婁底
婁底簡介
人口:400萬 區號:0738 郵編:417000
地理位置:位于湖南省中部,漣水中游
行政區域:轄婁星區、冷水江市、漣源市和雙峰、新化二縣。
婁底介紹
婁底市位于湖南省中部,原為婁底地區。1999年1月,經國務院批準,撤銷婁底地區,設立地級婁底市,轄婁星區、冷水江市、漣源市和雙峰、新化二縣,總面積8117平方公里,人口400萬,是湘中交通樞紐、湖南工業重鎮、國家森林城市。婁底境內整個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傾斜。西部新化縣、冷水江市、漣源市西南部屬湘西山地區,山勢雄厚,峻嶺馳騁;東部漣源市的中、東部,婁星區、雙峰縣屬湘中丘陵區,地勢逐漸降低,地形起伏平緩,丘崗延綿,平地寬敞。境內山脈縱橫,群峰起伏,矗立大小山峰數百座。西部雪峰山脈從新化西部風車巷蜿蜒入境,斜亙西北,主要支脈有天龍山、桐鳳山、奉家山、古臺山、鳳凰山、大熊山和冷水江境內的祖師嶺等;東南部有座落在雙峰縣的九峰山,是南岳七十二峰之一,為雙峰、衡陽兩縣的天然分界線;西北部是雪峰山余脈,向漣源伸入,西起白竹山,東至洪家大山,透迤起伏,峰巒重疊,最高峰寨子山為漣源與寧鄉的天然界山;中部龍山山脈橫亙,主要山峰有龍山、石坪山、楊材山、仙女寨等,彎曲連綿40余公里。全區平均海拔170米,最高點是新化九龍池,海拔1622米;最低點是雙峰的江口峽谷,海拔64米,兩點相差1558米。在婁底境內,群山林立、丘陵起伏之間,溪水奔流,河網密布,水系完整,水量充沛。全市主要河流有:東部漣水,為湘江中游一大支流,源于新邵觀音山,自西向東,流經漣源市、婁星區、雙峰縣,經湘鄉至湘潭縣河口入湘江,境內全長85.85公里,沿途納孫水、湄江、測水等1-4級支流89條,控制流域面積3906平方公里。西部資水,由南向北,流經冷水江、新化。經安化柘溪,過益陽注入洞庭湖,貫穿境內西半部,區內流程112公里,有1-4級支流100條,控制流域面積3985平方公里。區內各河流水質較好,PH值在正常范圍內,離子總量不高,中等礦化度,適合于工農業生產和人們生活之用。全區年平均降水1406毫米,降水總量113.95億立方米,且西部山區多于東部丘陵平地,直接形成的地表水資源38.87億立方米。外來水資源豐富,共有133.42億立方米,主要在西部,控制利用少;東部入境水雖不多,但利用較好。地下水年平均為21.6億立方米,年徑流量平均達21.35億立方米,主要公布在北、東、南部地區、水能理論蘊藏量32.5萬千瓦,其中可開發利用的14.26萬千瓦。目前具備人工養殖的水面18萬畝。婁底屬中亞熱帶大陸性季風濕潤氣候區。熱量豐富,溫度適宜,四季分明:冬季少嚴寒,夏季多酷熱,秋季晴朗溫暖,春末夏初多雨成澇,盛夏初秋少雨多旱。全年平均氣溫16-17.3℃。年平均日照時間1538小時,東部多于西部。無霜期268天。由于雨水偏多,土壤濕重,多為紅壤,其次還有黃壤、黃褐土等。土地資源優勢在于海拔低,土質好,丘崗河谷平地分布比較集中,有利于發展農業和城鎮建設;山地面積大,宜于林業發展。從婁底市往西南行83公里,便到了冷水江市。市郊同興鄉有一巨型溶洞波月洞,洞內有27個廳,全長5.4公里,游覽面積4萬平方米。洞內各色釧乳千姿百態,令游人嘆為觀止,電視劇《西游記》曾在這里拍攝外景。僅次于婁底市郊的水府廟景區,有45平方公里的水面,水面上有34個小島,游人可泛舟其中,或進行其它諸如龍舟竟渡、摩托艇等水上體育活動,湖畔的陶龕學校和天籟巖也可供游人參觀。婁底礦產資源豐富,素有世界銻都、百里煤海和有色金屬之鄉美譽。已探明可供開采的礦藏達48種,且儲量大,品位高。其中銻礦儲量居世界之冠,煤炭儲量居全省第二,石膏、石墨、重晶石、大理石等非金屬礦藏在湖南及至全國名列前茅。婁底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自古以來就是湖南省主要的戰略勝地和南北通達、東西連貫的要衢。湘黔、婁邵鐵路在這時交匯。207國道、320國道與即將興建的洛(陽)湛(江)鐵路、上(海)瑞(麗)、潭(湘潭)邵(邵陽)高速公路,貫穿婁底,使婁底成為我國湘中主要的交通樞紐和物質集散地。婁底經濟和社會發展迅速,投資環境日益完善。九十年代以來,婁底工業從小到大,由弱到強,形成了冶金、建材、煤炭、化工、電力、機械為骨干的門類齊全的工業體系。農業正由傳統型向規模化、集約化經營的現代農業轉變。近年來,婁底加大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興建了日產20萬噸的婁底二水廠、50萬伏超高壓變電站、第二煤氯源廠等一大批基礎設施,修建了婁漣高等級公路,開通了15萬門程控電話,建立了與全球聯網的婁鍍信息港。婁鍍市作為全國森林城,市政布局日趨合理,市容市貌日新月異,經濟環境不斷優化。科技、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等各項事業全面發展。婁底市所轄的一區二市二縣是從原邵陽市劃分出來的,在此之前,它們的建制和隸屬也一直隨歷史的風雨而反復變化。特別是新化縣,其建制過程更為復雜曲折,頗具傳奇色彩。婁底一帶原為少數民族雜居之地,相傳先民們是盤古的后裔,屬三苗、九黎集團,出自五帝中的顓頊。在很長的一段歷史時期中,先民們與黃河流域的華夏和東夷進行了激烈的爭奪,但最后失敗了,大部分被迫向南遷徙,現今貴州、云南一帶的少數民族很多是這一帶移民的后裔,剩下的部分被西漢以來不斷大量南移的中原漢人(特別是江西人)融合、同化,從而形成今天婁底市漢族人占99.9%的民族格局。婁底在夏商周時為荊州一隅,戰國時屬楚的范圍。秦統一中國后,婁底正式列入中央集權制的封建的多民族國家秦的國土,隸屬長沙郡,成為華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饒有興味的是,境內是兩種行政管理狀態并存,即在東南較平坦的地方大部分為秦所歸化,而在西北一帶,居民依然“椎髻徒跣,斷發紋身,耕田有邑”,水行山處,不服王化,人稱“梅山蠻”。其基層組織與秦的亭、里、什大不相同,稱為峒。相傳有十峒,為首者稱“左甲首領”、“右甲首領”或“峒長”、“峒主”。峒民有扶、蘇、向、蘭、青、趙、卜以及為逃避戰禍遷入梅山定居的外姓陳、鄒、劉、羅等姓,他們不為秦的行政所屬,儼然獨立王國。并且,這種局面一直延續到北宋熙寧五年(公元1072年)。在此過程中,歷代封建統治者一方面對梅山地區采取封鎖政策,實行封邊禁墾,不準漢、峒互通往來,一方面頻繁興兵征討。太平興國元年(公元976年)寧太宗派兵圍攻梅山,俘斬峒民數千;次年又調兵鎮壓,俘斬峒民兩萬。但是,“梅山蠻”奮起反擊,從未屈服過。宋仁宗開始對“梅山蠻”采取懷柔政策。慶歷七年(公元1047年),潭州知府劉元珍派人入梅山,招撫峒民400余人。嘉佑末年(公元1063年),益陽知縣張頡向朝廷建議經營開拓梅山,取消不準峒民耕種與益陽接界之地的禁約。宋神宗熙寧三年(公元1070年),湖南轉運副使范子奇奏請朝廷,對“梅山蠻”“宜臣屬而郡縣之”。蔡煜繼為湖南轉運副使后,又奏請朝廷,主張對“梅山蠻”“使為士民,口授其田,略為貸助,使業其生,建邑置吏,使知有政”。宋神宗采納臣下意見,派專使進山言和。這年十一月,梅山正式歸附北宋中央王朝。宋籍其民,得主客14809戶,19089丁(成年男子),田260436畝,并在梅山設上、下兩邑。上邑為“新化”,取“王化之新地”之意;下邑為“安化”,取“人安德化”之意。新化縣成為婁底境內最早的建制縣,在宋代隸屬邵陽郡,元代屬寶慶路,明清屬寶慶府。婁底境內的其他縣市,雙峰一帶,秦時屬長沙郡的湘南縣,漢代以后長期屬湘鄉縣地。漣源一帶,秦至東晉時大部分地域分屬湘南、連道、湘鄉、昭陵等縣,北宋以后,其全部地域便長期分屬湘鄉、邵陽、安化、新化四縣。婁星區一帶從漢代開始,就一直為湘鄉轄地。冷水江一帶在宋以前屬“梅山蠻”地,宋以后長期屬新化縣地。1977年9月,國務院批準建立漣源地區(1982年12月更名為婁底地區,1999年1月改為地級婁底市),從此,婁底崛起湘中,輻射三湘,開始了新的歷史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