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山
涼山簡介
人口:總人口393.9萬多人,其中彝族約占42 郵編:615000
地理位置:位于四川省西南部
行政區域:涼山州是全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轄西昌、木里、鹽源、德昌、會理、會東、寧南、普格、布拖、金陽、昭覺、喜德、冕寧、越西、甘洛、美姑、雷波17個縣市。
涼山介紹
涼山彝族自治州是我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位于四川省西南川滇交界處幅員面積6萬余平方公里,總人口390萬人。境內有漢、彝、藏、蒙古、納西等10多個世居民族。全州轄17個縣市,其中木里為藏族自治縣。州府所在地西昌市位于成昆鐵路中段,自古以來就是通往云南和東南亞的"南方絲綢之路"的重鎮。這里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四季如春。平均氣溫l7℃可同春城昆明(平均氣溫14℃)媲美,享有"萬紫千紅花不謝,冬暖夏涼四時春"之譽。這里緯度低,海拔高,云霧少,污染小,大氣浮懸物少,空氣透明度高,因而月亮格外晶瑩明亮獲"月城"之雅稱。每當夜幕降臨,萬里無云,碧空如洗,皓月當空,月光皎潔,分外媚人。尤以每年冬末初春的早晨,日出東山時,大如銀盤的圓月還掛在西邊山頭,緩緩沉下,日月的光輝交相輝映,山川絢麗,其景美不勝收。涼山是一個古老神密而又聞名遐邇的地方。廣大彝族聚居區,民主改革前,這里的社會還處于奴隸制階段。其民俗風情古樸而豐富多彩。具有濃郁的民族特點和地區特點。"一步跨千年"的社會發展史令許多專家學者所關注和研究。獨具特色的彝族民風、民俗和滬沽湖畔摩梭人的"走婚"習俗,中國對外開放"窗口"——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全國唯一的社會發展形態博物院——涼山彝族奴隸社會博物館,紅軍長征時劉伯承元帥與彝族首領果基小葉丹在彝海結盟的革命遺址,神奇秀美的螺髻山和大風頂自然保護區,吸引著眾多的中外專家和游客。涼山地區開發較早,歷史上的各民族都為此作出過重要貢獻。涼山是早期人類活動的一個重要區域。考占發現證明,早在距今4000多年的新石器時代,這里就已有人類活動。迄今在涼山州境內,已先后發現數十處新石器時代文化遺止。約相當于中原的殷商時期,至少安寧河流域地區也已進入青銅時代。今天遍布涼山境內各地的文化遺存,類型眾多,風格奇異,不僅表明從那時起就活動于此地的眾多民族(以“邛”、“笮”、“夷”系民族為主)的文化復雜多樣,而且更重要的是證明了他們曾為涼山的早期開發作出過重要的歷史貢獻。西昌黃聯漢代冶鑄遺址、安寧河流域的大石墓與州境內各類古代墓葬中出土的制作精良的青銅器、鐵器及銅鐵合制器具,以實物說明金屬采煉冶鑄歷史的久遠和技術發達并得到普遍運用。歷代史志典籍都陸續記載了涼山大片地區金屬及非金屬礦藏的開采利用情況,其中某些技術如明代會理鎳白銅的冶煉還是當時中國冶金技術卓越成就的標志。早在2000多年前,鹽源就已產鹽。史志記載摩梭人先民采用大口淺井技術產鹽,那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制鹽技術,而且所采制的井鹽也是世界上四大制鹽技術中最好的。鹽源黑鹽井是我國少數民族最早開發的鹽井。此外,涼山的制瓷業、造紙業、印刷術、紡織業也開發較早。建昌馬、水牛自宋元以來就遠近聞名。適宜于特殊氣候與自然環境的農作物品種繁多,芥麥、香米美譽遠揚。雖然各民族的建樹有所不同,但這是他們在歷史交往中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結果。涼山州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南至金沙江,北抵大渡河,東臨四川盆地,西連橫斷山脈。處在東經100°15′~103°53′和北緯26°03′~29°27′之間。成昆鐵路和川云國道縱貫全境,為“南方絲綢之路”上重要通道。境內地貌復雜多樣,地勢西北高,東南低。高山、深谷、平原、盆地、丘陵相互交錯,有海拔最高為5958米的木里縣恰朗多吉峰,最低的雷波縣大巖洞金沙江谷底305米,相對高差為5653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