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
六安簡介
人口:總人口664.9萬人 區號:0564 郵編:237000
地理位置:地處安徽省西部大別山區,西與河南、湖北兩省接壤,東鄰合肥,北連阜陽、淮南,南靠安慶。
行政區域:轄金安區、裕安區和壽縣、霍邱、舒城、金寨、霍山5縣。
六安介紹
六安古老而又新興。如果你有機會走進皖西,走進這大別山的深處,你會發覺這里就是你夢寐以求的“桃源仙境”。公元前121年,漢武帝取“六地平安”’之意,置六安國,“六安”之名沿襲至今。遠在新石器時代,六安就有人類活動。這里是上古四圣皋陶部族活動場所和聚居地,是皋陶文化的發祥地,故六安又稱“皋城”。遠在新石器時代,六安就有人類活動。上古時,這里是偃姓皋陶部族活動和聚居地。“皋陶卒,葬之于六(音lù)。禹封其少子于六,以奉其祀”。故六安又稱“皋城”。至西周,境內形成英、六、蓼、群舒諸方國。春秋、戰國時期屬楚。秦屬九江郡。公元前121年,漢武帝取“六地平安,永不反叛”之意,置六安目,“六安”之名沿襲至今。三國時由魏控制。兩晉時,分屬豫周的安豐郡,揚州的淮南郡、廬江郡。隋時,分屬淮南郡和廬江郡。唐時,分屬壽州和廬州,其間置舒城縣和盛唐縣。兩宋時,大致與唐相當。元末,始設六安州。明時,北屬壽州、南屬六安州。清初,屬江南行省右布政使司所轄的壽州和六安州。江南行省改為江蘇、安徽兩省后,屬安徽省鳳潁六泗道的六安州。中華民國初年,壽縣、霍邱屬安徽省淮泗道,其余縣區屬安徽省安慶道。1931年,六安、霍山(含今金寨縣一部分)和英山、羅田、商城五縣成立工農民主政權,曾稱“五星縣”。1940年,改稱第二行政督察區。1947年10月,成立皖西行署。1949年1月,六安解放,4月,成立六安地區專員公署,隸屬皖北行署。1952年,皖北行署與皖南行署合并為安徽省。此后,廬江縣一度劃入六安專區,后劃歸巢湖專區;肥西縣曾兩度劃入六安專區,后劃歸合肥市。1978年,以六安縣城關及近郊組建縣級六安市。1992年12月,六安市與六安縣合并,稱六安市(縣級)。1999年9月,國務院批準六安撤地設市,原縣級六安市分設為金安區、裕安區。2000年3月,省轄六安市成立。六安是著名的革命老區,是紅軍的故鄉,將軍的搖籃。紅一軍、紅四軍、紅二十五軍、紅二十七軍、紅二十八軍等主力紅軍相繼在這里組建和戰斗過。在血與火的戰爭年代里,六安人民為民族的解放、新中國的誕生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有30萬優秀兒女獻出了寶貴生命,同時也煉就了一大批英雄杰出人物。僅在幸存的人民解放軍指揮員中,就走出了108位功勛卓著的開國將軍,并擁有金寨、六安兩個將軍縣。六安的資源豐富而獨特。境內有木本、草本植物3800多種,各類水陸棲生脊椎動物500多種。盛產110多種名特優稀農副產品和1400余種中藥材,糧、油、棉、麻、茶,繭、板栗、肉禽、羽絨、水產等產量多數居全省第一,六安瓜片、皖西白鵝、霍山石斛甲天下。境內探明礦藏30多種。這里自然景觀、人文景觀眾多,走近六安,回歸自然。有國家級森林公園天堂寨,有南岳山、銅鑼寨、萬佛山、八公山等風景名勝區,奇松怪石,珍禽異獸,盡顯造化之神韻。有萬佛湖、安豐塘、水門塘等休閑度假區,水天一色,碧波萬頃,盡享自然之美妙。有全國歷史文化名城壽縣,保存著全國唯一完整、宏偉壯觀的宋代古城墻,以及歷史悠久的古建筑、古墓群、古戰場,給人以智慧,催人遐想。水資源豐富。大別山五大水庫佛子嶺、梅山、龍河口、響洪甸、磨子潭水源充沛,水質優良,淠河總干渠位于響洪甸、佛子嶺、磨子潭三大水庫下游,水質常年保持在二類水標準,建市后,六安城市發展進入快車道。近兩年共投入10億多元,打通了十條城區干道,拓寬了四條出口道路,建成了環城路,興建了一批專業市場,開發了十多處商住小區,基本形成了中等城市的框架。規劃到“十五”期末,六安建成區,構建“一個中心,兩大基地”,即大別山區商貿流通中心、加工制造業基地和生態旅游基地。六安市是革命老區,是資源富市、農業大市、旅游新市,是一方后發優勢很大的希望之地。進入21世紀,市委、市政府帶領全市人民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忠誠實踐江澤民同志“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進一步弘揚“艱苦奮斗,樂于奉獻,務實創新,敢于爭先”的六安精神,以“加快發展,富民強市”為主題,大力實施農業產業化、工業化、城鎮化、科教興市、大開放和可持續發展六大戰略,建設新六安,再創新輝煌。“十五”期末,基本形成建成區40平方公里、城區人口40萬人、設施比較完善、功能比較齊備的中等城市,全市實現小康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