第一個億元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