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滄
臨滄簡介
人口:總人口約227萬人 區號:0883 郵編:677000
地理位置:臨滄,因瀕臨著名的瀾滄江而得名,位于祖國云南省滇西邊陲。東鄰思茅、北連大理、西接保山、南部和西南部與緬甸國家交界
臨滄介紹
在瀾滄江畔,在滇之西南,有一塊神奇美麗豐富多彩的熱土——臨滄。臨滄,以瀕臨瀾滄江而得名。在這塊土地上,世代生息繁衍著佤、傣、拉枯、布朗、德昂、彝、景頗等23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人口占全區總人口的37.9%。臨滄地區總面積24469平方公里,轄臨滄、云縣、鳳慶、永德、鎮康、耿馬、滄源、雙江八縣,總人口227萬。臨滄,有著燦爛無比的民族文化和神奇的古代文明。滄源古崖畫群,歷經三千多年風雨而原貌依然,她講述給世人的是人類從起源到發展的全部奧秘,被中外史學家譽為“哀牢地新大陸”、“滇西南人文史詩”。耿馬石佛洞、文明禮儀之邦鳳慶的“文廟”群、佤山滄源的廣允緬寺、勐省農克硝洞遺址、云縣忙懷新石器遺址等一大批人文景觀,顯示著厚重的文化積淀,流動著美麗的古老傳說,無不昭示這塊土地曾擁有的不朽古代文明。當你走近瀾滄江這條聞名于世的河流,你便會體味到“東方多瑙河”具有的獨特魅力,當你跨入臨滄這塊西南邊陲的熱土,你便會感受到北回歸線上自然與人類親密無間的交融;你會感受到臨滄各族人民的真誠和熱情,你會為瀾滄江的濤聲所激動,你也會為多姿多彩的民族風情所陶醉……自古以來,臨滄十余種民族就在這里繁衍生息。中國迄今發現的最古老的崖畫——滄源崖畫,廣為分布的新、舊石器遺址,星羅棋布的名勝古跡,膾炙人口的創世神話,都展示著臨滄悠久的歷史。在二萬四千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江河縱橫、群山疊翠、氣候宜人,林茂物盛。民宅群落獨具風格,民族風情多姿多彩,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融為一體,一派濃郁的邊陲風貌。境內地形地貌復雜,氣候類型多樣,孕育著極為豐富的自然資源,是云南“植物王國”、“動物王國”、“金屬王國”、“水電富礦”、“藥物寶庫”、“天然花園”的縮影。特別是有豐富的熱帶、亞熱帶熱區土地面積,約占全區土地總的三分之一,具有廣闊的開發前景。糧食生產條件優越,茶葉種植歷史悠久,發展蔗糖得天獨厚,林業、畜牧、橡膠、紫膠、烤煙、煙料、熱帶水果、藥物等均具有顯著優勢。瀾滄江、怒江兩大水系環抱其境,區內河流眾多,水位落差大,蘊藏有極為豐富的水能,單瀾滄江水系在臨滄境內國家和省就規劃有已建和正建的漫灣、大朝山、小灣三座百萬千瓦級梯型大電站。獨特的地質構造,具備了良好的成礦條件,蘊藏有豐富的地下寶藏。臨滄位置優越,有鎮康、耿馬、滄源三縣與緬甸接壤,有大小口岸通道17個(條),其中,有兩個省級口岸,滄源、勐懂正在做工作爭取建成省級口岸。在歷史上,臨滄就是大西南與緬甸貿易的重要口岸通道,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臨滄將成為全省、大西南乃至全國面向東南來的重要口岸和窗口。境內旅游景區有:奇麗壯觀的省級自然保護區臨滄大雪山、山水峻秀的五老山國家級森林公園和雕琢神奇的小道河省級森林公園、險峻俏麗的白石巖山水、天然溫泉渡假山莊、霧龍山古戰場遺址,縣城南郊以硫磺泉為特點的溫泉賓館、西北郊以碳酸為特色的晚翠溫泉賓館,列入全省25個旅游精品工程之一、富有濃郁民族風情的臨滄茶文化風情園,這些都是旅游觀光的理想去處。臨滄多民族聚居,民族風情濃郁,民族文化豐富多彩,是以佤族文化為主旋律的民族風情和交融共生的多元宗教文化、自然人文景觀構成獨具魅力的邊緣文化特色。臨滄是中國佤文化的薈萃之地。全區現有佤族人口35萬人,占全國佤族總人口的三分之二。滄源佤族自治縣是佤族最集中的地區,神奇美麗的阿佤山有聞名海內外距今3500多年歷史中國八大古崖畫之一的滄源崖畫,有與緬甸山水相連的南滾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有建于清代道光年間,集建筑、雕刻、繪畫為一體的云南民族地區南傳上座部佛教代表建筑之一的廣允佛寺;有保留較完整的從奴隸社會直接跨入現代文明的佤族原始群居村落,有豐富的佤族民間文學藝術和獨特的飲食文化,其中木鼓舞、甩發舞享譽中外,集中展現了中國佤族文化的內涵。臨滄是世界著名的"滇紅"之鄉。是世界種茶的原生地之一,有500余年的種茶制茶歷史。1938年,"滇紅"在鳳慶試制成功,成為中國的出口名茶,年出口量均占全省茶葉出口量的40%以上,創匯占全省茶葉出口量的50%以上,云南鳳慶滇紅茶葉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是云南目前最大的茶葉生產企業。全區茶葉面積達65萬畝,年產量達2萬多噸,面積和產量均為云南第一。臨滄是亞洲獨具特色的水電基地。瀾滄江境內流程232公里,屬瀾滄江--湄公河次區域的中間地帶,有著豐富的水能資源,國家和省規劃已建成的三座百萬千瓦級電站--漫灣(裝機量150萬千瓦)、大朝山(135萬千瓦)、小灣(420萬千瓦)均在臨滄境內。在180多公里的水面流域建成三座百萬千瓦級電站在全國乃至亞洲尚屬獨有。臨滄是昆明通往緬甸仰光的陸上捷徑。全區有滄源、耿馬、鎮康三個縣與緬甸接壤,國境線長290.8公里。昆明經臨滄出境至緬甸仰光公路里程僅1893公里,臨滄被譽為"南方絲綢之路",西南絲茶古道,孫中山先生曾規劃在臨滄建立"歐亞第三大陸橋"。臨滄地委行署為加快臨滄經濟社會的發展。順勢而謀,大力調整產業結構,把臨滄旅游業作為新興支柱產業加以培育,初步開發建設了一批旅游產品,開發了精制茶葉、民族服飾、民族手工藝術品、天然綠色食品等眾多旅游商品。改善了區內外交通條件,建成了貫通縣、鄉、村交通網絡,臨滄機場已建成通航,祥臨高等級公路及地區至各縣油路工程正在建設中,基礎接待設施日趨完善,接待水平不斷提高。全區現有二至四星級賓館酒店共18家,日接待游客量可達1.2萬人,基本具備了招徠和接待海內外旅游者的條件;有國內旅行社8家,開辟了茶文化風情游、瀾滄江百里長湖游、邊境跨國游、民族風情游等線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