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
莆田簡介
人口:總人口為300.54萬人 區號:0594 郵編:351000
地理位置:位于北緯25.2'-25.46',東經118.27'-119. 56',背山面海,北依省會福州市,東北與福清縣交界,西北與永泰縣、德化縣毗鄰,西南與永春縣、南安縣、惠安縣及鯉城區接壤。東南瀕海,與臺灣省隔海相望
行政區域:包括莆田縣、仙游縣、城廂區和涵江區,湄洲灣北岸開發區、湄洲島國家旅游度假區
莆田介紹
莆田市位于太平洋西岸中國的東海之濱,福建省沿海福廈黃金海岸線中部,北距省會福州市108公里,南離廈門經濟特區190公里,與臺灣隔海相望,距臺中港僅72海里。莆田市陸域面積4200平方公里,人口290萬。境內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8℃—21℃,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四季分明,溫和濕潤。莆田市史稱“興化”,已有2000多年的文化歷史,是八閩古府之一,自古為閩中政治、經濟、文化中心。1983年莆田正式建立地級市,現轄仙游縣,荔城區、城廂區、涵江區、秀嶼區及湄洲島國家旅游度假區。莆田市歷來重教興學,歷史上人才輩出,素有“文獻名邦”、“海濱鄒魯”之譽。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建市以來,多次榮獲全國“田徑之鄉”,“戲曲之鄉”、“繪畫之鄉”、“武術之鄉”等稱號。被譽為南戲活化石的莆仙戲多次晉京獻演,并應邀赴臺演出,譽滿京城和寶島。莆田市風光旖旎,古跡眾多,旅游資源十分豐富。境內有福建四大佛教叢林和“十佳風景區”之一的千年故剎廣化寺;有“福建三絕”之一的九鯉湖風景區;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建于唐朝的我國建筑藝術之花玄妙觀三清殿、宋代水利工程木蘭陂、集宋代建筑藝術與石刻藝術為一體的釋迦文物塔;有揚名中外的南少林寺;有被譽為“世界不多、中國少有”的天然深水良港湄洲灣秀嶼港;有國內現存最完整的鼓樓之一,初建于宋太平年間的古譙樓;有“梅林佛國”的梅峰寺、“無塵山房”的夾祭草堂、景色壯麗的寧海初日、云霧繚繞的石室藏煙、石怪樹奇的永興巖和紫霄巖、典雅莊重的東門石坊、奇幻萬千的東山曉旭......這些景區猶如一幅幅大地藝術的精雕縮影,點綴在莆田山山水水之間。莆田是海上和平女神媽祖的故鄉,位于湄洲島上的湄洲天后宮是世界上20多個國家和地區1500多座媽祖宮廟的祖廟,擁有信徒2億多人,僅臺灣就有媽祖廟800多座,信徒1400多萬人。湄洲島是大陸吸引臺胞、海外僑胞最多、最集中的一個地方。島上自然景觀俊秀多資,有天籟之響的湄嶼潮音、鬼斧神工的奇峰異石、一望無垠的黃金沙灘、平覆千疇的綠色長廊,堪稱旅游度假的勝地。1992年湄洲島被國務院確定為國家級旅游度假區。九鯉湖,也是大自然賦于莆田市的一大勝景。九鯉湖位于仙游縣東北隅約25公里的萬山之巔,這里以湖、洞、瀑、石四奇著稱,尤以飛瀑為最,自古以來有“鯉湖飛瀑天下奇”之譽。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把它與武夷山、玉華洞并稱福建“三絕”。相傳漢武帝時,有何氏九兄弟在此煉丹,后跨鯉升仙,九鯉湖因而得名。當地還流傳著許多關于何氏九仙和歷代善男信女來這里求“仙夢”的故事。九鯉湖蕩青漾翠,是一個秀麗的天然湖,四周林木蔥蘢,湖光山色兼具林泉水石之勝,令人美不勝收。景區內的山中遍布摩崖題刻,是歷代文人墨客到此尋勝探幽之后留下的詩文。與河南嵩山少林寺遙相呼應的莆田市林山南少林寺遺址的論證確認,則是我國武術、佛教和考古界近年來考古研究的重大成果。1992年4月25日,經福建省人民政府批準,莆田市政府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鄭重宣布了重建南少林寺設想,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有關專家和120多位中外記者的高度評價。南少林寺遺址位于莆田市區西北面約18公里的九蓮山。幾年來經過多方努力,南少林寺遺址重建工程已經竣工。鑲有趙樸初先生題寫的“南少林”巨幅牌坊的山門,以及大雄寶殿、天王殿武術館、陳列館、接待廳、停車場等主要設施已對外開放。莆田市物產豐富,漁業興旺,是著名的“魚米之鄉”,盛產稻谷、甘蔗、花生、黃麻和茶葉,這里的荔枝、龍眼、枇杷、無籽蜜柚是馳名中外的四大名果。還有鰻魚、對蝦、馬鮫魚、梭子魚、鱘、蟶、海蠣、紫菜等特色水產品飲譽海內外,深受游客青睞。莆田市公路交通十分便捷,324國道、福夏高速公路及7條國家二級公路,形成“三縱三橫”的公路主框架,公路總里程達2841公里。海上交通也十分發達,現有秀嶼、三江口、楓亭、湄洲、南日等港口。湄洲灣秀嶼港為國家一類口岸,與世界15個國家和地區有貨運往來。湄洲島對臺3000噸客運碼頭已正式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