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山
眉山簡介
人口:346萬 區號:0833 郵編:620000
地理位置:位于四川盆地成都平原西南邊緣,南瞰樂山,東臨資陽,西望雅安,是成都平原通聯川南、川西南、川西、云南的咽喉要地和南大門。
行政區域:轄東坡區、仁壽、彭山、洪雅、丹陵、青神一區五縣
眉山介紹
眉山市,古稱眉州,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是四川省歷史文化名城。素有“孕奇蓄秀當此地,郁然千載詩書城”的美譽。被稱為“東坡故里,中國詞鄉,詩書古城,道教圣地,長壽之邦。”眉山建政,始于南齊建武三年(496),在犍為郡武陽縣南境建齊通左郡。南梁普通時期(520至527),齊通左郡改稱齊通郡,建齊通縣郡,縣治同在一城。太清二年(548)設置青州,轄齊通郡,州治齊通縣城西魏廢帝二年(553)改青州為眉州,轄齊通、青城兩郡,州治齊通縣城。北周明帝二年(558)撤銷齊通郡,新置安樂縣,治所當今東坡鎮,仍屬眉州。建德元年(572)眉州改青州。大城元年(579)青州改嘉州。隋開皇三年(583)廢郡存州。大業二年(606)復改嘉州為眉州,州治遷通義縣城(今東坡鎮)。后撤州建眉山郡,郡治龍游,即今樂山市市中區。唐武德元年(618)眉山郡改為嘉州。次年,從嘉州分置眉州,轄通義、丹棱、洪雅、南安(今夾江)和青神5縣,屬劍南道,州治通義縣城。天寶元年(742)撤銷眉州,改置通義郡。乾元元年(758)撤銷通義郡,恢復眉州,屬劍南道西川。宋太平興國元年(976)通義縣改稱眉山縣隸屬西川路眉州。州領眉山、彭山、丹棱、青神4縣。元至元十四年(1277)眉州屬嘉定路。二十年撤銷眉山縣,由州治理,同時丹棱縣并入眉州。明洪武九年(1376),眉州降為眉縣,歸嘉定州管轄。次年,彭山、丹棱并入眉縣,青神并入嘉州。十三年眉縣復升為眉州,直隸屬四川布政使司,眉山縣仍由州治理,領3縣:丹棱、彭山、青神。民國2年撤銷眉州恢復眉山縣,屬上川南道。次年,改屬建昌道。17至18年撤銷道制。24年置四川省第四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設眉山縣城,轄眉山、彭山、丹棱、青神、夾江、洪雅、大邑、邛崍、蒲江和名山10縣。解放后,1950年1月設眉山專區,專員公署設眉山縣城,屬川西行政公署,轄10縣,同解放前的第四行政督察區轄縣,以后大邑劃出,新津劃入。1953年3月5日撤銷眉山專區,眉山縣劃歸樂山專區管轄。1959年彭山、青神與眉山合為1縣,稱眉山縣,1962年11月兩縣恢復縣制。1968年眉山縣屬樂山地區,1985年屬省轄樂山市(樂山地區改建)。眉山歷史悠久,人杰地靈。歷史文化名人輩出,有“壽星之祖”商代大夫彭祖、道教宗師張道陵、西晉文學家李密,宋代大文豪蘇東坡三父子,著名宰相何栗,抗金名將虞允文,良史李燾,清代文學家彭端淑,著名地質學家梁津和一代地質大師、新中國地質事業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黃汲清,有長安畫派創始人,被譽為“東方梵高”、“畫壇怪杰”的石魯,川劇劇作家黃吉安和中國著名書畫家、詩人、美術教育家馮建吳。由唐而宋,眉山與杭州、建陽鼎足而為中國三大刻版印書中心。這里有東坡文化、長壽文化、道教文化、佛教文化、竹文化、水文化等多種特色文化。眉山東坡文化節、彭祖壽星節、青神竹編藝術節,橘花節、洪雅臺會、瓦屋山杜鵑節、冰雪節、瓦屋山國際道教文化節、仁壽的枇杷節、丹棱的嗩吶藝術節、老峨山“六月六”(農歷)朝山會……享譽巴蜀,名揚海外。這里江山秀麗,旅游資源點多面廣,東有"成都后花園"之稱的四川省風景名勝區“千島之湖”仁壽黑龍灘、西有“瓦屋寒堆春后雪”的國家級森林公園瓦屋山和省級風景名勝區槽漁灘、南有蘇東坡青年時讀書的“蜀中名寺”青神中巖、“影入平羌江水流”的平羌小三峽、北有長壽福地彭祖山以及“南州勝跡古祠堂”三蘇祠等名勝古跡。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眉山人懂得享受生活,因此眉山的美食隨處可見,最出名的莫過于東坡肘子了,就連街邊小吃烤排骨的美味也同樣令人贊不絕口。游眉山,看秀麗山川,品東坡詩詞,嘗文豪名菜,做快樂神仙,身心都得到享受,豈不美哉!全市工業現有機械、電子、電力、化工、食品、煤炭、輕紡、造紙、建材、冶金等門類,擁有一批國家、部、省級先進企業和國家、部、省優質產品。境內有全國著名的鐵路貨車生產廠——眉山車輛廠,重要的電信設備生產廠——成都郵電通信設備廠。眉山、彭山縣以芒硝為原料生產化工產品的工業企業已初具規模。全區以農副產品為原料的食品、飼料工業方興未艾。民營企業集團開始崛起,通威集團、華森集團、仲輝集團已躋身全國民營企業500強,其中通威集團排名第二。全市氣候溫和,雨量充沛,無霜期長,各種水利設施星羅棋布,適宜農林牧副漁各業發展,是有悠久歷史的糧、棉、油、豬集中產區和調出區。耕地面積201300公頃,糧食總產量168.9萬噸;人均占有原糧504公斤,農民人均純收達1778元。境內先后建成了糧食、油料、肉類、水果、生豬、水牛、奶牛、水產、禽類等幾十個全國、全省的商品生產基地,不僅有地區特色,而且有不少名優品種和拳頭產品,具有較強的市場競爭力。眉山自然資源豐富。地下礦藏有金、銀、銅、鐵、鉛、鋅、煤、石膏、芒硝等20多種,其中芒硝總儲量達650億噸。水利資源十分豐富,岷江、青衣江兩條主要河流縱貫全境,花溪河、安溪河、炳靈河等大小河流300余條遍布全區,境內可開發的水能資源達80萬千瓦,目前僅開發了20萬千瓦。已建成槽漁灘、花溪等中、小型電站上百座。原始森林和人工林覆蓋率達27.47%。利用本地資源優勢,巧借外地名特優新品種,我區精心培育特色農業,經過多年努力,4個國家級“特色之鄉”脫穎而出,成為我區農村經濟發展的領頭羊。中國臍橙之鄉1999年11月,眉山縣被國家農業部“中國特產之鄉”推薦及宣傳活動組委會評為“中國臍橙之鄉”。從八十年代開始,眉山縣開始對臍橙進行選優繁育,培育出了果大色鮮、味美品優的“眉山臍橙”,多次被評為全國優質水果,現種植面積已達12萬多畝,年產量9、6萬噸,暢銷北京、上海、陜西等20多個省、市,銷售收入,逾1、5億元。中國枇杷之鄉1998年5月,仁壽縣文宮區被國家農業部授予“中國枇杷之鄉”。該區利用地處龍泉山脈的地理特點,引進“大五星”等優質枇杷,規模種植達2、5萬多畝,年產枇杷4000多噸。“文宮枇杷”以色艷果大肉厚味甜聞名遐邇,年年成為供不應求產品。中國棚柑之鄉1999年10月,青神縣被全國特產委員會命名為“中國棚柑之鄉”。棚柑,用紅桔與廣柑雜交的水果新品種,其皮如桔,肉似柑,味極甜美。青神棚柑現種植面積達10萬畝,年產量6萬噸,占四川產量的75%。產品遠銷新加坡、香港及全國各地。中國竹編藝術之鄉1996年,青神縣南城鄉被文化部授予“中國竹編藝術之鄉”,2000年6月,青神縣又被文化部授予全國唯一一個縣級“中國竹編藝術之鄉”。該縣現有竹基地6萬多畝,竹編從業人員2萬余人,年創產值2億多元。“青神竹編”以平面竹編見長,代表作有八駿圖、百帝圖、百虎圖、清明上河圖等,產品暢銷日本、韓國,其銷往日本的一幅清明上河圖竹編售價達16萬元人民幣,銷往韓國的一幅清明上河圖竹編售價達16萬元人民幣,銷往韓國的一幅百帝圖竹編藝術品售價達4、5萬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