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
青島簡介
人口:人口700多萬。 區號:0532 郵編:266000
地理位置:青島市地處山東半島南部,位于東經119°30′~121°00′,北緯35°35′~37°09′,東、南瀕臨黃海,東北與煙臺市毗鄰,西與濰坊市相連,西南與日照市接壤。全市總面積為東、南瀕臨黃海,東北與煙臺市毗鄰,西與濰坊市相連,西南與日照市接壤。
行政區域:分青島市現轄七區五市,七區即市南、市北、四方、李滄、城陽、嶗山、黃島區,五市為萊西、即墨、平度、膠州、膠南。
青島介紹
地區昔稱膠澳。1891年(清光緒十七年)清政府議決在膠澳設防,青島由此建置。翌年,調登州鎮總兵章高元率部移駐膠澳。1897年11月,德國以“巨野教案”為借口強占膠澳,并強迫清政府于1898年3月6日簽訂《膠澳租界條約》。從此,膠澳淪為殖民地,山東也劃入了德國的勢力范圍。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后,1914年11月,日本取代德國侵占膠澳,進行軍事殖民統治。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后,中國人民為收回青島進行了英勇斗爭。1919年,由于青島主權問題,引發了著名的“五四”運動,迫使日本于1922年2月4日同中國政府簽訂了《解決山東懸案條約》。同年12月10日,中國收回膠澳,開為商埠,設立膠澳商埠督辦公署,直屬北洋政府。其行政區域與德膠澳租界地相同。1929年4月,南京國民政府接管膠澳商埠,同年7月設青島特別市。1930年改稱青島市。1938年1月,日本再次侵占青島。1945年9月,國民黨政府在美國支持下接收青島,仍為特別市。1949年6月2日,青島解放。青島解放后,改屬山東省省轄市。1981年,被列為全國15個經濟中心城市之一;1984年4月,被列為全國14個進一步對外開放的沿海港口城市之一;1986年10月15日,被國務院正式批準在國家計劃中實行單列,賦予省一級經濟管理權限;1994年2月,被列為全國15個副省級城市之一。國的膠東半島,紅瓦綠樹碧海藍天中鑲嵌著一個的美麗城市--青島。它瀕臨黃海,環抱膠州灣,它北與煙臺市為鄰,西靠濰坊市,西南接日照市。是中國著名的海濱旅游勝地。青島市的地勢為北部海拔較高,由北向中部和西部逐漸降低,東南沿海地區和膠州灣沿岸地區地勢較低,青島北部及東南部主要是山地和丘陵,嶗山地就在此,該山脈越膠州灣伸向膠州、膠南境內,嶗山是道教名山,嶗頂為全山最高處,海拔1133米,也是青島市最高的山峰,在全省居第二高度,僅次于泰山頂峰(1524米),是我國沿海諸山中最高的山峰。青島依山傍海,風光秀麗,氣候宜人,是一座獨具特色的海濱城市。星羅棋布的山崗低丘散布于青島市區,樓宇依地形而建,紅瓦屋頂錯落有致,連同蜿蜒起伏的街道和蔥綠的樹木,構成青島市區獨特的地理景觀。青島近代歷經滄桑,有著豐富的文化旅游景觀,根據景點的分布和文化內涵,可分為各具特色的四大區域,即:西部舊城區(西方近代城市風貌)、東部新區(現代化國際城市風貌)、市區腹地(膠東民俗文化風貌)、郊區(歷代文物古跡風貌)。到青島來游覽,即可享受宜人的氣候和優美的風光。又可在觀賞中外文化碰撞交融的結晶中產生深層次的思索和啟迪,因而具有很高的旅游價值。概括來說:青島岬灣相間,沙軟灘平,海岸曲折,城伴海生,海增城色。嶗山,山險峰秀,空曠幽遠,鬼斧神工。八大處歐式建筑,造型別致,紅頂石墻,精巧玲瓏,各具風韻;宗教建筑別具韻味,市區的天主教堂、嶗山的道觀廟院、珠山佛寺尼庵,其建筑造型迥異,氣氛莊嚴肅穆、空靈圣潔;名人故居多而密集國內罕見。民俗景點分布廣、傳統悠久、種類繁多、民族文化底蘊深厚。歷史文物古跡遍布轄區各市、區,使青島更加古樸凝重、清幽典雅。東西文化再此交融、相得益彰。青島海岸線總長730.6公里,北起即墨市的金口,經嶗山區、市南區、市北區、四方區、李滄區、城陽區、膠州市、黃島區,南至膠南市宋家嶺。海岸多為曲折的巖岸,海岬與海灣交替排列,共有49處海灣。膠州灣是青島市最大也為山東半島最大的海灣,南北長32.5公里,東西寬28公里,面積達436平方公里,膠州灣內有輪船駐泊的良好條件。青島沿海有眾多沙灘,不少已被開辟為海水浴場,海邊還有不少灘涂,有些已開發為鹽田或海產養殖場。青島沿海島嶼有52個,面積都不大,距陸地較近。多數島嶼進行了開發利用,是開展海洋旅游的一方新天地。青島氣候有著鮮明的特點,那就是:四季分明,夏短冬長;夏無酷暑,冬少嚴寒;降水適中,熱量充足;春夏多霧,冬春風大。青島夏季較內地短,一年平均只有80天,夏季平均氣溫為23攝氏度,最熱的8月平均氣溫為25.1攝氏度,由于受海洋影響,比較涼爽,是人們避暑,療養和游泳的最好季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