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門峽
三門峽簡介
人口:23.58萬人 區號:0398 郵編:472000
地理位置:位于河南西部邊緣,豫、陜、晉三省交界處,東鄰洛陽市,南接南陽市,北靠黃河。
行政區域:下轄澠池縣、盧氏縣、陜縣、靈寶市、義馬市和湖濱區,
三門峽介紹
三門峽市位于河南省西部邊陲,豫晉陜三省交界處,東與洛陽市相連,南與南陽相接,北靠黃河與山西省相望,西依潼關與陜西省相鄰,現轄靈寶市、義馬市、陜縣、澠池縣、盧氏縣和湖濱區,總面積10496平方公里,總人口220萬。三門峽的旅游資源得天獨厚。華夏的古老文明,祖國的今朝勝跡,南疆的湖光山色,北國的壯麗河山,在這里巧妙地結合與展現。有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遺址、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的虢國車馬坑群、荊山軒轅黃帝陵、戰國時代的秦趙會盟臺、老子著《道德經》處函谷關、中國古代四大回音建筑之一的寶輪寺塔;還有八路軍澠池兵站舊址、豫西窯洞民俗旅游點、三面環水的黃河游覽區、風景名勝亞武山、陜縣甘山森林公園、避署勝地溫泉風景區、屹立于滔滔黃河中的中流砥柱、舉世聞名的黃河大壩。源遠流長的黃河文化,獨具特色的民間藝術,如爛漫的山花遍及城鄉。主要旅游線路黃河游,開辟于1986年4月,至今已舉辦過五屆國際黃河旅游節。“黃河之旅”線路已被國家旅游局列為全國14條旅游專線之一,推向國際市場。旅游季節,乘船游覽在碧波蕩漾的黃河之中,既可觀賞“黃河落天走東海”的磅礴氣勢和沿岸的鄉土風光,又可感受船行柳梢、魚躍水面的神話境界。游黃河,覽勝景,五州并肩共振興;開三門,迎賓朋,四海攜手共繁榮。改革開放以來,三門峽已與國內15個城市及日本的北上市、澳大利亞的墨累橋市建立了“友好城市”關系,已與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經濟合作關系。沐浴改革開放的春風,發揮得天獨厚的優勢,三門峽正以奮發進取的姿態迎接二十一世紀。三門峽市是伴隨著萬里黃河第一壩的建設而崛起的一座新興城市,以山川秀麗、資源豐富而聞名中外。相傳大禹治水,使神斧將高山劈成“人門”、“神門”、“鬼門”三道峽谷,三門峽由此而得名。經過四十年的辛勤建設,三門峽以嶄新的姿態矗立在西部邊陲,被譽為鑲嵌在黃河岸邊的一顆明珠。三門峽地處豫、晉、陜三省交界處,東與洛陽市為鄰,南依伏牛山與南陽市相接,西望古城長安,北隔黃河與三晉呼應,總面積10496平方公里,轄3縣(陜縣、澠池、盧氏)、2市(義馬、靈寶)、1區(湖濱),總人口213萬,其中市區人口23.5萬,是歷史上三省交界的經濟、文化中心。華夏的古老文明、祖國的今朝奇跡、南疆的湖光山色、北國的秀麗冰川,在這里得到了巧妙的濃縮和展現,發展旅游業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和十分廣闊的前景。厚重的歷史文化為這里留下了許多名勝古跡和人文景觀。仰韶村遺址的發現和發掘,揭開了中國新石器考古事業的第一面,為研究中國原始社會提供了豐富的資料,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廟底溝文化遺址和西周虢國國君墓地出土了大量的歷史藝術珍品,具有很高的文化觀賞價值。演繹戰國時期秦、趙兩國化干戈為玉帛故事的古秦趙會盟臺,秦孝公據關抗敵的函谷關和老子著《道德經》的太初宮及函谷關的望氣臺、孟嘗君出關的雞鳴臺,中國四大回音建筑之一的寶輪寺塔經過修葺,又出新韻,每年吸引著大批的國內外游客。自然景觀主要有融觀光、登山、避暑為一體,享有“小華山”之美稱的亞武山國家級森林公園;“四面環山三面水,半城煙村半城田”的陜州老城風景區;風光旖旎、景觀險勝、古跡遍步的三門峽黃河游覽區等。近年推出的“黃河之旅”旅游線路,已被國家旅游局定為14條旅游專線的第二條,推向國際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