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
永州簡介
人口:560萬 區號:0746 郵編:425000
地理位置:位于湖南南部,地處瀟水,湘江兩水匯合處,東接郴州,西南毗鄰“兩廣”,與桂林、清遠相連,北界衡陽、邵陽。
行政區域:現轄芝山、冷水灘二區和祁陽、東安、雙牌、道縣、江水、江華、寧遠、新田、藍山九縣,以及鳳凰園經濟開發區、江永回龍圩管理區。
永州介紹
永州,位于湖南南部,五嶺北麓,湘粵桂三省區結合部。永州古稱零陵,因舜帝南巡崩于寧遠九疑山而得名。隋初設置永州總管府,永州、零陵從此一地二名。又因瀟水與湘江在城區匯合,永州自古雅稱“瀟湘”。1995年11月,經國務院批準,撤銷零陵地區,設立地級永州市。永州現轄九縣兩區。總面積2.24萬平方公里,人口566.5萬人。永州被瀟湘二水融合貫穿,古稱“瀟湘”。永州山水,融“奇、絕、險、秀”與美麗傳說于一體,匯自然情趣與歷史文化于一身,贏得了古今文人墨刻的詠嘆。永州之野,有山水之美,也有溶巖之奇;有樓塔寺廟之壯觀,也有木雕碑刻之勝異。九嶷山之神奇,陽明山之險峻,舜皇山之秀美,千里瑤山之古樸,構成了永州迷人的自然風光。又有舜帝古陵、浯溪摩崖、寧遠文廟、道州月巖、遠古石棚等名勝,形同碧玉珍珠,撒落在永州之野,熠熠生輝,令人留連忘返。碧綠瀟湘水,巍峨九嶷山,永州以它奇麗的容貌、獨特的風情和豐富的傳說而成為一塊筆墨寫不盡的土地。嶷山舜廟,為歷代帝王“朝祭”圣地,“堯天舜日”名貫天下,毛澤東“九嶷山上白云飛,帝子乘風下翠微”的壯麗詩篇,更使九嶷蜚聲中外。陽明山國家森林公園,“大峰小峰連中峰,當天削去青芙蓉”,山奇、樹奇、泉奇、云奇、佛奇。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浯溪碑林,保存完好的摩巖石刻有505塊,其中“摩巖三絕”——《大唐中興頌》石刻,為天下三絕之首。寧遠文廟,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保存最為完整僅次于曲阜文廟。道縣月巖,其巖形渾園,入洞仰視,自東看象“上弦月”,自西看象“下弦月”,從洞中看,藍天當頂,園如滿月,故名“月巖”。江永千家峒,世界瑤族的發祥地,千百年來,無數遷居外地和僑居海外的瑤胞先不斷這里尋根祭祖。江華千里瑤山,山清水秀,風情獨特,住吊腳樓、飲瓜簞酒,為崇尚自然的旅游佳境。歷史上,永州是文人墨客的神往之地。唐代著名文學家柳宗元在永州謫居10年,寄情于永州山水,寫出了名揚千古的《永州八記》和《捕蛇者說》等名篇名著;宋代文豪歐陽修的“畫圖曾訓零陵郡,今日方知畫不如”和詩人陸游的“揮豪當得江山助,不到瀟湘豈有詩”等不朽名句膾炙人口。還有唐代文學家元結、“草圣”懷素、書法家顏真卿,宋代詩人黃庭堅、理學開山鼻祖周敦頤,明代地貌學家徐霞客,清代大詩人、書法家何紹基,以及司馬遷、李商隱、寇準、米芾等歷代名人為永州留下了大量的詩、銘、書畫、崖刻,給永州增添了無窮神韻。永州是一本書,其歷史文化底蘊非常深厚。道縣玉蟾巖文物的出土,永州遠古文化的出現,向傳統的中華文明史上下五千年說及中華民族起源于黃河中原說提出了重大的挑戰。湖南省社科院炎帝舜帝文化課題組最新研究成果表明:永州是世界稻作農業之源、中國制陶工業之源、中華道德文明之源、大舜文化之鄉。舜文化、柳文化、瑤文化,周敦頤的理學,懷素、何紹基的書法藝術,以及古老的“女書”,是瀟湘文化乃至中華文明的的重要源流。舜的開明治國、任人唯賢,周敦頤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和“出污泥而不染”的高風亮節,懷素草書的狂放不羈,柳宗元深刻的惜民愛民思想和“女書”的神秘莫測無一不豐富中華文化的寶庫。——舜文化舜帝是道德文化的鼻祖,舜文化是道德文化。舜帝是我國第一部史書《尚書》開篇所記的核心人物,聯系到舜帝一生耕、陶、漁的生產活動和玉蟾巖出土文物的稻谷、陶片和魚骨螺殼等堆積物,可以肯定永州就是舜帝當年率領他的部族從事耕、陶、漁等生產活動的地方。永州遠古文明是舜帝文化的時代背景和依托空間,舜帝文化是永州遠古文化的突出環節和標志性部分,舜帝文化是炎帝農耕文化的繼承和發展。《史記》所載:“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舜帝文化精神之魂可稱為“德為先,重教化”,舜文化是由野蠻走向文明的歷史轉折時期的中華文化。以農耕文化為內涵的炎帝文化,以政體文化為內涵的黃帝文化,以道德文化為內涵的舜文化,共同構成了中華文化三座里程碑。九嶷山是舜文化的藏精之所。《史記》載:“舜南巡狩,崩于蒼梧之野,葬于江南九嶷”。在九嶷這塊神奇的土地上,留下了舜帝眾多的為民服務的動人故事,留下了不少文人騷客仰游九嶷山的幽怨、懷念和美好的贊譽。一代偉人毛澤東揮筆寫下了“九疑山上白云飛,帝子乘風下翠微”的壯麗詩篇,更使九嶷蜚聲中外。千百年來,舜文化孕育著永州這塊秀美的山川,潤澤著我們這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九嶷山舜帝陵已成為跨越時空、凝聚民族情感、振奮民族精神的強大紐帶,成為華夏子孫心馳神往、謁陵祭祖的圣潔殿堂。——古稻作文化1995年11月18日,考古工作者在道縣玉蟾巖遺址發掘時,突然發現一塊不同尋常的鈣質膠結物。當中國農業大學水稻專家張文結教授敲開膠結物時,發現里面竟嵌有一粒黃澄澄的稻殼。大家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心情有如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一般喜悅!因為這一敲,敲開了水稻歷史之門,敲開了遠古人艱辛生存的歷史!玉蟾巖先后發現的4粒稻谷殼,經測定的年代為公元前一萬年以前,是目前所知世界上最早的稻谷遺存。這一驚天大發現,將稻作農業起源和發展的探討時間,一下子從八千多年前推至一萬四千年前!玉蟾巖,俗稱蛤蟆洞、麻拐巖,位于道縣壽雁鎮白石寨村,距縣城16公里。巖洞文化堆積保存狀況良好,蘊含著大量由舊石器時代文化向新石器時代文化轉變的信息。1996年2月,道縣玉蟾巖遺址入選全國九五年度十大考古發現;2001年3月,玉蟾巖遺址又被列為中國20世紀100項考古大發現之一;2001年7月,被批準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玉蟾巖,正成為國內外科學界和史學界關注的焦點。玉蟾巖出土的古栽培稻殼、新舊石器、陶器等文物足以表明,永州在一萬二千年前就有了相對成熟的原始農業和原始制陶業,當時的遠古先民已在此有了輝煌的遠古文化。永州遠古文化的出現,向傳統的中華文明史上下五千年說及中華民族起源于黃河中原說提出了重大的挑戰。湖南省社科院炎帝舜帝文化課題組公布了最新研究成果:中華民族的歷史不是“上下五千年”而是一萬年,甚至一萬多年;其源頭不在傳統所說的黃河和中原地帶,而是在湖南省永州地區。——柳文化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東(今山西永濟縣)人。貞元九年(793年)進士。授校書郎,后調任藍田尉,升任監察御史里行。唐順宗繼位(805),柳宗元參加以王叔文為首的革新集團,失敗后被貶為永洲司馬。十年后改任柳洲刺史。客死柳洲。永州之貶,一貶就是10年,這是柳宗元人生一大轉折。一千多年前,奇異的永州之野造就了柳宗元輝煌的文學成就和成熟的哲學思想,而千百年來柳宗元的永州奇文為永州這座歷史文化名城增光添彩。柳宗元的“永州八記”已成為名揚千古的不朽篇章。柳宗元,不愧是永州歷史文化的開拓者!他以其獨樹一幟的政治理念、哲學思想、文學造詣,深深贏得了永州人民的愛戴。當您踏入永州,拜謁柳子廟,尋訪柳宗元蹤跡,領略永州奇異山水的時候,您將再次感受到這里厚重的柳文化底蘊。——瑤文化瑤族是永州一個古老的世居民族,永州這是一部色彩斑斕的瑤族百科全書。境內瑤族人口達四十余萬,約占全國瑤族總人口的四分之一。其先民早在秦漢時期,以北方尤人進入黃河、長江流域的湖廣一帶。宋、元、明、清時期,大批瑤民自南嶺南麓等地不斷徙入江華。明清時期,永州地區的江華、永明、道縣、寧遠、藍山的許多山地成為瑤民的聚居地。瑤民“依山險而居”,登山惟恐不高,入林惟恐不深。“南嶺無山不有瑤”,在南中國最大的山地——南嶺腹地,有瑤族人口聚居最集中、地域最廣大的中國瑤族第一縣——江華瑤族自治縣,有神秘的瑤族發源地——江永千家峒,有千百年遺留下來的原始自然風光和瑤族風情……——理學文化周敦頤(1017-1073)原名敦實,世稱濂溪先生,道縣久佳鄉樓田村人。周敦頤是宋明理學的創始人,著名理學家程顥、程頤都是他的學生。周敦頤散文名篇《愛蓮說》中的“出淤泥而不染,濯青漣而不妖”成了不少人士的勵志名言,由他開創的理學更是影響深遠。周敦頤的故鄉道州濂溪是瀟水的一條支流,其上游有一座神奇瑰麗的巖洞——月巖。明代著明旅游家徐霞客由衷地發出贊漢:“永南諸巖誰最?道州月巖第一!”據說,濂溪先生曾在月巖讀書、靜養、悟道。“悟為月巖”,有人認為他是受月巖盈虧圓缺的啟發,而寫作《太極圖說》,構想出這個宇宙本體及形成發展的圖式的。如今,月巖已成為旅游勝地。道州也成為遍布世界各地的周敦頤后裔尋根訪祖的熱點。——碑文化永州的碑文化源遠流長。古代名人的詩文碑刻之多,價值之高為湖南之冠。如浯溪三絕堂內元結撰文、顏真卿書寫、以安史之亂為背景的《大唐中興頌》;柳子廟享堂后壁上唐代韓愈作文、蘇軾書丹、頌揚柳子德政的《荔子碑》,歷史上二者皆稱“三絕”,可以說是碑林中的曠世杰作,文物中的稀世瑰寶。碑文化是永州的特色,也是永州的驕傲。全省14個地州市列入湖南省文物志的歷代碑刻56塊,永州就獨占16塊。在永州21處省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中,單是摩崖石刻就有浯溪、朝陽巖、淡巖、月巖、陽華巖五處。尤其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浯溪摩崖碑林中,唐以來的摩崖石刻就有五百零五方,涉及書家三百余人,覽括了唐宋元明清各個朝代,篆隸楷行草各種書體。可以說進入浯溪,就如進入了一座古代書法藝術的殿堂,讓你一飽眼福,流連忘返。永州獨特的“碑文化”,成為古老瀟湘大地上一個永不熄滅的文化亮點。——女書文化“女書”又名“女字”,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一種獨特的女性文字符號體系。千百年來,只流傳在湖南省江永縣及其近鄰一帶瑤族婦女中,它靠母傳女、老傳少,一代代傳下來。“女書”是人類歷史上一個獨特而神奇的文化現象,也是一個植根甚古、牽涉面頗廣、信息含量十分豐富的文化現象。1983年,江永發現“女書”的消息向全世界公布后,引起轟動。海內外專家學者紛紛深入江永考察、學習、發掘。近年來,永州積極實施搶救和保護女書文化工程,通過興建女書文化村,建立女書博物館,組織開發女書工藝品,發展女書文化產業,使女書文化薪火相傳,發揚光大。——草書文化懷素(725—785)字藏真,俗姓錢,零陵郡(今永州市)人。懷素7歲時到零陵縣城河西20華里之外的“書堂寺”為僧,后到東門外的“綠天庵”為僧。自幼對書法懷有濃厚興趣,經禪之余,勤學書法。因無錢買紙練字,就在寺旁空地種下許多芭蕉,以蕉葉代紙練字,因名其庵為“綠天庵”(在今永州芝山區高山寺后側)。經長期勤學精研,禿筆成堆,埋于山下,名曰“筆冢”。旁有小池,常洗硯水變黑,名為“墨池”。前人評其書法,繼承張旭筆法,而有所發展,所謂“以狂繼顛”,并稱“顛張醉素”,他的草書對后世書法影響很大。他的字若行云流水,李白曾詩云:“草書天下稱獨步”。懷素圓寂后,有人在零陵為他建了塔。據清修《零陵縣志·古跡》記載,此塔在零陵縣城東門外,后人又將他的草書刻碑,置以小亭。現永州的綠天庵、浯溪碑林、高山寺都留有懷素的遺跡。永州現存懷素的作品有《干字文碑》、《瑞石帖》、《秋興八首》等,屬中國書法珍品。永州是沿海的內地,內地的前沿,是湖南直達兩廣、兩南(海南、大西南)和港澳的主要通道。湘桂鐵路橫貫東西,322國道、207國道及九條省道在境內縱橫交錯。永州機場已開通長沙、海口航線。衡昆高速公路、洛湛鐵路與湘桂鐵路在市區形成新的鐵路樞紐。正在規劃中的貴(陽)福(州)鐵路將橫貫永州中部。近年來,永州市委、市政府堅持以發展為主題,以結構調整為主線,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工業化、城市化,綜合經濟實力明顯增強。2004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327.81億元。永州經濟發展和城市建設的巨大成就,為海內外朋友來永州投資提供了日趨完善的投資環境,拓展了更為廣闊的合作領域。邁入新世紀,永州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大力發展生態環保效益型經濟的戰略構想。就是要把永州建設成為風景秀麗、生態優良、經濟繁榮、人民富裕的生態型現代化園林城市,真正成為國內外有影響的名副其實的“錦繡瀟湘”。“十五”期末,初步形成生態環保效益型經濟基本框架。新的戰略構想和發展思路,必將隨著我國融入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的不斷加快,隨著永州獨特優勢的發揮,創造永州更加輝煌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