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
南平簡介
人口:總人口304萬人,其中農業人口224萬人 區號:0599 郵編:353000
地理位置:南平是福建的北大門,俗稱"閩北",地處武夷山脈東南側、閩江上游,東經117°00’-119°25’,北緯26°30’-28°20’,西與江西接壤,北與浙江毗鄰
行政區域:轄邵武、武夷山、建甌、建陽四市和順昌、浦城、光澤、松溪、政和五縣及延平區.
南平介紹
南平是福建轄區面積最大的設區市。轄一區四市五縣,即延平區、邵武市、建陽市、建甌市、武夷山市、順昌縣、浦城縣、光澤縣、松溪縣、政和縣,共121個鄉鎮、19個街道辦事處,1601個村委會、69個居民委員會,136個社區居委會,轄區面積2.63萬平方公里,占福建省的五分之一,具有中國南方典型的“八山一水一分田”特征。現有戶籍總人口304萬人,常住人口286萬人。南平歷史悠久,是福建開發最早的地區之一。早在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有土著人在此繁衍生息。東漢時期,南平、建甌、浦城就已建縣,距今達1800年。建陽、邵武、武夷山等縣也有千年歷史。隋唐、五代十國時期,閩北兩次成為福建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宋代,閩北的經濟、文化發展一度居于全省、甚至全國領先位置,如“建窯”成為全國八大名窯之一,礦冶業鼎盛時期,全國以福建為重點,福建又以閩北為中心。又如,建陽、建安(今建甌)二縣刻書占全國三分之一強,閩北印刷業十分發達,建陽麻沙成為全國三大印刷中心之一。此外,造紙業和茶葉也相當發達。南平文化積淀深厚,是福建文化的發源地之一,閩越文化的搖籃,被譽為“閩邦鄒魯”和“道南理窟”。這里人杰地靈,歷史上人才輩出,曾出了2000多位進士和17位宰相,如邵武的李綱、浦城的真德秀、建甌的楊榮等,歷史文化名人如朱熹、宋慈、辛棄疾、陸游、蔡襄、楊時、柳永、嚴羽等都曾在閩北留下足跡。特別是朱熹在閩北“琴書五十載”,所以后人有“東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中國古文化,泰山與武夷”之說。南平是中國東南的一個重要旅游區。閩北旅游資源豐富,是華東地區不可多得的旅游資源密集區之一。雄偉秀麗的奇山異水、種類繁多的生物資源、燦爛輝煌的歷史文化和豐富多彩的鄉土人情共同組成了獨具閩北特色的旅游資源。目前,已有一至三級中高檔旅游資源實體181處(延平茫蕩山,建陽考亭書院、建窯遺址,建甌萬木林,邵武天成巖、李綱祠、和平古鎮,光澤的烏君山、武夷天池,順昌華陽山等)。武夷山是全國僅有的4個“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地之一,她集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國家級旅游度假區和福建省旅游經濟開發區于一身,南平境內省級風景名勝區有:延平茫蕩山、浦城浮蓋山、建甌歸宗巖、松溪湛廬山、政和洞宮山。南平市區還有12萬畝水面的延平湖,是避暑休閑度假的好去處。近年來我市致力于構建“北山南水”的大武夷旅游經濟體系,集中體現在“一個做大、兩個帶動”。“一個做大”就是武夷山做大。“兩個帶動”就是以武夷山旅游業為龍頭,帶動周邊縣(市、區)旅游業的發展;把旅游業作為閩北的戰略產業,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2004年全市接待旅游人數661萬人次,比上年增長22.7%;旅游總收入17.69億元,比上年增長20.4%。全市旅游總收入占GDP的比重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