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寧
西寧簡介
人口:180萬人,其中市區人口68萬人 區號:0971 郵編:810000
地理位置:西寧地處青海東部,黃河支流湟水上游谷地,四面環山,三川會聚,扼青藏高原東方之門戶。
行政區域:西寧市現轄四區(城東區、城中區、城西區、城北區)三縣(大通縣、湟中縣、湟源縣)。
西寧介紹
形似一葉扁舟的西寧市,扼青藏高原東方之門戶,位于青海東部,黃河支流湟水上游,四面環山,三川會聚,市內潢水及其支流緩緩東向流過。這里,境內最高海拔4394米,市區中心海拔2275米,屬大陸性高原半干旱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西寧市依山傍水。南禪寺、北禪寺居高臨下俯瞰西寧全景。這里夏季楊柳成蔭,涼爽宜人,是旅游避暑之勝地。市內的人民公園、兒童游樂場等。綠叢之間的人工湖,夏季可水上泛舟,冬季是天然滑冰場。北山煙雨——西寧古八景中遺留最完善的一景,面對自然界這神奇的造化,你會在一剎那間萬念俱空。千百年的風剝雨蝕和鬼斧神功,造就了這或狀如層樓迭起,或如寶塔凌空的奇峰。高原的氣候乍雨時睛,而到北山游玩,最佳勝景則是雨中觀游北山。清朝詩人張思憲曾描繪到:“北山隱約樹模糊,煙雨朝朝入畫圖。”在煙雨中才能真正感受到北山隱約模糊、水墨入畫的意境。站在斗母殿,殿檐滴水如珠,雨幕中的群樓像籠罩了一幅輕紗,道路縱橫像是幾筆粗墨,片片樹林猶如淡墨渲染。遙望南山,似見似不見,形隱而神存矣。唯有北山頂上那座具有唐代建筑風格的寧壽塔,在煙雨朦朧中依然矗立,像是一位久經風霜的老僧,在沉思于蒼茫的人世,乃為西寧市的旅游勝地。在西寧,不可不去的便是東關清真大寺,整個大寺和殿內都顯得古樸雅致,莊嚴肅穆,富有濃郁的伊斯蘭特色。該寺建造雄奇,坐西面東,具有我國古典建筑和民族風格的建筑特點,雕梁彩檐、金碧輝煌,大殿內寬敞、高大、明亮,可以同時容納3000多回教徒進行禮拜。位于西寧市北約40公里的老爺山,又名六朔山,山上有火燒臺、老虎洞和古寺廟遺址。主峰西南皆為懸崖絕壁,北面與牦牛山相對。山峰突兀,河谷幽深險峻。山中林木繁茂,景色秀麗,加之高原氣候多變,或旭日臨空,或細雨霏霏,或濃云密布,或天朗氣清。登高眺望,云海蒼茫,漫步林中,別有一番風趣。日月山,西寧乃至青海省的風景名山,橫列于青海湖東側,屬祁連山支脈,位于湟源西南40公里,既是湟源、共和兩縣的交界處,又是農業區向牧業區的過渡地段。它的海拔3500米,山頂有紅色巖系裸露,故古稱赤嶺。傳說當年文成公主離開長安赴西藏登上此山遠望,天蒼蒼,路茫茫,思緒萬千,便把唐太宗和皇后賜給她的“日月寶鏡”來照,可什么也看不見,萬念俱灰,將寶鏡拋于山下,后人就以日月命名此山。此為游人進入青藏高原的必經之地,故有“西海屏風”、“草原門戶”之稱。日月山東是肥沃的湟水谷地農耕文化區,西是青海湖盆草原放牧文化區,自然經濟文化景觀東西分明。此山還是大絲路羌中道和唐蕃古道的咽喉之地,公元734年唐與吐蕃遣使于此劃界立碑,定點進行茶馬交易,并正式確定其為邊防關隘,修筑過頗具盛名的石寶城,并留下了許多文化勝區。西寧夏涼秋爽,是理想的避暑勝地,燦爛的河湟文化又給這涼爽宜人的夏季平添了無數魅力。老爺山、虎臺、北禪寺、清真大寺、日月山、鳥島、萬丈鹽橋、孟達自然保護區等充滿詩情畫意的旅游景點都會使游客流連忘返。登高望遠,黃河上游第一壩的龍羊峽闊大壯麗、青海湖銀光閃爍、碧波萬傾;鹽湖采風,如詩如畫的遼闊草原、江河水源頭璀燦奪目、光彩照人的鹽湖風光;這一切定會使每位游客興致倍增,不思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