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城
鹽城簡介
人口:全市總人口806萬,其中市區人口68.6 區號:0515 郵編:224000
地理位置:位于蘇北大平原東部,瀕臨黃海,海岸線長達528公里。全市總面積14983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427平方公里。
行政區域:轄城區和鹽都、射陽、建湖、響水、濱海、阜寧6個縣以及東臺、大豐2個縣級市
鹽城介紹
城市地處江淮平原東部,東經119027’-120054’,北緯32034’-34028’之間,東臨黃海,與南通、泰州、揚州、淮安、連云港等市相鄰,面積1.5萬平方公里,人口810萬,轄有東臺、大豐、鹽都、建湖、射陽、阜寧、濱海、響水和城區等9個縣(市、區)。鹽城以產鹽聞名于世,早在漢武帝時期就在此設立鹽瀆縣,距今已有2100多年的歷史了。這里灘涂連綿,水草風貌,鹿鳴鶴舞,是珍禽異獸的理想棲息地。這里涉海襟湖,水天一色,風光旖旎,是生態旅游的絕佳地。來鹽城旅游,給你回歸大自然的感受!鹽城,周以前為淮夷地;周時屬青州,春秋時屬吳,后屬越。戰國時屬楚。秦代屬東海郡;西漢初為射陽侯劉纏封地,漢武帝元狩四年建鹽瀆縣,這是鹽城置縣的開端;三國時屬魏,廢縣制;西晉又復縣制;東晉義熙七年改名鹽城,此為現名之始;南北朝稱鹽城郡;隋初仍為縣,屬江都郡;隋末,韋徹據鹽稱王,分為新安、安樂兩縣,唐初復置鹽城縣;寧代屬楚州;元朝屬淮安路;明代屬淮安府;清初為江南省的一部分,康熙六年劃歸江蘇省;民國初屬江蘇省第十行政督察區。1946年鹽城一度改名為葉挺市,后仍恢復原名。其它縣的設置:清朝雍正九年建阜寧縣;乾隆三十三年建東臺縣;抗日戰爭中期,建臺北、鹽東、阜東、建陽4縣;1966年新建響水縣。1983年撤銷實行市管縣新體制,下轄城區、郊區和響水、濱海、阜寧、射陽、建湖、大豐、東臺等7縣。1987年后,東臺、大豐先后建市,1996年,郊區撤銷,建鹽都縣。這就是鹽城歷史變遷的輪廓。鹽城歷史上出現過不少仁人志士、民族英雄。元末,草堰場鹽民張士誠起兵于白駒場。南宋末年的陸秀夫是鹽城長建鄉人,與文天祥同榜進士,官至左丞相,抗元于崖山,背負幼帝投海殉國。明末清初的王之楨,是抗清名將史可法的得力幕僚。近代的馬玉瑗在三河、寶坻等縣任上,反抗洋人入侵,維護了中華民族的利益和尊嚴。文化的發達是與經濟發展相適應的。鹽城也是“人文薈萃”之地。在鹽阜大地上,哺育過文雄海內的“建安七子”之一陳琳;南北朝產生過名醫徐道度,清代有治水專家馮道立;明清出現過詩人吳嘉紀]陳玉澍、書法家宋曹、畫家萬嵐以及評書的開創者柳敬亭等。建湖的“百戲”在唐代即享有盛譽,慶豐十八團是我國雜技三個半發源地之一。明代中葉還出現過東臺安豐人王艮為代表的具有全國影響的泰州學派。近、現代鹽城出現的學者名流甚多。鹽城,風光秀麗,生態環境獨具特色,生態旅游資源十分豐富。582公里的海岸線對應著廣闊的海洋。沿海灘涂面積683萬畝,占江蘇省灘涂總面積的75%,全國的1/7,且每年以5萬畝的成陸速度增長。綿延數百公里的灘涂濕地擁有丹頂鶴和麋鹿兩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一個在建的中華鱘自然保護區。這里海天相接,草木茂盛,鶴舞鹿鳴,一派原始生態風光,是近百種國家一、二類保護動物和近千種動植物棲息生長地。鹽城西部地處里下河地區腹地,地勢低平、河流縱橫、湖泊眾多,大縱湖,九龍口,馬家蕩等湖泊水域面積近百平方公里,是典型的瀉湖型湖泊。這里物產豐饒,風景如畫,民風淳樸,民俗文化源遠流長、豐富多彩,原始生態環境賦存較好,被人們譽為金灘銀蕩、魚米之鄉。鹽城的奇花異樹獨樹一幟。便倉枯枝牡丹花艷,以奇、特、怪、靈著稱于世,與瓊花、并蒂蓮一道被譽為江蘇三絕、花中奇葩。建湖五谷樹,結五谷、預天災,兆豐年,令人叫絕。鹽城是觀光農業,林業生態資源大市,田園人家、漁家風情別有情趣。