瀘州
瀘州簡介
人口:465萬人 區號:0830 郵編:646000
地理位置:位于中國長江上游三峽庫區, 川、滇、黔、渝結合部,是一座長江之濱的美麗城市。
行政區域:轄三區四縣,江陽區、龍馬潭區、納溪區、瀘縣、合江縣、敘永縣、古藺縣。
瀘州介紹
?兩千多年歷史鑄成的瀘州,位于祖國錦繡天府之南,轄三區四縣,總面積12242.95平方公里,人口461.45萬。市區為長江與沱江所環繞,是四川出海的南通道和長江上游的重要港口。歲月湯湯,勤勞智慧的瀘州人在這片神奇而富饒的土地上辛勤耕耘,使瀘州成為聞名遐邇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全國雙擁模范城、國家衛生城市。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瀘州古稱江陽,夏、商時屬梁州之域,西漢景帝六年(前151年)設置江陽縣,蕭梁武帝大同年間(535—546年)建置瀘州。1949年,設置瀘縣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55年改稱瀘州專員公署,1983年瀘州市改為省轄市。兩千多年的文明史為瀘州留下了豐厚的文化遺產和眾多的文物古跡。漢代畫像石棺、宋代報恩塔、四百年國寶窖池、明代龍腦橋、明代玉蟾山摩崖造像、清代春秋祠、清代堯壩鎮東岳廟及古街道民居群等古跡遍布瀘州境內。美麗富饒的土地,生生不息的文化,孕育了瀘州人不屈不撓、奮發拼搏的精神品格。宋、元之際,蒙古軍入蜀,瀘州筑城于合江神臂崖堅持抗戰35年之久,“天生的重慶,鐵打的瀘州”由此而得名。中國工農紅軍四渡赤水遺址、瀘州起義指揮部、朱德紀念館以及朱總司令親筆題寫的“救民水火”、“護國巖”等革命遺址已成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氣候溫和,五業興旺。瀘州北部為準南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南部山區氣候有中亞熱帶、北亞熱帶、南溫帶和北溫帶氣候之分,具有山區立體氣候的特點。土地肥沃,物產富庶。具有春榮夏艷秋實冬秀的江南特色。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為農、林、牧、副、漁業提供良好的條件,成為四川省的糧、豬、林、煙、果、中藥材等產品的重要生產基地。羅沙貢米、瀘州桂圓、合江荔枝、納溪柚子、古敘優質“云貴型”烤煙等,遠近聞名。山川秀美,風光旖旎。合江福寶森林公園、古藺黃荊老林、敘永畫稿溪、張壩桂圓林等自然景觀美不勝收。工業發達,商貿繁榮。瀘州是一個以釀酒、化工、機械為龍頭,輕重工業并舉的綜合性工業城市。“瀘州老窖”、“古藺郎酒”舉世聞名,使瀘州擁有“酒城”的美譽。年產合成氨80萬噸、尿素124萬噸的瀘天化(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是我國目前最大的尿素生產企業,被列為全國十八個化工基地之一,中國500家最大工業企業和最佳經濟效益企業。長江工程機械集團屬全國最大的工程機械集團之一,以長工集團為龍頭的50多家機械工業企業可生產近20個大類、2000多個品種規格的機械產品。醫藥、建材、精細化工、印刷包裝業等都具有相當規模。儲量豐富的天然氣、古敘優質無煙煤,使瀘州成為西南重要的能源工業基地。瀘州為云、貴、川、渝四省市結合部的物資集散地,商品市場繁榮,發展迅速,已形成了一大批有規模、上檔次的綜合集貿市場和專業批發市場。佳樂廣場、王氏商城、沱江批發市場、電腦商城等都具有較大的輻射力。?交通便捷,環境優美。瀘州,歷來是川、滇、黔、渝四省市結合部的交通樞紐和文化交流中心。早在宋代年間,瀘州就與成都、重慶一道躋身于全國26個大商業城市之列。今日瀘州,集水陸空于一體的立體交通網發達,321國道縱貫全境,并有大納(貴州大方至瀘州納溪)公路溝通,是四川最便捷的出海南通道。隆納(隆昌到納溪)高速公路已建成并與成渝高速公路相連接。瀘州至北京、上海、廣州、海口、昆明、貴陽等地的直達航班已開通。瀘州港已成為四川長江上游常年通行1000噸級船舶的港口和四川省的長江第一大港。瀘州港集裝箱多用途碼頭是年吞吐量5萬標箱的直立式綜合性碼頭。通訊網絡先進高效。已建成國內互聯網上規模最大、信息最齊全的酒類專業網——中國酒類信息網。中國西部農副產品市場信息網、中國液壓元件信息網、中國名酒信息網即將建成。城區建設已初現大城市雄姿。人居環境優越,濱江路榮獲2000年迪拜國際改善居住環境最佳范例獎的良好范例稱號。城區綠化覆蓋率40.2%,人均公共綠地面積4.57平方米。投資軟環境極大改善,“一站式”服務進一步加強。?文化發展,科技進步。伴隨經濟的發展,瀘州市科技、文化、教育、衛生、廣播、電視、體育等事業迅速發展。市內有瀘州醫學院、四川警官高等專科學校等高等院校5所,中等專業學校7所,專業科研機構20個,三甲醫院1個,二甲醫院11個,科技人員近6萬人,多項科技成果獲得國家部委、省級獎項。大力實施“科教興瀘”戰略,開展了科技人才庫、科技項目庫建設,啟動了民營科技園區、農業科技園區,發展以生物技術、綠色環保、信息技術工程為重點的高新技術產業。全市“普九”人口覆蓋率達到99.5%,廣播電視實現了市到縣區光纖聯網,各項社會事業全面推進。今日瀘州,隨風擎旗,弄潮而立。未來的瀘州,在西部大開發的熱浪中定將展現出亙古未有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